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龄教育是指将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以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为了从实证角度考察混龄教育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的方法,追踪了40个分别来自混龄教育和同龄教育班级的幼儿.通过设置不同的助人情境,安排不同的受助对象,对比两种教育模式下幼儿的助人行为成绩及前后测成绩的变化.结果发现,幼儿在不同助人情境中的助人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接受过混龄教育的年长幼儿比接受过同龄教育的年长幼儿更倾向于帮助低龄幼儿;混龄教育幼儿后测的助人行为较前测有了显著的提高,同龄教育幼儿的助人行为变化不显著.这表明,混龄教育比同龄教育更能促进幼儿的助人行为发展,这一效应尤其表现在他们对待低龄幼儿的助人行为中.  相似文献   

2.
研究选取北京市某幼儿园3~6岁幼儿共118名作为研究对象。以助人任务为实验情境,设置了慷慨施恩者VS吝啬者(情境一)、施恩者VS好人(情境二)和传承知恩图报意识(情境三)三种情境,研究幼儿在三种不同助人情境下知恩图报意识的发展关键年龄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情境一和情境二中的知恩图报意识的发展关键年龄为5岁;情境三中幼儿知恩图报意识的发展关键年龄推测为6岁以后。各情境下知恩图报意识随年龄增长而提升。  相似文献   

3.
李婷玉  刘黎  李宜霖  朱莉琪 《心理学报》2018,50(12):1390-1399
幼儿如何选择性地采信他人提供的信息、获取知识, 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除客观的信息内容外, 信息传递者的特征也影响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另外, 在不确定情境下, 他人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可能存在冲突, 在二者冲突的情境下, 幼儿是否可以采信他人的证言, 并最终改变幼儿的已有判断是以往研究忽略的问题。本研究考察了当母亲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冲突时, 不同程度的冲突情境(面对不同比例的合成动物时)对幼儿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的影响。研究采用冲突信息源范式, 向74名4~6岁幼儿呈现对不同比例合成动物(50%-50%任务 vs 75%-25%任务)命名的证言, 考察幼儿对信息提供者的询问意愿、对证言的信任情况和在证言前后对合成动物的判断(信念修正)。信息提供的一方为母亲(提供相似度低的动物名称), 另一方为陌生人(提供相似度高的动物名称)。结果发现, 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受到母亲证言与已有信念冲突程度的影响。在低冲突情境下, 幼儿对母亲证言的询问意愿和外显信任均高于高冲突情境。幼儿的信念修正存在年龄差异, 在低冲突情境下, 年长幼儿比年幼幼儿更倾向于改变已有信念, 在高冲突情境下, 年长的幼儿比年幼幼儿更不愿意改变已有信念。本研究结果表明, 当母亲的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冲突时, 中国幼儿可以区分不同程度的冲突情境, 并且可以根据冲突的程度进行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  相似文献   

