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入分配公平判断是人们对自己收入所得公平与否的主观评价。通过对参照点和收入金额的控制,探讨参照依赖和损失规避对收入分配公平判断的共同影响。结果发现,(1)民众的收入公平判断受参照点的影响,在有参照点的情景下比无参照点情景下更感觉不公平;(2)不同工资水平下,民众的公平判断具有显著差异,而且民众对低于平均工资的“受损”比高于平均工资同等金额的“受益”赋予的公平感的权重更大,即存在得失感受的不对称;(3)不同的工资参照点、多得和少得的分配结果共同影响民众的公平判断,即损失规避在参照依赖对公平判断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公正、平等与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究竟是“效率优先”,还是“社会公正至上”还远未达成共识。但是,以往的争论有很大的片面性,那就是不少学者把“公平”理解为收入分配的均等或财产分配的均等,如此,“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就被扭曲了,就变成了互相对立的关系。实际上,这一对“公平”的理解本身就是十分错误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社会公正论原理,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认为,社会的公平或公正本来就不可以被“解释为收入分配的均等或财产分配的均等”,相反,除了其他诸道德…  相似文献   

3.
黄永亮 《学海》2022,(6):150-157
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在社会总人口中占据一定比例。客观上,公众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现实基础。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的数据,对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公平感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同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个体客观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不会直接对其社会公平感产生显著影响;(2)参照群体比较视角下的相对剥夺感会显著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公平感,其中“近位剥夺感”的影响效应要强于“远位剥夺感”;(3)性别歧视、户籍歧视以及家庭背景歧视均会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公平感产生显著性影响。因此,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主客观两个层面协调推进,在客观经济层面,需要不断提升公众的收入水平,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主观认知层面,需要通过降低公众的相对剥夺感,减少各类社会歧视,增强其社会公平感,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公众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关于"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及其核心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卫平 《学海》2006,(6):11-14
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突显社会公平地位。中共中央提出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政策取向。要正确认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内涵。当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要重视解决影响社会公平的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今晨让我们听主耶稣对我们每个人说:“我必帮助你。”“帮助你”,在我——你的神,实在是一件小事。你想想我已经为你所作的,还会不帮助你吗?我曾用自己的血把你买了来。为什么会不帮助你呢?我曾为你死,我曾为你完成了更大的事,还不为你作这小事,帮助你吗?  相似文献   

6.
身后的眼睛     
水对上帝说:“在你创造我的时候,为什么要把我置于最低下的地方呢?这是不公平的。” 上帝听了水的话,对水说:“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你可以到最高处。”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金币     
生长在犹太家庭里的孩子,在他们生长过程中,负责启蒙教育的母亲们几乎都会要求他们回答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就要被人抢光,那么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自然大多数孩子会想到钱,也有孩子会说是家中珍藏着的价值连城的钻石,显然这些不是他们母亲所要的答案。她们会接着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 要是孩子们回答不出来,母亲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是啊!怀有这枚人生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分配不公会引起人们的心理误差,这就是人们把本来是公平的分配当作不公平来反映。或者把不公平分配的社会现象过度强化而产生的心理误差。……这种心理误差多产生于不同性质的劳动上,就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来说,前者的社会报酬应高于后者才是公平的,否则就会产生不公平的心态。现在社会上流传的“摆个小摊,顶个县官”,“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正是产生心理误差的现实反映。还有程度高的复杂劳动与程度低的复杂劳动,前者的报酬应高于后者才是公平的,而现实确相反,一个红歌星的出场费高得惊人,只要  相似文献   

9.
人的感觉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有时候它会牵着你的鼻子走,有时候它会被你领着走;有时候它与你又陌不相识。所以你可能疑惑,可能矛盾,可能有不同的感觉:自己是一个“女巫”,未卜先知;自己是上帝的仆人,由“缘分”主宰;自己是一个小人物,不知何去何从。这就是飘渺、神秘的第六感。究竟第六感觉在自己的身上是否“灵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10.
幽默两则     
一男子去公司应聘。招聘者问他:“你都会些什么啊?”男子答道:“会些什么啊我不知道,但我前任老板说我只有两样不会……”招聘者很有兴趣地问:“你哪  相似文献   

