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基因检测相关的立法还是空白。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调查了我国公众对基因检测技术的认知情况以及对基因歧视的态度和看法,发现公众反对基因歧视、保护基因隐私的呼声高涨,迫切需要出台一部专门规范基因检测技术、禁止基因歧视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利用基因检测结果来对员工进行差别待遇并不必然构成歧视,只有不合理、不公平的差别待遇才属于歧视,世界各国相关立法均普遍禁止在就业中进行基因歧视,但并未禁止雇主根据受雇人基因特征从事差别待遇.在我国,因就业而导致的基因歧视较为少见,对此研究也比较滞后,各国就业中基因歧视的实践和经验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禁止不公正、不合理的差别待遇,进一步防范因基因检测所导致的歧视问题,促进就业中基因歧视合理规制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称为Direct-to-Consumer(DTC)基因检测。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工作的完成,DTC基因检测服务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它的出现与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要相适应。但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也随之产生。对DTC基因检测的现状以及各国对其认可度进行阐述,剖析DTC基因检测存在的伦理问题,如隐私问题,有限的预测价值,检测信息的准确性,检测结果对受试者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基因歧视和卫生保健资源的浪费等。  相似文献   

4.
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称为Direct-to-Consumer (DTC)基因检测.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工作的完成,DTC基因检测服务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它的出现与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要相适应.但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也随之产生.对DTC基因检测的现状以及各国对其认可度进行阐述,剖析DTC基因检测存在的伦理问题,如隐私问题,有限的预测价值,检测信息的准确性,检测结果对受试者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基因歧视和卫生保健资源的浪费等.  相似文献   

5.
乙肝歧视在我国呈普遍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合法权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但收效甚微.从医学和社会学视角分析我国乙肝歧视难以消除的原因,指出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医疗机构、公众、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消除乙肝歧视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乙肝歧视作为一个术语存在明显的语义学缺陷,在伦理学的视域中,乙肝歧视既非程序不公正,也非分配不公正,而是主体对客体缺少必要的仁慈。虽然通过医学手段彻底治愈乙型肝炎的时间无法准确地估测,但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学和社会手段,就有望在30年左右的时间内将中国社会人群的乙肝病原携带率控制在1%以内,这大体上可看作是乙肝歧视的终结。  相似文献   

7.
乙肝歧视作为一个术语存在明显的语义学缺陷,在伦理学的视域中,乙肝歧视既非程序不公正,也非分配不公正,而是主体对客体缺少必要的仁慈.虽然通过医学手段彻底治愈乙型肝炎的时间无法准确地估测,但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学和社会手段,就有望在30年左右的时间内将中国社会人群的乙肝病原携带率控制在1%以内,这大体上可看作是乙肝歧视的终结.  相似文献   

8.
乙肝歧视现象的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在升学、就业、婚姻等方面遭受着社会歧视.分析乙肝歧视的社会成因,并就如何消除乙肝歧视和促进社会平等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全球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中国也已经面临艾滋病流行的高峰期.在艾滋病流行过程中,羞辱和歧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因素.从传染病流行病学方面进行剖析,讨论了羞辱与歧视对艾滋病传播机制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全球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中国也已经面临艾滋病流行的高峰期。在艾滋病流行过程中,羞辱和歧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因素。从传染病流行病学方面进行剖析,讨论了羞辱与歧视对艾滋病传播机制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Dan Arnold 《Argumentation》2008,22(1):135-147
This paper examines some Indian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that are understandable as transcendental arguments—i.e., arguments whose conclusions cannot be denied without self-contradiction, insofar as the truth of the claim in question is a condition of the possibility even of any such denial.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at kind of self-contradiction is involved—e.g., pragmatic self-contradiction, or the kind that goes with logical necess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arguments involve something like practical reason—indeed, that they just are arguments against the primacy of “theoretical reason.” This characterization illuminates a characteristically Indic appeal to ordinary language.
Dan ArnoldEmail:
  相似文献   

12.
我国首部全国性人体器官移植法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即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行,标志着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器官移植领域无法可依局面的结束,它必将为推动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为下一步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分析了该法规的特点,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我国首部全国性人体器官移植法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即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行,标志着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器官移植领域无法可依局面的结束,它必将为推动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为下一步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分析了该法规的特点,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I will examine the possibility of first philosophy from a phenomenological point of view. I will do this by assessing Levinas’s criticism of Husserl’s conception of first philosophy. In Sect. 1, I will delineate Husserl’s conception of first philosophy. In Sect. 2, I will introduce Levinas’s conception of ethics as first philosophy and sketch out his criticism of Husserl’s conception of first philosophy. In Sect. 3, I will assess Levinas’s criticism of Husserl’s conception and show that from a phenomenological point of view, it is possible to develop first philosophy only in a relative sense and not in an absolute sense. The possibility of first philosophy in a relative sense implies that both Husserl’s and Levinas’s conceptions of first philosophy have some limitations and should be revised, since in a certain way, they are each conceived from an absolute point of view. In Sect. 4, I will show that the conception of first philosophy in a relative sense is a phenomenological one and sketch out some basic features of first philosophy in a relative sense.  相似文献   

15.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 ,是法哲学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也是目前我国法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在美英现代法学界 ,也有许多法哲学家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细致的探讨 ,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一 博登海默对道德与法律之关系的论述美国现代著名法哲学家博登海默 (EdgarBodenheimer ,1919— )在其所著的《法理学 :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 (Jurisprudence :thePhilosophyandMethodoftheLaw )一书中说 :“那些被视为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当原则 ,在所有的社会中都被赋予了具有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些道…  相似文献   

17.
18.
心灵哲学中反物理主义主要论证编译评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集中讨论心灵哲学中几个最有影响的反物理主义论证。对于每个论证,我都先给出原作者著作中关键段落的译文,然后对其进行简要的评注———主要是分析解释原作者工作的意义和影响,这个论证面临的主要反对意见,以及它向我们提出的尚未得到解答的哲学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