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诗仙李白,由于傲视权贵,愤世嫉俗,遭到当朝权臣的谗毁,结束了不到三年的“供奉翰林”的京城生活。天宝三载(公元744年)“遂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自《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接着他托请北海高如贵天师为自己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老子道观)。它表明李白既是一位虔诚的道士又是一位诗人。 唐代开元之后,李白看到权臣更加专横。  相似文献   

2.
唐代道教义理的代表作《道教义枢》是孟安排根据隋代巨著《玄门大论》而精炼简编的一部理论的专著。其作者“青溪道士”孟安排是唐武则天时期荆州———青溪山一带的道士 ,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道教理论家和修炼者。因其生平事迹不见史传 ,我们仅从现存的少许资料中 ,就他与青溪山道教浅作探讨。一、孟安排生平略考《正统道藏》太平部收有《道教义枢》十卷 ,原书题“青溪道士孟安排集”① ,这是出现孟安排名与书的第一处 ;唐代诗人陈子昂撰《荆州大崇福观碑记》中有“道士孟安排者 ,玄禀真骨 ,记上阶黄裳羽袂 ② ……”这是《道家金石略》中收…  相似文献   

3.
道士李白所属道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社会中,李白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因为从小学课本开始,李白的诗歌就成为少年们认字习文的范本。为什么他能够写出千古传颂的佳作?对此,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但有一点却是不能回避的,这就是他的诗歌作品蕴涵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所以,研究李白与道教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准确理解李白作品思想内涵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鉴于此,学术界早已有人写出专论,例如李刚教授在《宗教学研究》1988年2-3期合刊本上发表的《李白与道士之交往》一文就是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此后,还有一些学者陆续发表文章探讨这个问题。从现有文章来看,学…  相似文献   

4.
唐代为中国道教的全盛时期,其道派承袭魏晋南北朝,来源有二,其一是继承魏晋神仙道教的传统,其二是魏晋天师道的流变。例如唐代专门从事外丹黄白术的金丹派道士和以各类气法修炼,兼服食药物养生的炼养派道士,则是继承方仙道传统的神仙道教流派。上清派、灵宝派、正一派等经箓派道教,实际上是魏晋天师道在神仙道教影响下的流变。再有楼观派(唐初改楼观为宗圣观)道士以终南山为中心,形成终南山道团,宗老子和关尹子,习《老》、《庄》,实为神仙道教和经箓派道教的融汇。唐代道观遍于全国名山大邑,以茅山和终南山最显,道教重道阶而不重道派。其中上清派以茅山为本山,师徒授受分明,是唐代影响最大的道派。自陶弘景以来其传授次第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教》2009,(2):57-58
容志毅在《化学通报》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唐代道士最先发明火药的说法似乎已为学界所普遍接受,但是通过对东晋道教炼丹经诀《太上八景四蕊紫浆五珠降生神丹方经》的研究发现,还在东晋时,道士炼丹配方中所用的雄黄、雌黄、硝石和薰陆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的出生地进行了论证。他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郭老写道: “唐代诗人李白,以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出生于中央亚细亚碎叶城。 出处见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唐代宗初年曾任命李白为左拾遗, 于时李白已死)。新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在李白死后五十五年。其文有云: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  相似文献   

7.
石刻《坐忘论》原刻于河南王屋山最高处天坛,后拓至中岩台紫微宫。曾慥《道枢》所收录版本应得自于江西庐山太平兴国宫道士刘虚谷。石刻《坐忘论》多处与吴筠《神仙可学论》文句相同,主旨思想也契合,但篇章有拼凑的嫌疑,或为吴筠后辈弟子所撰。石刻《坐忘论》为研究《云笈七籤》本《坐忘论》提供了线索,丰富了道教"坐忘"理论内涵,有助于深化唐代道教炼养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西升经》是道教早期重要经典之一,内容主要是阐发《道德经》要义。《西升经》义理高深,养生和护国兼讲,为秦汉后反映道家身国同构理论的力作,在唐代颇受尊崇。唐王朝著名道士李荣,亦是著名道教理论研究者,他对《西升经》的注释一直被看  相似文献   

