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是当前社会讨论的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从医院自身层面出发,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了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具体概况.主要介绍了医院文化建设和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通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来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2.
医学职业潜规则的存在使新医改政策无法顺利推行,究其原因系医学伦理生态遭到污染.要颠覆医学职业潜规则,首要做的是营造良好的医学伦理生态,即在建设医学职业公益性生态的同时强化职业伦理的权威性,并切实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伦理性的回归,同时强化医生群体的自律性,从而通过自律与他律的结合重构医学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3.
博弈论视角下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革正在进行,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仍未得到解决,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以博弈论为视角,分析了政府、公立医院、居民三方之间的博弈关系,并从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重视公立医院社会责任、增加居民博弈砝码等角度提出了完善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重要前提是合理的补偿,然而在有限的财政情况下,只有公立医院分流才能使各类医院准确定位和归位.深刻分析分流的必要性,指出应当如何分流以及分流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合理选择分流对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分流后各类医院的管理等.  相似文献   

5.
从厘清公共卫生和公共健康的关系出发,基于相关概念演变、理论研究现状、伦理价值"目的善"的角度论证凸显公共健康的核心地位。谈及公益性是公共健康伦理研究内在的价值追求,但公共健康实践中存在着公益性缺失特别是时下热点事件发生所暴露出的问题更是说明公共健康伦理强调公益性的伦理正当;同时强调公共健康的公益性对于体现人的尊严、缓和伦理冲突、维护社会正义又具有伦理应当性。为此,试从重视伦理冲突和解、责任共同体建立、关注国民健康素养提升等方面探索公共健康伦理公益性回归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认识误区进行辨析,为医疗服务供给公益性的实现路径提供参考。对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几个常见认识误区进行了辨析,比较了公立医院公益性与非营利性、效率等概念的关系,结合我国新医改实践提出了医疗服务供给公益性的内涵及实现路径:实现医疗服务供给的公益性应由政府明确界定公益性评价标准,在医院公益性与营利性经营活动分离的基础上实现,政府应运用购买服务的手段提高公益性服务的供给效率,并借助需方力量加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据《健康报》2007年8月23日报道,陕西省卫生厅要求全省公立医院,按不少于10%的床位,设置扶贫病房。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也是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一个具体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公立医院在满足高收入阶层病人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特殊服务,诸如专家门诊、特殊病房、特殊服务、健康俱乐部等等,在解决不同人群卫生需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但是,在解决满足高收入病人方面的同时,我们却忽视了中低收入、特别是贫困病人方面的需求,因而使得我们的公立医院离公益性愈来愈远,离贫困人群愈来愈远。陕西省卫生厅的这一决定,对…  相似文献   

8.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实质上是其社会属性的回归,而商品性是医疗服务的经济属性,这是由规模庞大的基本医疗服务是准公共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当前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应辩证看待医疗服务在公益性与商品性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科学划分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纯私人产品的范畴,明确政府职责边界,从而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既让人民群众受益,又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性。提出对于医疗服务,政策制定者不应回避其商品性,执行者不应逃避其公益性,社会公众应理性看待等方法来实现公益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的价值理念刺激了医疗行业的逐利行为,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已然是事实,医生的“公共性”日渐缺失.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很重要的原因是医生的价值取向的迷失.医生确实面临多价值选择冲突,但过分强调“经济人”特性,而忽视公共性的重要,已然导致了种种恶果.所以,应当重视医生“公共人”的角色定位.医生和医院要回归对医疗职业本性的认识,让医生成长为“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工作”的“公共人”,让医院回归“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追求社会效益目标”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的价值理念刺激了医疗行业的逐利行为,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已然是事实,医生的“公共性”日渐缺失.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很重要的原因是医生的价值取向的迷失.医生确实面临多价值选择冲突,但过分强调“经济人”特性,而忽视公共性的重要,已然导致了种种恶果.所以,应当重视医生“公共人”的角色定位.医生和医院要回归对医疗职业本性的认识,让医生成长为“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工作”的“公共人”,让医院回归“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追求社会效益目标”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11.
12.
现代社会公共秩序的核心是个体自由,而其价值表现则是公民伦理。我国公民伦理思想的历史积累并不丰厚,与此相关的公民社会亦不成熟,因而现实公共秩序及其规则的形成主要依靠传统习俗与权力意志,这导致现代公民伦理成长的孱弱性和漫长性。在现阶段,消费政治欲望的增长给公共秩序的结构转型带来了双重任务:社会重建与权力重建,两者并无先后轻重之分,只有如何应对之别。  相似文献   

13.
14.
公共性是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文明建设的共同属性,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管理主体的公共性、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和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等方面.公共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社会的公共精神,政府公共管理在公共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道德示范、制度保障、促进公民的有序参与和激发公民的公共意识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Going Public     
Philip Hefner 《Zygon》2004,39(2):273-275
  相似文献   

16.
Public Space     
“Public space” is the space where individuals see and are seen by others as they engage in public affairs. Hannah Arendt links this space with “public freedom.” The being of such freedom, she asserts, depends on its appearing. It consists of “deeds and words which are meant to appear, whose very existence hinges on appearance.” Such appearance, however, requires the public space. Reflecting on Arendt’s remarks, a number of questions arise: What does the dependence of freedom on public space tell us about the nature of freedom? How does public freedom relate to the freedom of a private individual? Does the latter also depend on its appearing? Which is generatively prior: freedom or public space, i.e., the actions that publicly manifest freedom or the space required for their appearance? How does public power shape this space? In this article, I approach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public space.  相似文献   

17.
公共利益:公共伦理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伦理是公共管理行为应遵循的准则与规范体系,其功能在于有效调节、规范和引导公共管理行为,促进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公共伦理必须寻找到合理的价值基础。本文认为,公共利益既是公共伦理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公共伦理致力于实现的目标,理应成为公共伦理的价值基础。同时,以公共利益作为公共伦理的价值基础,实现了义务论与目的论的统一,使公共伦理具备了很强的实践品质。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制定程序对政策可接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治  王二平 《心理学报》2007,39(6):1093-1101
根据程序公正理论提出公共政策制定程序与公众对政策的可接受性的关系问题。研究一通过访谈不同领域的学者,初步揭示了公共政策及其制定程序存在的问题——对公共问题不敏感,解决问题的措施成效低。研究二用问卷调查公众对一个制定中的公共政策的态度,恰与政策制定者的愿望相反,公众并不认可政府解决问题的设想,也不认同政府举行的听证会的结果。研究三设计了一个非等组前后测准实验,在两个互联网站的电子公告板上比较根据不同的公共政策制定程序的政策的可接受性。结果证明,制定政策时了解公众态度可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提高解决问题措施的成效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9.
公共哲学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约半个世纪前,美国著名思想家、政治评论作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在其著作<公共哲学>(The Public Philosophy, 1956 )中谈到西方社会复兴公共哲学的必要,认为这种公共哲学在古代曾经维系了城邦和帝国的生存和繁荣,在近代以来也曾被那些伟大的启蒙者和自然法理论家认为是不可或缺,但大部分内容还是没有得到明确的阐述,而现代怀疑以至否定的精神却已经在深深地腐蚀公共哲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