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哲学家克劳弗写了《西方文明的基本价值》一书,吹嘘资本主义世界把人当成最高目的,并诬蔑社会主义制度使人的个性遭到摧残。本文就是从批判克劳弗开始的。文章的第一部分批判资产阶级学者对西方文明的美化。指出在社会主义以前的各阶级社会里,由于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人们始终受着自身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统治,所以是异化了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情况更加发展,一切生产关系都变成人类劳动生产物之间的关系,人变成了“抽象的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不可能成为目的,个性自由、人人平等都是虚伪的词句。要消灭这些异化必须首先消灭私有制。第二部分驳斥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诬蔑,论证社会主义如何消除异化,把人作为世界上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确立起来。作者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不再是异化的劳动了。个性得到真正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里虽然存在着国家、纪律、组织、劳动分工,但这并不意味着异化。只是在意识范围内还存在异化,这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除。文章中暴露出作者许多修正主义观点。如以抽象的异化理论代替具体的阶级分析;绝口不谈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行动,而胡说什么以“真正人道的道德原则战胜不道德的社会,战胜这个社会与工人相背离的道德”;抹煞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区别,说什么“人不再是阶级的人”,人与人之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鼓吹全民国家的谬论;认为意识形态范围内存在的“异化残余”不必通过阶级斗争,只要通过“发展社会消费基金的办法”即可消除;甚至把共产党人说成是为了人道主义、为了人而斗争(根本不提与谁斗争)的战士等等。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批判的先声——重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化现象是资本社会不可避免的命运,也是西方现代性危机的一种深刻表现。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广泛而深入的批判,揭示了异化现象的秘密,同时也为我们认识现代性的限制及其缺憾提供了另外一个维度。学界关于现代性的批判已有很多成果,但从总体倾向上来看,大量论文的锋芒直接指向了现代性思维方式的种种局限,而往往不大去关注这种思维方式形成的社会及历史根源,以至于我们通常在了解所谓现代性的弊端之后,对于现代社会的本质还难以形成清醒的认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这一批判既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同时也为现代性批判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在现代性逐渐深入的今天,重温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批判,就有着某种十分重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异化的四种形式,并且说明了异化与私有制是互为因果,所以这种互为因果的循环的产生需要另外的说明,通过分析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分工程度,得出了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那么异化的解决也只有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  相似文献   

4.
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也就是对幸福的理解.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在自由意志发展的整个精神过程中理解幸福,认为幸福是"满足的总和",并把自由意志理解为幸福的内在价值和规定性,反对把幸福归结为欲望的满足,同时也反对把自由理解为"任性".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中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同样确认自由是幸福的内在价值,由此形成了劳动幸福观.这种幸福观是以确认自主自由的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方式为核心的.现代社会贯彻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刺激、扩张人们的消费欲望,导致消费异化,把幸福等同于欲望的满足,从而扭曲了人们对幸福或美好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一、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是异化现象的本质马克思在对劳动、分工以及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析中指出:每个领域都是人的一种特定异化,而生产过程中的异化,即劳动的异化则是一切异化的基础。私有制本身是劳动异化的产物。劳动作为人类的自由媒介,在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创造了人类的共同本性;劳动在其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被异化了,人类的本性也就被异化了。在私有制社会里,异  相似文献   

6.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认为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还有不少马克思主义者对异化的作用进行了见仁见智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不断占有剩余价值以自我增殖,进而无度扩张,这构成资本的内在逻辑。资本提升了劳动能力,改进了劳动方式,变革了全部社会关系,瓦解了封建体系,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前提。但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劳动采取异化形式沦为资本增殖的元素,引发资本统治劳动、人为物驭的发展悖论,此一洞见构成马克思劳动人本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向度。透过劳动从属资本的迷雾,马克思深度揭示了劳动发展与社会演进和人的本质的内在同一性,确认了劳动者的历史主体地位,指明了经由劳动和劳动者解放实现人的解放以及资本逻辑消亡的必然性,彰显了劳动人本思想以劳动和劳动者为本的价值诉求及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之维。  相似文献   

