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已步入药物洗脱支架进行血运重建的时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接受PCI治疗的常规手段。临床发现部分患者不能从氯吡格雷治疗中获益,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现象。笔者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及治疗对策进行描述,反映相关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为未来更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提出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2.
利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服用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某部队医院入院的符合入选条件患者322例,收集患者的各临床指标,根据其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结果分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22例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8.2%,氯吡格雷抵抗组ADP抑制率平均为(17.92±9.28)%。将氯吡格雷抵抗的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高糖化血红蛋白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冠心病治疗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等影响了其远期疗效。血小板激活是支架植入术后血栓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氯吡格雷作为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近年来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逐渐确立了其在支架植入术前术后应用的地位,但其应用的量、时机、持续时间等问题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4.
检测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考察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评价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服用氯吡格雷冠心病患者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选取2015年1月~2015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CCU科室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71例,患者均给予300mg氯吡格雷为负荷剂量,75mg氯吡格雷为维持剂量合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检测细胞色素P450系统药物代谢酶CYP2C19的基因型,分为快代谢型(*1/*1),中间代谢型(*1/*2、*1/*3),慢代谢型(*2/*2、*2/*3、*3/*3)。考察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8个月内,CYP2C19基因型以及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对其药物反应的影响。评价CYP2C19基因型与临床不良终点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YP2C19慢代谢型29例;快代谢型68例;中间代谢型74例。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合并现时吸烟、糖尿病患者与快、中间代谢基因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率与快、中代谢基因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探讨不同维持量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后血小板功能、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选择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A组(n=60)和B组(n=60),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150mg/d 1个月.结果显示术前和术后1天A组和B组血小板聚集率和最大聚集时间、P选择素(P-sel)、可溶性CD40L(sCD40L)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3天、5天、7天B组显著降低(P<0.05);出血发生率B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B组显著性降低(P<0.05).以此较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联用,不增加出血风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病理生理基础是斑块破裂及继发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并发展到血栓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但血小板的聚集仍可通过非血栓素A2依赖途径产生,而氯吡格雷正是通过非血栓素A2途径了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中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7.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病理生理基础是斑块破裂及继发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并发展到血栓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但血小板的聚集仍可通过非血栓素A2依赖途径产生,而氯吡格雷正是通过非血栓素A2途径了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中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将176例急性STEMI且行急诊PCI术的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A组)58例、氯吡格雷常规组(B组)58例、氯吡格雷强化组(C组)60例,分别测定术前、术后12小时、术后7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时炎症因子e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髓过氧物酶(MPO)、可溶性CD40受体(sCD40L)的含量,比较3组患者各炎症因子在不同时间点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c组和A组较B组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较c组稍降低(P〉0.05),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替格瑞洛的抗炎作用较常规剂量氯吡格雷作用明显增强,和强化剂量氯吡格雷作用相仿。  相似文献   

9.
研究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非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选择60例接受冠脉支架植入并发胰岛素抵抗非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吡格列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6个月吡格列酮15mg/d.结果显示吡格列酮组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降低(P<0.05),血清hsCRP、瘦素和ET-1水平显著降低和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管腔狭窄面积与血清脂联素呈显著负相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瘦素、内皮素、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吡格列酮能降低胰岛素抵抗非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加强了支架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等缺血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措施。随着对抗血小板研究的深入,多种新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于临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的利弊以及如何权衡利弊实现最大临床获益等问题依然存在争议,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