4.
创设了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两类道义情境故事,在每类故事中又呈现领域内冲突和领域间冲突两种规则冲突类型,考察了176名中学生对道义情境故事中行为者和规则制定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等方面的认识,来分析中学生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中学生被预测对于习俗领域中的两个规则倾向会给予相同的理解,在个人领域中会倾向于接受其他制定者的规则。(2)教师被预测在领域间冲突规则中会对违规学生有较多负面看法。(3)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学生对冲突道义情境中心理理论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结论:中学生对于中学生自身及成人的认识和行为预测,因不同的道义情境领域和冲突规则而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创设了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两类道义情境故事,在每类故事中又呈现领域内冲突和领域间冲突两种规则冲突类型,考察了176名中学生对道义情境故事中行为者和规则制定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等方面的认识,来分析中学生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中学生被预测对于习俗领域中的两个规则倾向会给予相同的理解,在个人领域中会倾向于接受其他制定者的规则。(2)教师被预测在领域间冲突规则中会对违规学生有较多负面看法。(3)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学生对冲突道义情境中心理理论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结论中学生对于中学生自身及成人的认识和行为预测,因不同的道义情境领域和冲突规则而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采用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量表、自编的助人假设情境,先后以198名、415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两项研究考察了责任归因和帮助代价在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影响个体助人意愿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及个体对受困者遭遇的外归因,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助人意愿,但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与责任归因之间无显著相关。控制性别、年级和社会称许性的影响后,个体对受困者遭遇的外归因及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分别可以解释5.7%和6%的变异;(2)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对助人意愿的作用受到帮助代价与责任归因的调节,只有在低代价、外归因的条件下,个人公正世界信念越强,助人意愿才越高。这些结果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廉富蕊  丁芳 《心理学探新》2012,32(2):160-165
该研究为了减少幼儿在园欺负行为,采用情境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对36名中班幼儿和39名大班幼儿的欺负行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训练.结果发现:角色扮演法和情境讨论法对减少幼儿的在园欺负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角色扮演法对幼儿在园欺负行为的影响效果显著,而情境讨论法的影响效果不显著,同时这两种训练方法的影响效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训练对中班和大班幼儿的欺负行为都起到了一定的矫正作用,中班幼儿的在园欺负行为下降水平略高于大班幼儿,但并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训练对减少中班男生和大班女生的在园欺负行为更有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燕  李丹  李娜  宗爱东  黄开宇 《心理科学》2007,30(3):712-715
本研究以66对17至32个月的幼儿和母亲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实验室情境中,幼儿在不同实验情境下对母亲的社会朝向反应,并探讨了幼儿社会朝向行为的功能以及母亲的行为对幼儿社会朝向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大多数幼儿在实验中都表现出了至少一次的社会朝向反应,社会朝向反应的发生是酱遍的;(2)在不同情境中,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不同,在积极的情境中,社会朝向反应有分享情绪经历的功能;在抗拒诱惑的任务中,社会朝向行为与获得支持有关;(3)母亲对情境的非信息性反应对幼儿的社会朝向行为有影响,社会朝向是幼儿对社会情境的适应性行为,对这种非语言的情感交流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幼儿情绪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选取259名4~7岁儿童,考察了其在不同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情境类型对儿童对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履行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失败情境中,存在与反社会及亲社会情境中不同的情绪判断模式.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归因模式的发展是以"结果定向--道德定向"为主线并整合多种定向,不履行亲社会行为情境中出现了责任定向,反社会及反社会行为失败情境中出现了弥补和掩饰定向.  相似文献   

10.
公共物品两难中相互依赖关系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关注初始关系建立过程中互动双方相互依赖关系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认为情境中表征个体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线索会对激活被试在情境中的社会动机并影响被试的信任信念,进而影响互动双方的合作行为。操作互动双方问基于互动制约的相互依赖和基于利益共同的相互依赖,模拟高相互依赖和低相互依赖关系情境。结果表明:①不同的相互依赖关系能够激活不同的社会动机和信任信念;②不同的相互依赖关系中,被试的合作行为有显著差异;③在特定的相互依赖关系中,被试的合作行为与其本身的信任倾向无显著相关;④特定相互依赖关系下被试的社会动机带有策略性,信任信念对被试合作行为的预测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主要讨论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及与气质的关系。研究从执行功能的角度入手,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对90名3~5岁的幼儿进行研究,通过创设难度递进的冲突情境来考察儿童在两种不一致规则中的转换能力。结果表明,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并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幼儿气质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专注性和社会抑制性维度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差检验都达到了显著,二者与年龄一起,能够对幼儿自我调节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史滋福  邱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8,31(1):181-184
采用生活情境测查任务和经典测查任务探讨了任务情境对青少年贝叶斯推理的影响,以及生活情境测查任务中不同证据信息对青少年贝叶斯判断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在生活情境测查任务中,从小学六年级到大学二年级,被试的贝叶斯推理能力稳步缓慢提升(相邻的两个被试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不相邻的两个被试组之间差异更容易达到显著水平),发展没有出现加速期,而经典测查任务情境下没有表现出年龄差异;(2)贝叶斯推理作为条件概率的判断不仅受任务情境的影响,而且同一任务情境中不同证据信息也会影响贝叶斯判断.当证据信息与先验信念一致时,被试可以充分利用线索进行推理.  相似文献   