8.
在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赋予了劳动以现实性维度,但斯密仅将劳动当作实现资本增殖的手段,故把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黑格尔完全站在国民经济学的立场继承了斯密的劳动观,但他唯一承认的只是"精神劳动",虽然他赋予了劳动以超越性维度,但他的劳动观只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观念性模仿",他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而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的基础上,揭示和论证了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劳动解放"的全面意义,从而建构了取代"资本政治经济学"和"精神现象学"而实现人之自由个性的"劳动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对教权理论家E·麦茨克等人歪曲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阐述了消灭异化的历史力量、道路和手段。作者首先指出,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对《经济学与哲学手稿》进行资产阶级的解释,是教权理论家同哲学唯物主义进行斗争的一个战场。他们把异化问题当成了他们认为的青年马克思一切思辨思想的中心,并诬蔑在德国永远扎下了根的马克思的思想是反人道主义的。作者认为,异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异化反映了一种情况: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作为这样一种力量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这种力量对人是陌生的,它驾驭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教权理论家否认异化的历史性,并力图首先抹杀异化的社会根源。为了这种目的,他们就使异化离开它的物质的、社会经济的基础,即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把异化的原因转移到人自己身上。教权理论家的代表人物麦茨克对马克思的异化观点进行了人本学的歪曲。他是从主观主义的立场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根据这种主观主义,异化似乎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他的三段式:从经济事实出发,经过人的本性,而到“占有”和“占有欲望”,就体现了一种直言不讳的主观主义和人本主义。作者指出,与麦茨克的虚构相反,马克思是从人的行动的前提出发并把人放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予以研究的。所以,人的异化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中,而不是植根于人之中。因此,完全不是人的“行动”产生异化,而是私有制使劳动异化并强使工人成为一种异化了的、非人的存在。教权理论家把“人类本性”说成是异化的根源,说什么为了摆脱异化,工人就必须改变他们的本质。根据这种说法,工人不应该、而且也不可以采取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的、革命的行动。最后作者说,消灭异化的决定性力量是用科学社会主义联合起来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工农国家政权是消灭异化的手段,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则是消灭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导向了人的抽象化、片面化发展,以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蕴含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为这一理论构想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就物质基础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蕴着剥削与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社会的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解放生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性。就人与资本的关系而言,资本主义创造了资本凌驾于人之上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逻辑对人的异化和宰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展现了重新颠倒人与资本关系的现实性。就交往形式而言,资本主义使国家成为虚幻的共同体,并造成了不平等的世界秩序,社会主义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探寻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普遍交往之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新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交往形式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在货币幻象、人的异化与货币制度伦理评价等关键点上,马克思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货币伦理思想具有形式上的共同点,但是,两者存在根本的分歧和对立。马克思主张打破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实现社会形态的变革,通过劳动者的联合劳动实现劳动对货币、资本的支配;当代西方经济学继续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强化货币、资本对人的奴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有关资本与劳动间关系的论述为依据,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关于人的话语的逻辑传承和超越。从抽象人本主义(劳动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劳动的被迫转移)两个不同视角出发,两个文本都指出了劳动比资本优越,资本终将消亡这一走向,不同之处在于《资本论》立足于劳动的自我所有权构造了世界内在秩序和人类社会前景。作者认为自我所有权原则比平等原则有更广的覆盖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说,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们总是喜欢把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成年时期的马克思加以割裂,并且以青年马克思在人道主义方面的言论来歪曲马克思,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本质的异化现象。但青年马克思在谈人道主义时,总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非人的生活状况为对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改造世界和人的学说为基础的。文章说,早期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的言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当时提出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创举,表现了马克思的崭新的大胆精神。并说,列宁在后来发展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学说,俄国工人阶级首先把这种思想变成了现实。马克思谈过“异化”问题,但这个“异化”概念是他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借用的概念。马克思使用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在有剥削的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丧失人的特性,人的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愿活动,而是强迫劳动。劳动者所创造下的东西成了劳动者的对象化,劳动者的产品剥夺了劳动者的族类生活。文章说,人的异化现象的消除只能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这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时代人类的基本任务。这就意味着必须改变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想:“人人皆兄弟”。文章接着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是为创造一个新的人的制度而斗争的无产阶级的具体的人道主义口号。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第44页。以下凡该书引文只注页码)即从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的收入的分析出发,主要是从“劳动者同生产的关系”的分析出发,得出“异化劳动”这个“经济学、哲学”的最高范畴。然后,根据异化劳动的“自己运动”的本性,即“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第70页)来描叙它在现实中的私有制运动,并理解反映这私有制运动的经济学说史和共产主义生成史。  相似文献   

