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的共生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以《太平经》为例,探讨早期道教经典的共生思想。经过研究可知,通过"元气自然说"和"三统共生说"的有机结合,《太平经》构建了一套完整而深刻的宇宙论。在此基础上,《太平经》又提出了"元气自然乐"的价值论。在实践论上,《太平经》有两个特色,一是尤其注重人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承负说"作为保障的;二是将"乐"与"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提出了"乐怒吉凶诀""以乐却灾法"等富有特色的实践措施。这套理论不仅能够适用于个人之修养,更能够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方。据此《太平经》根据天地"中和同心"的程度,将乐治的境界分成四个层次,并详细解说了由之产生的六气。在尤为需要对"共生"做出创新性安排的今天,《太平经》进行了先导性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值得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2.
《太平经》继承了道家关于“道”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宗教化改造,形成了神秘的思想体系。《太平经》的“道”是一个多元化结构,由“自然之道”、“阴阳之道”、“神明之道”、“养性之道”和“治国之道”等因素构成,融哲学、伦理、宗教和政治思想为一体。这种充满矛盾的多元结构,体现了其道论正处在道家向道教的过渡阶段,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太平经》是指导早期道教形成的理论来源,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饶宗颐先生就曾引用汤用彤先生的研究说:"《太平经》者,上接黄老图谶之道术,下启张角、张陵之鬼教。"并认为"道教之创立,其渊源颇远,而实以《太平经》为其理论中心"~1。傅勤家先生甚至说:(《太平经》)"为道经之最先者,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多将荀子的《天论》篇解释为一篇有关宇宙观、自然论的哲学文本。但实际上,《天论》中的"论天"实际是为了"论人",尤其是论述人间政治秩序的治理。所以,应当将之还原为一篇政治哲学文献。而此篇文献要论述的就是礼义作为治道的政治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慈"乃《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与孔子之"仁"的不同之处在于:"仁"按照"亲亲"—"仁民"—"爱物"的次序推己及人、由内而外,以"自觉"为法则,着力践行,追求道德理性;"慈"侧重悲悯挚爱,以"自然"为法则,惟其无心无为,旨在淳朴本然。"孝慈"作为《老子》版本的"思想聚焦"现象,其价值在于,以"孝"之自然情感强化"慈"之天性本然,"慈"对"爱"是一种超越且含摄的逻辑关系。"慈"之义理蕴含了性质、内容、工夫三重维度,证解了"慈"之核心概念的哲学意义,透视出老子道家立场独特的思想旨趣:"慈"性为"道法自然"之天性,"复守其母"之德性;"慈"心为淳朴挚爱之"赤子心",呵护众生之"同情心",无所偏私之"悲悯心";"慈"以"辅万物之自然"之工夫臻至生命精神的永存与生命价值不朽之境界。《老子》以天性、挚爱、本然、醇和、惠柔、同情、悲悯等元素构成的"慈"之思想整体,与孔子之"仁"共同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民族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6.
道教经典《太平经》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如忠、孝、诚信、仁等政治伦理规范,以民为本的政治道德原则,君臣相须的政治主体美德,德主刑辅的政治制度伦理。由于《太平经》产生于儒家伦理盛行的汉代,所以其政治伦理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儒家意蕴。研究《太平经》政治伦理的这个特点,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太平经》这部早期道教经典产生的社会背景,而且对研究整个道教伦理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是后世道经养生思想之源。养生即是顺应天道、顺应人性而为《太平经》的养生思想是从《周易》继承与发展而来。乾坤两卦为《周易》中最基本之卦,二者是阴阳之象征与根本。《易·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为纯阳之卦,具至刚之性,为  相似文献   

8.
浅析《太平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唐怡汉代安顺之际,天灾纷至、生灵涂炭。秦汉以来的信仰危机、伦理危机、社会政治危机全面爆发,清明、太平、宽松的政治环境自然成为人心所向。这时,《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应时而生。该书提出了一些清明政治的设想,勾画了一...  相似文献   

9.
卿希泰先生在道教学术研究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向为学人所知,并享誉海内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卿希泰先生对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太平经》做出的系列研究,包括《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之"《太平清领书》的出现及其意义"(1980)、《〈太平经〉的哲学思想》(1980)、《试论〈太平经〉的乌托邦思想》(1980)、《〈太平经〉的知人善任思想浅析》(1979)、《〈太平经〉中反映农民愿望的思想不能抹杀——答刘琳同志》(1981)、《试论〈太平经〉关于天地人"三合相通"与"中和"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009)等论著,对《太平经》的成书年代、思想内容、阶级性质、宗教特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客观深入的辨析与研究,考镜源流,探赜索隐,论证精微,见解独到,不仅提出和解决了诸多值得学术界重视的有关道教经典研究的重要学术问题,而且为我国学术界的道教哲学思想研究开辟和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成为道教哲学研究的一座学术里程碑。黄海德,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天灾人祸不断,救治太平成为社会普遍愿望。与当时各种救世方案相较,《太平经》从一个独特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正文正辞。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揭示《太平经》正文正辞以治太平的具体内涵(1)欲治太平,必当随顺天地之格法,而《太平经》即是天地格法的最高代表。故以《太平经》为真文正文而案行之,即可治太平。(2)“身国同治”为《太平经》的一贯思路,在具论“治身”、“治国”的过程中,《太平经》又表现出相当的“文书”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11.
《太平经》是道教的早期重要经典,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该书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因而内容庞杂,有的观点也互为矛盾,这就给研究《太平经》造成一定困难,对《太平经》的评价也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农民起义的经典,有的认为它处处为封建统治阶级着想,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各据其理,相争不下。目前,研究《太平经》的文章不少,但从经济思想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却不多。从本质上讲,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各阶级的利益冲突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政治特权只不过是经济利益的保护伞和护身符,因此,弄清《太平经》经济思想的阶级性,对于我  相似文献   

