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的靶向药物出现提高了抗癌疗效.降低了毒性,使转移性恶性肿瘤患者从治疗中获益.靶向药物耐受性好.通常出现轻微或中度的毒副反应.尽管大多数不良反应是可以得到迅速处理的,但是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仍能够发生.因此.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工作.该文综述了实体瘤治疗中常用靶向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和安全数据,并按照药物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进行了组织分类.  相似文献   

2.
临床工作中,患者在服药后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其中有些是由于药物的特殊药理作用导致的,但也有一些属于非特异性的不良反应.近些年来,随着对安慰剂效应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意识”在不良反应的发生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反安慰剂效应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不同方面阐述反安慰剂效应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并讨论应如何认识、处理临床冶疗和临床试验中反安慰剂效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药品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如何发挥药品的最大疗效,降低其不良反应,一直是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上市,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针对这种情况,从如何认识、判定、预防、处理四个方面,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旨在使药物不良反应得到关注,使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到目前为止,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所致伤害责任主体缺失,无法可依,导致"索赔无门".患者往往独自承担药品不良反应伤害后果,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亟待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在参考了海外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建立药品不良反应伤害补偿救济制度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药品不良反应是正常使用合格药品产生的有害或意外反应.药品不良反应责任不同于产品责任、国家赔偿责任、侵权责任和医疗事故责任.我国应及早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基金制度,对受害者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6.
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价和控制.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因果关系的判定原则出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相结合,提出了几点认识和思考.药物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既对立又统一;药物治疗效应向毒性反应的转变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是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药物与不良反应联系强度的判定必须符合前因后果性;药物与不良反应联系强度的判定必须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找到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丙泊酚作为一种新型短效静脉麻醉剂,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列举了其临床运用过程中可能呈现的不良反应,分析了这些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中干扰素作为一线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慢性乙肝患者、监测疗效、确立个体化的疗程和剂量、及时监测不良反应和恰当的处理和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使干扰素的疗效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药品发展风险的存在使得药品不良反应难以避免,不可预期.从损害填补的原则出发,中国现阶段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基金制度,平衡各主体之间的责任分担.从危险预防的角度和损失分散的角度来分析,药品的生产者、进口者、销售者、政府均应分担药品不良反应的损害具有正当性,而不应由消费者承担.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分析异维A酸组和维胺酯组治疗痘疮的临床疗效、费用和不良反应,于服药前后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和相关费用.结果显示,异维A酸组治疗痤疮起效快.在治疗中度痤疮,两组总体疗效、医疗费用相当,但雏胺酯组不良反应较轻.而在治疗重度痤疮方面,异维A酸组临床疗效较维胺酯组高,且医疗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