15.
启蒙运动倡导的通过理性来解放思想的道路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启蒙成为新的神话。启蒙成为新的神话的根本原因在于:由启蒙而建立的以数学和逻辑形式为基础的绝对理性话语体系成为新的话语权威,启蒙建立的科学和技术已由从对自然的控制开始变成了对人的控制,启蒙从解放异化为桎梏。启蒙使得科学和技术发展起来,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取得胜利,其结果却是使人成为资本控制的对象。个体的人在商品经济导致的工业社会总体化背景下消失在社会的普遍化之中,本应该在文明发展中获得解放的主体被异化。工业文化导致文化商品统一了人的感性生活,本应该丰富和解放人的艺术被异化。解放启蒙,避免启蒙成为新的神话的根本途径是破除资本控制下的商品经济,通过个性多样化来消除极权控制并展开艺术救赎。  相似文献   

16.
与资产阶级学者不同的是,马克思首先用"异化"概念来说明人与劳动的关系,进而深入到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不仅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和理论武器,而且为创立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奠定了基础。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所揭示的人与人的关系,不仅包括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而且包括伦理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实践第一,就意味着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因此,坚持实践第一与坚持以人为本和弘扬人文精神是统一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实现科学发展观也是统一的。由此可见,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出发点。这正是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中的消费异化问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源浪费、分配不均、贫富分化、社会道德价值失衡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法兰克福学派这一思想并没有触及消费异化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用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理论武器分析产生消费异化问题的根源是探寻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思想缺陷的关键,也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对如何应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消费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虽未直接提及生态审美的语句,但是二人在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研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从原初开始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实践深刻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增长了人的欲望,人试图征服自然,与此同时人的生产劳动也发生了"异化",沦为机器生产的一个环节。马克思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反思,猛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而后,马克思力主抛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不仅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美的规律"作为生产劳动的标准,更在《资本论》中提出建立共产主义、实现实践自由的美好展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生态审美关系的反思和展望,有利于我们对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用"美的规律"建设自然。  相似文献   

19.
究竟什么是劳动解放?唯物史观与异化史观是两种不同的解释范式和理论立场,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所阐释的劳动解放,可以深化唯物史观视域下对劳动解放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在唯物史观看来,劳动解放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的复归",也不是劳动自身发展的结果;既不是指消灭劳动本身,也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主义;劳动解放实质上是指在消除了生产关系对抗性的基础上,消灭了对劳动者劳动的剥削与压榨,从而使人们一方面在物质生产领域即必然王国实现自由的劳动,另一方面在非物质生产领域即自由王国实现人的自由个性。从根本上说,劳动解放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大工业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0.
洛克财产权理论为后世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辩护奠定了劳动原则与个人所有原则。从表面上看,洛克财产权理论的两大原则与马克思劳动理论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事实上,马克思通过以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和以占有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区分,证明了洛克的劳动原则无法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正当性依据;并根据商品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转化,揭示自由主义在为资本主义所有制辩护时陷入劳动幻象的根源与机制。同时,马克思在劳动力商品化的分析中通过描述劳动者与劳动力分离的历史过程,对洛克自我所有原则进行前提性批判,即人与人格的区分是自我所有原则的前提,而人与人格的区分是历史的产物,而非自然法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