9.
上海城隍庙道众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系统地精读了《要修科仪戒律钞》。《要修科仪戒律钞》共16卷,是唐代道士朱法满根据唐代和唐代以前50余种道教典籍编撰而成的道教重要资料汇编。其中,汇集了道经、写经、诵经、讲经、戒律、愿念、科仪、斋法、道观、道士饮食起居,以及道士吉凶仪等各种论述和规戒。上海城隍庙道众通过对该典籍的学习,对于坚定道教信仰、遵守道门规戒、认真斋醮科仪、弘扬道教文化等等,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现将上海城隍庙部分道众学习《要修科仪戒律钞》的心得在本刊发表,供各宫观道众学习该典籍时参考。一个道观,十几名道众,每周一次,一个半小时,长年累月,逐字逐句地精读一部经籍,探讨求索,联系实际,交流体会,坚定道心,坚持正信,这是学道修道的好风气,好办法。上海城隍庙的做法值得各庙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上海城隍庙道众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系统地精读了《要修科仪戒律钞》。《要修科仪戒律钞》共 16卷 ,是唐代道士朱法满根据唐代和唐代以前 5 0余种道教典籍编撰而成的道教重要资料汇编。其中 ,汇集了道经、写经、诵经、讲经、戒律、愿念、科仪、斋法、道观、道士饮食起居 ,以及道士吉凶仪等各种论述和规戒。上海城隍庙道众通过对该典籍的学习 ,对于坚定道教信仰、遵守道门规戒、认真斋醮科仪、弘扬道教文化等等 ,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现将上海城隍庙部分道众学习《要修科仪戒律钞》的心得在本刊发表 ,供各宫观道众学习该典籍时参考。一个道观 ,十几名道众 ,每周一次 ,一个半小时 ,长年累月 ,逐字逐句地精读一部经籍 ,探讨求索 ,联系实际 ,交流体会 ,坚定道心 ,坚持正信 ,这是学道修道的好风气 ,好办法。上海城隍庙的做法值得各庙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万福是唐代著名道士 ,生卒年不详 ,生平事迹难考。要考证其简略活动情况 ,只能依据张万福著作中的部分言辞来探究。《道藏》第三十二册所辑的张万福之作《传授三洞经戒法略说》卷下说 :“窃见金仙、玉真二公主以景云二年岁次辛亥春正月十八日甲子于大内归真观中 ,诣三洞大法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河内郡开国公上柱国太清观主史尊师受道。”①“景元”是唐睿年号 ,景云二年即公元 71 1年。因为他在各种著作中均自称“京三洞弟子清都观道士张万福”② 、“三洞弟子京太清观道士张万福”③ ,可见张万福在唐睿宗时已是京城道士。又《传授三洞…  相似文献   

12.
青溪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道教义枢》十卷,是唐代道教的重要论著。原书题“青溪道士孟安排集”。据唐初诗人陈子昂所撰《荆州大崇福观碑记》所载:孟氏曾于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上表,请于荆州建立大崇福观当系高宗、武后时荆州道士。孟安排号称“青溪道士”,此青溪当指荆州临沮县之青溪山,为六朝道流隐居修炼之地。东晋文人郭璞已提及青溪。《文选》卷21载郭璞《游仙诗》第二首云: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颖阳,临河思洗耳。  相似文献   

13.
高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为我论三车。问云颂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吾师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若长天秋月明,身如世上青莲色。心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嗟余落魄天涯久,罕遇真僧说空有。一言忏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僧伽歌》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赠与曾于五台山修行的高僧僧伽的一首诗,被收入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第七卷古近体诗“歌吟”中,是一首歌行体的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在唐代就被贺知章称为“谪仙”,后世更尊其为“诗仙”。李白之所以被称为“…  相似文献   

14.
《法华经传记》,又名《法华传记》,十卷。唐代沙门僧祥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法华经传记》的撰时缺载。考是书卷八《唐梓州姚待》一传中,有“至开元四年,有玄宗观道士朱法印,极明庄老,往眉州讲说,岁久乃还。”(第84页中)等语,其中提到的“开元四年”,是全书所出各种年份中,时间最晚的一条记载。以此推断,是书大约撰于唐玄宗朝开元四年(716)至开元二十九年(741)之间。  相似文献   

15.
<正>一南宋乾道四年(1168),四川道士刘安胜编撰《文昌大洞仙经》。元代道士卫琪在四川蓬溪注释《大洞仙经》。元代至大三年(1310),卫琪将《文昌大洞仙经注》进献给元武宗,声名大震。《文昌大洞仙经》由此流布全国。"洞经音乐"就是因为"谈演"(意为"讲演")道教经典《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洞经音乐起源于四川。最早是古代蜀人的祭祀音乐,在唐代的时候就已流行。南宋时期,四川梓潼七曲山开始用这种音乐形式  相似文献   

16.
冯鹤 《中国道教》2008,(2):32-34
道教自张道陵天师初立,经过魏晋南北朝时的丰富发展与改革,及至唐代,已达到一个繁荣鼎盛时期。而唐代的道教,还有一个颇为显著的特点,即女性入道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女冠人数众多。据《新唐书》记载:"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  相似文献   

17.
唐代道教规模辨析张泽洪唐代的道士人数,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本文运用史籍、道经的有关记载,对唐代道观设置及道士人数作了较详细的辨析,认为唐代道教作为国家宗教,具备一定的规模,能保证其履行国家宗教的职能。作者张泽洪,1955年生,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副...  相似文献   

18.
许宣平,唐代著名道士,新安歙县(现安徽境内)人,《续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唐诗纪事》、《太平广记》等都有其传记。据《太平广记》记载,唐睿宗景云中,许宣平“隐于城阳山南坞,结庵以居。不知其服饵,但见不食。颜色若四十许人,轻健行疾奔  相似文献   

19.
唐代长安道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道教兴盛发展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唐代道教活动的中心,本文探讨唐代长安道观设置与道士活动,以见唐代长安道教概貌。 一、唐代长安道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活动多在名山福地,道士们远离城市,遁迹山野,结茅隐修,不问世事,超凡脱俗,蔚为风气。至李唐建国,以道教教主李耳为李氏皇帝远祖,尊崇  相似文献   

20.
吴筠的生命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筠的生命哲学思想初探尹志华唐代著名道士吴筠,字贞节(一作正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生年不详。少为儒生,博通诸经,尤善文辞。举进士不第,乃入嵩山学道,师事潘师正,修习上清经法。曾南游金陵,访道茅山,登天台,观沧海,与李白、孔巢父等诗人相唱和,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