12.
三一最早见诸道经者为《太平经》。敦煌本《太平经》残卷(S·4266)云,“精学之士,务存神追,习用其书,守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太平经})之三一,具体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与精气神三者混一以求长生。既有政治理想,又有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太平经》的作者认为,天地人均由元气演化而成,人的生命存在,为精气神统一的整体,因此,使三者和谐一致即可成为神仙,天地人的合理有序则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关键。这是道教理论家提出的在本原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主张。《史记》其实是三一的最早出入。《封禅书》(《史…  相似文献   

13.
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有残存《太平经》五十七卷。据范晔《后汉节·襄楷传》记载,原书为一百七十卷,号《太平青领书》。东汉末,张鲁之天师道及张角之太平道,均奉此经为授道秘典。由于《太平经》对东汉及魏晋社会发展有过一定影响,且在哲学思想史、道教史方面有一定价值,故历来颇受学术界及宗教界一  相似文献   

14.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是以赤色、青色为主色的缣素写本。"丹青之信"象征的是在君臣民社会体系中,施行仁政和教化的思想。君王施行仁政是道德仁三统之一,仁政主要是注重民生、减少刑罚,以民为本。教化主要是使臣民"孝、忠、顺",以孝为第一。《太平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论述丹青之信,阐明君臣民在施行仁政和教化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重要文献,易学思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太平经》中共有38处直接引用《周易》经传原文或化用了易理,《周易》中的天数地数学说则是《太平经》中世界构造的理论依据之一。《太平经》又吸收借鉴了京房易学的阴阳消长理论来阐释世界万物的运行,并以八卦休王说对其世界运行观念作了补充。汉代易学中的爻辰说、八卦方位、十二辟卦学说也为《太平经》解释世界提供了一些依据。《太平经》借易学符号而提出了重德轻刑的政治观点。  相似文献   

16.
方用 《现代哲学》2016,(1):122-127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以"情即自然"为核心,倡引主情意的"自然主义的新生活"。他以"真"规定"自然"并将"真"建基于"情",以不断进化的"真情之流"为宇宙生命、天地万物之"自然",以"直觉"为人之"自然"、为格物致知的不二法门。朱谦之以"情"拯救、复活、沟通人之内在自然与万物之外在自然,以自然为善、为美,进而从自然出发论进化、自由、平等。这些洞见不仅确立了"自然"的根基地位,也为20世纪中国哲学重思"自然"开启了新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典籍的跨文化传播中,没有哪部经典堪比《道德经》,既被广泛翻译传播,同时又存在大量的误译误传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从翻译学、语言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也要从历史的、政治的角度加以审视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权等问题;既要从老子哲学的整体内涵、特征去考究,又要从《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入手作具体分析。本文以"道法自然"为例,着力考辨"自然"——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如何被西方译者所误译误释及泛化肢解的,目的既是厘清《道德经》西传中误译误释的原因,又为中国传统典籍的跨文化传播和翻译实践探寻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太平道     
道教教派之一。东汉钜鹿(今河北宁晋)张角创于灵帝熹平(172—178)年间,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据《太平经》云:“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乃自称大贤良师,其弟张梁、张宝自称大医。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并宣传《太平经》中“积财亿万,不肯救穷  相似文献   

19.
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应当根植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理论地基,亟需反思《资本论》的"去政治化"解读模式。《资本论》与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难以回避的根基性问题。根据"政治"与"政治哲学"概念的不同界定,《资本论》可以呈现出"大写政治哲学"与"元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从广义的政治概念来说,《资本论》是一种总体的、大写的政治哲学,它具体再现出现代世界中政治与经济交互作用的总体性。从政治与经济分化的狭义政治概念来看,作为一种元政治哲学的《资本论》就提供了政治哲学的历史科学根据。如果要阐明其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我们就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政治思想中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历史性与规范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司强 《现代哲学》2017,(4):24-29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不再仅仅是解决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难题或者重构形而上学的努力,而且是物化现象的理论表达。在卢卡奇看来,《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可视为对"自在之物"问题的不同解答,并且为后康德哲学解决物化问题开辟了道路。以"自在之物"概念为核心,卢卡奇在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之间架起了桥梁,为理解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