13.
探讨幼儿在准确性线索和共识线索冲突情境下对自然与社会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特点。实验1探究幼儿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对自然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选取88名4~6岁幼儿,采用对物品命名的方法,结果发现4岁幼儿依据共识线索进行信任判断,而5~6岁幼儿依据准确性线索进行信任判断;实验2探究幼儿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对社会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选取94名4-6岁幼儿,采用对人格特质命名的方法,结果发现4岁幼儿依据共识线索进行信任判断,5岁幼儿对两类线索没有做出偏向性选择,6岁幼儿依据准确性线索进行信任判断。实验3采用被试内设计,探讨5岁幼儿对两个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验证了实验1和实验2的相关结果。结论: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幼儿对不同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具有不同的年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以285名幼儿家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婚姻冲突对权威教养和专制教养的差别效应以及父母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幼儿父母的婚姻冲突能显著负向预测其权威教养,显著正向预测其专制教养,婚姻冲突对两类教养的预测作用大小无显著差异;(2)父母情绪调节策略对婚姻冲突与权威教养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且这种调节作用不存在家长性别的差异:较少使用认知重评或较多使用表达抑制的家长,其婚姻冲突能显著负向预测权威教养;经常使用认知重评或较少使用表达抑制的家长,其婚姻冲突对权威教养的影响不显著。父母情绪调节策略对婚姻冲突与专制教养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考察了不同匹配情境对4-6岁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行为意图与行为结果匹配时,即便4岁幼儿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情绪判断;当两者非匹配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情绪判断都不稳定;(2)在情绪归因过程中,年幼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年长儿童以意图定向为主;(3)4-6岁儿童在情绪判断任务中不存在年龄差异;(4)道德情境的冲突性因素影响了幼儿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  相似文献   

16.
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对3—6岁幼儿在不同活动中和不同语言指示下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实验的结果表明:幼儿在有兴趣的活动中,容易控制自己的行为。成人给予明确具体的语言指示,或对其活动加以组织,对三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起什么作用,对四岁以上幼儿才逐渐起作用,这种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成人单纯以语言来加强动机作用对各年龄组幼儿均无作用;但动机与一定的角色情境相结合,则有显著效果。由此可见,幼儿有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因此,为提高幼儿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303名2~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通过测查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认知评价和儿童问题行为,探讨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并针对认知因素在婚姻冲突影响儿童问题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比较认知中介和认知缓冲两种模型。结果发现:认知评价在儿童感知的婚姻冲突与其内部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儿童感知的婚姻冲突直接影响儿童外部问题行为。最后,结合认知中介和认知缓冲模型的本质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池丽萍  辛自强 《心理科学》2003,26(5):790-794
本研究以246名小学三至五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结果发现:(1)儿童的外部问题行为、社会喜好、社会影响及孤独感均存在性别差异,内、外部问题行为和孤独感均存在年级差异;(2)儿童内、外部问题行为对其孤独感的影响方式不同:外部问题行为通过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两个中介变量实现对孤独感的间接影响,其直接作用不显著,内部问题行为则直接影响儿童孤独感;(3)不同社会地位儿童的问题行为和孤独感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52名3~5岁幼儿为被试,考查了母亲处理亲子冲突的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儿童的母亲,其处理亲子冲突的方式有所差异,隔离处理方式与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文章从冲突表征呈现的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发展对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探讨当信息提供者的友善特质与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相冲突时,幼儿在认知信任问题与人际信任问题上的信任选择特点。以103名3~5岁幼儿为被试,研究结果发现3~4岁幼儿在与认知信任有关问题中做出的选择与随机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只有5岁幼儿表现出了对准确命名但不友善的信息提供者的赞同和询问偏好; 而在人际信任判断中,3~5岁幼儿均选择与具有友善特质的人为友,并将物品交于其保管。研究结果说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信任选择倾向,且幼儿能依据不同问题灵活做出信任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