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兵 《学海》2013,(5):21-24
作为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与梦想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纵观毛泽东一生,自信成就了他的梦想,但过度的自信造成了他晚年梦想的受挫。今天,自信仍然是实现强国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作为诗、史、思有机结合的传世经典,毛泽东诗词在诗化语言中凝聚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情志。透过毛泽东的诗性思索,可察见这一新文化足以自信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人民担当文化自信的主体力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引领文化自信的目标方向,中华大地提供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毛泽东诗词蕴藏的文化之“志”富含辩证性,既突显自信与谦卑的对立统一,亦体现主体、目标、根基三位一体,昭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方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毛泽东思想鲜明的理论特质,塑造了毛泽东独特的政治形象,是毛泽东形象的基础元素。毛泽东在国外研究视域被认为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华文化传承者、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中华文化实践者、基于传统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文化创新者,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外学者视角下的毛泽东形象的深沉底色。国外学者的毛泽东研究呈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探索,对于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断推进治国理政实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伦理精神自信是伦理精神对自身意义和价值的高度肯定,它既代表着伦理精神的纵深跃进和境界提升之自我确证,又标志着伦理精神对其方向性和深刻性的自我肯定和赞许。文化自信源于并依存于伦理精神自信,伦理精神自信支撑和挺立文化自信。伦理精神自信源于人自身的精神自信特别是对自己所形成和涵养的伦理精神的自信,成于人自身的社会实践并必然表现为在文化观念和精神境界上的自信,进而催促和激励人们不断地创造文化、发展文化乃至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去保护和拱卫文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西方“毛泽东学”的一些学者夸大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说成是“儒学化”的观点,着重通过对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分析,揭示了毛泽东哲学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夸大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夸大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独创性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相异性,实际上是割裂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也就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开放的体系,从而也就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哲学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英雄,我们应站在民族的立场研究与评价毛泽东,这是首要的根本之点.就方法而言,我们应从历史的高度衡量毛泽东;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要抓住主流和本质,不要为支流和现象所迷惑;要反对实证主义的历史学和主观主义的历史学;要历史地、具体地分析毛泽东所犯错误的复杂原因;要实事求是地、辩证地看待毛泽东所犯错误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7.
张闻天在较长时间内在党内负总责,他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毛泽东能否顺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闻天对"民族化"、"中国化"的强调,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铺垫。六届六中全会上张闻天又旗帜鲜明地呼应和支持了毛泽东的主张。但由于思想的局限,张闻天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很好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引起了毛泽东的批评。张闻天虚怀若谷,到实践中"补课",以实际行动支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并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现代以来,在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矛盾的心态: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这两种心态或倾向,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有害的。不论是文化自卑还是文化自负,都是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片面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普遍交往和碰撞的时代,我们必须克服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态,确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对待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从容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并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文化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的文化观,是指邓小平关于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文化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期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后来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一)确立物质文化建设的优先地位 人类社会是…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大力强化文化主体意识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根本保证;用包容并存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竞争是实现中国文化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着眼未来的长远发展是激发中国文化持续进步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宗教思想在认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宗教的基本原理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方面均有理论创新,其中既包括具有普遍理论适用性的战略思想,也包括具有具体针对性的策略决策.这些理论创新是将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的形成与成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承担的公共道德责任,它事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确立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公共道德责任不是纯粹外在的要求或者强制,而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发自内心地承担的。文化与人的一体性、文化的实践性和文化作用的为人性,既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觉自愿地承担这一公共道德责任的理由,又是其履行该道德责任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指导下,张岱年20世纪20-40年代创立了第一个系统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体系,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化和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中国化探索了一条新路.加强张岱年人生哲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审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壮丽图景,也有助于我们完整理解张岱年哲学体系的真实内涵,实事求是地评估张岱年对建立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贡献,并为当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人生哲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宋代末年,大思想家、大政治家文天祥说过的话。  相似文献   

15.
智文 《中国宗教》2017,(2):42-43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中国佛教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自信的增强,自然也需要中国佛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中国佛教既来自于传统,又立足于当代,  相似文献   

16.
林育川 《现代哲学》2007,1(6):66-71
本文从中国现代化的性质界定、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设定三个方面对毛泽东和梁漱溟的现代化方案进行比较,认为尽管毛泽东的现代化方案带有民粹主义的外观,但其本质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具有兼容并蓄、改革开放、影响恢弘的齐文化非常熟悉,他论齐文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毛泽东不仅将齐国的人物、故事和历史典故十分巧妙地引用在他的讲话、著作和谈话中,而且还即兴发挥填入他的词中,使其古今交融,相应成趣,成为千古绝唱。其二,他对齐国的军事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格外倾注,并且成功地、创造性地运用到其军事理论与实践之中,使其放射出新的光芒。其三,在他的口头谈话、演讲、报告、文章中,随时随地地自然流露出对丰富的齐文化知识和对齐国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独到评价。毛泽东对齐地及其文化的精辟论述,必使齐地及其文化大放光彩,使其在现实生活中以及未来的进程中发扬光大,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湘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道德自信是人们在其社会行为中表现出的一种价值肯定、价值抉断并准备身体力行的行为状态,是信仰层面的坚定、判断层面的坚持、行为层面的坚守。道德自信是文化自信之根,决定着文化的发展走向,是一种文化的根本性标志,是文化的内核。道德自信的心理障碍、认识障碍、制度性障碍是当前提高道德自信必须扫除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张福信 《管子学刊》2003,1(3):85-88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理论家、战略家、思想家、军事家,又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历史学家、诗人,更是人民的伟大领袖。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在汲取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今所用、为我所用时,对变革创新、讲究实际、悠久灿烂的齐文化也有所研究、借鉴和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