11.
在公平与效率的协调中推进共同富裕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卫平 《学海》2004,(6):95-97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我国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共同富裕的“部分先富”第一步战略已经基本实现。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迅速扩大,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一面开始突出,注重“公平”,加快实施共同富裕的“先富带后富”第二步战略,应当成为当前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精神食粮 德国大诗人歌德的一个邻居有一次这样问他;“你说过书是精神食粮,可是,近一段时间你为什么很少看书了呢?难道你不需要食粮了吗?” 歌德回答说:“你不知道吗?蚕一定要多吃桑叶才会长大,可是当它开始吐丝结茧时,它是一点也不吃东西的。”  相似文献   

13.
那天,刚大学毕业、多次求职受挫的赵明,向我倾诉满腹怀才不遇的苦恼。他在那一长串的抱怨中,从未反省一点自己的不足,而只是愤愤不平地责怪这世界上有着太多的不公平,慨叹慧眼的伯乐实在太少了,竟让他这样的“千里马”无用武之地。我不禁问他:“既然你自以为是‘千里马’,那为什么不去驰骋一番,证明给人家看呢?”赵明不解地望着我:“人家连机会都不给你,怎么去驰骋?”“那是因为人家并没有看到你纵横驰骋的本领,机会是自己创造的,而不能一味地等待别人的赐予。”接着,我给他讲了关于我的一位朋友的真实故事———那年,朋友从一所师范大学地…  相似文献   

14.
多走一里     
张远来 《天风》2007,(11):9-11
耶稣讲的不是律法,而是做人、是信仰、是侍奉的法则、是“多走一里”的精神!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太5:41)乍读这节经文,我觉得十分费解和为难——“我为什么非要陪他走呢?为什么还要陪他走两里呢?这不是不公平吗?”细读起来,特别是当我们尝试将之验证于生活时,才突然发  相似文献   

15.
一个高三男孩走进心理咨询室:“马老师,听过您的心理辅导,我想……”他强作笑容却欲言又止。 “别紧张,你很相信我是吗?老师会当一个好听众,有难处尽管说。”我引导说。 “我想,我有病……” “先不下结论,讲讲你的事情好吗?”  相似文献   

16.
如果有人在你面前提起“白领”这个词,想必你会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同高收入、私家车和豪华公寓联系在一起。殊不知,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只是白领生存状态的副题,而主题则是他们的职业生存状态。如果必须用两个词来描述白领职业生存状态的话,那没有比“紧张”和“压力”更确切的了。  相似文献   

17.
谁如果声称想在斯宾诺莎的著作里找出这位哲学家同唯物主义“保持”的关系,谁就立即会遭到各种反驳。这些反驳者会说: “问题提得很不恰当:斯宾诺莎既不是唯物主义者,又不是唯心主义者,他是斯宾诺莎主义者;”“你是用固定的框框去硬套这个独一无二的著作家”;“提出斯宾诺莎,只会使早已过去的旧论战死灰复燃,何况这些旧论战其实只是争论一些虚假的问题”:“唯物主义的概念在斯宾诺莎从事写作的时代还不存在,使用这个概念是违背历史逻辑的”;  相似文献   

18.
欢笑     
史牧 《天风》2001,(12):52-53
有些老朋友对我说:“你们信耶稣上帝的人在平日生活中常常很会笑的,看上去一定心里充满了欢喜快乐,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吧?”闻言,我笑答:“是吗?嘻,真是这样吗?”有位说下去:“有一回我问那位同事,难道你生活中没有烦恼的事情困扰你?她收起笑容严肃地说:不,人嘛,免不了要苦恼伤心,老实告诉你,我也会哭,  相似文献   

19.
即使扬言无所不能、无所不作的上班族,在上司面前也照样不敢为所欲为。如何与性格各异的上司相处,愉快地工作呢?与懒散的上司巧妙周旋你的上司经常迟到早退,一则令你有不公平之感;二则他不在,往往影响了工作进度,因为好些决策未能及时由他批示;三则遇上公事出错,你会被逼“背黑锅”,苦不堪言。向老板申诉吗?不错,此举可避免“背黑锅”。可是,你将上司的偷懒情况公开,到头来,大有可能给自己造成不利!难道就这样敢怒不敢言地过下去?不妨试试以下的办法:上司不在时,请来一个见证者,当然不是公然地去找,而是有意无意,例如在秘书小姐面前进行,目…  相似文献   

20.
自我意象是20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心理学家马尔慈认为: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象,就犹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动作机制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沮丧的失败者,你就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耷拉脑袋的自我。反之,如果你觉得你是个总统,你便能成为一个总统。这种自我意象就是自己的“标签”。美国一著名心理学家说:“心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你的“标签”会直接影响你的成败,“成也标签,败也标签”。我们在漫漫的人生路中,用好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