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以破"旧"立"新"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整合,推动以党政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借此成功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优势话语权,既巩固了党自身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也为顺利推进当时的社会变革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但是,由于缺乏执政经验,没有及时从革命党思维转变为执政党思维,在思想文化领域过分求纯和急于求成,在尊重人们思想意识的差异、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的功能定位等方面都出现一定的偏差,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鲁迅美术学院的美术史学研究为切入点,讨论延安鲁艺时期、东北鲁艺时期、东北美专时期、鲁迅美术学院时期学术研究的方向。延安鲁艺时期的学术研究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社会对美术的关系,这一理论一直在改革开放初期还在鲁迅美术学院的学术研究中得以继承。不仅如此,从延安到沈阳,学术研究坚持技法理论研究,这使得鲁迅美术学院学术研究形成了美术史与技法理论并驾齐驱的研究局面。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全面实施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并以此推动社会整合。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权,以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引领前进方向,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急务所在。针对电影《武训传》的拍摄特别是评论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状况,毛泽东紧紧抓住电影《武训传》这只"麻雀"深入解剖,力图在文艺领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权。但是,由于过分求纯和急于求成,又采取批判运动的方式,"优势话语权"不恰当地演变成为"绝对话语权",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4.
科学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研究工程的推进,被列为濒危学科的科学无神论,依托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大平台,已经迈出坚实的步伐,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进入第六年。  相似文献   

5.
宗教思想和宗教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会对大学生政治追求和信仰选择产生影响。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指出新时期高校网络话语权建构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认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网络话语权建构中应遵循导向性、主体性、交融性和实践性等原则,进而在话语理念、话语管理、话语服务和话语心理等方面提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网络话语权构建的新路径,在教育实践中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转变思想观念,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6.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在此经历了13年的革命抗战事业,延安时期的历史形象是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它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发展。以延安时期的历史形象在绘画中的刻画为中心,对新中国成立前、"十七年"时期和新时期三个阶段予以分析,研究它们不同时期在绘画中的创作特点,以期对延安历史题材的绘画创作有一个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7.
曹天航  黄明理 《学海》2014,(3):167-174
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话语逻辑及其实践旨趣在于:一是其现实前提与可能基础是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二是其实践旨趣或主题在于文化自觉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等核心价值目标及其现实化路径的探寻;三是其逻辑路径与方法论则是基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相结合的社会总体性批判。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超越性在于科学的真理性与哲学的价值性、内在具体的社会分析与哲学思维的形上价值相统一的二重属性。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重点转向了文化价值批判,由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承继与发挥且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马克思文化理论的主题及其实践方式,从而为当前中国文化实践提供了启示:需要建构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为审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提供了文化路径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科学估价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的现实境况,强化马克思主义道德的话语权,以巩固马克思主义道德在中国社会道德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已构成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研究的学界视角、现实境况及其当代建构构成本文讨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1923年至1959年是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话语体系在苏联的建构时期.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前提下,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理论主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德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卫国战争过程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无私奉献与不畏牺牲两个现实主题.在向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科学体系的过渡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前伦理"、实践性和规范性等色彩.  相似文献   

10.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党在长征时期宗教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结合实际,做好各项宗教工作。本文结合《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对该时期党的宗教工作的相关报道,探讨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探索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文化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深刻批判了繁荣的资本主义文化产业表征下的大众文化的控制性和欺骗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转向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大众文化的批判,实现了由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向文化批判的转换。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本质上说仍是生长于资本主义土壤之中,其批判理论由于太过偏重于抽象的文化批判而抛弃了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矛盾的批判,具有明显内在局限性,由此在理论和实践中均逐渐陷入困顿的局面。以此为镜鉴,我们需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场,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文化侵蚀和推销,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在话语立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强调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和排斥性,中国梦适应全球化时代各国意识形态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趋势,显示出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话语内容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普遍性和一般性,中国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中国化,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在话语重点上,中国梦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换,将强调阶级斗争的"革命"话语转变为强调实现梦想的"建设"话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上的时代化。  相似文献   

13.
斯洛文尼亚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主将。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主要从知识论角度阐述意识形态不同,他主要从生存论、主体建构意义上对意识形态进行拉康式解读,致力于回答意识形态是如何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揭示意识形态和人的生存及社会现实的关系。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人和社会寻找自我身份的根据,而人和社会则是文化符号(意识形态)建构的结果。因此意识形态的真正秘密在于它既确立了个人和社会的身份,同时又造成其分裂即“他者的短缺”或“真实的缺失”。分裂表明意识形态的漏洞,而漏洞使意识形态批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徐贵权 《学海》2012,(5):5-10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文化自觉程度,取得了巨大成果,产生了巨大社会历史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提炼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整合,建构了一个体系、一种价值秩序,明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文化上的根本标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的提出与实践,标志着党的文化自觉达到了新高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必须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以实践为逻辑起点和建构原则,应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关联、融为一体,这是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李灿  张亮 《世界哲学》2023,(1):25-34+160-161
G.卢卡奇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在20世纪上半叶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卢卡奇的个人际遇成为知识分子转向革命者的典型。然而,承载着卢卡奇共产主义哲学家和党的理论家身份的苏联时期,长期以来受到部分西方学者的非议与指责。本文认为,“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两种看似矛盾的指责,实际上都带有西方学院派学者的意识形态偏见。对卢卡奇而言,苏联时期不仅是对其共产主义信仰的试炼,更是他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与实践的重要阶段。在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文学的关键性讨论中,卢卡奇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建构作用,在不同的理论语境中产生了多重思想史效应。在国内外学界卢卡奇研究复兴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历史与文本的重访,系统梳理卢卡奇在苏联时期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历程,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考察卢卡奇苏联时期理论与方法的当代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既涉及比较研究工作的深化,又涉及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历史逻辑问题而言,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或作用等的探讨理应得到肯定;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演进问题实质上关联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学说。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式和创造性转化问题上,"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近年来国内相关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两万五千里长征后的战略转移开始,延安就一直扮演着中国共产党人心中革命圣地的重要角色。基于延安的这种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反映在艺术层面也形成了在整个文艺系统内能够承前启后的"延安传统",这种传统的逐步形成和产生影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延安时期"历史形象"形成和塑造的一个过程。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于将延安时期的绘画创作关注点集中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术创作探讨上,从而较少关注到对延安时期更加广阔、多样化"历史形象"的存在分析,以及它们在绘画作品中的"历史形象"塑造的表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与象征符号,年画是中国农耕社会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大众传播媒介。早先本无新旧年画之称。新年画是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下成长起来的,党运用其为战斗、为政治、为人民服务。作为全国性的"新年画运动",则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建国初期新年画运动中,党和新政权对新年画图像符号进行规训与指导,通过图像符号形式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渗透到新年画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图像符号表征系统,在基层群众日常生活场域中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检索和探求新年画运动的推进过程,既要尊重特定时代政治需要的历史国情,也无法忽视图像符号背后所彰显出来的政治规训与群众需求的时代症候。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基于掌握革命话语权的现实需要,通过开展诸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学理对话,逐步形成深入结合中国实际构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实践路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构建三民主义理论时,将中国国情纳入考察范畴,并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具体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为创新话语方式、扩展话语内涵、提升话语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由概念提出、学理对话,逐渐过渡到形成革命运动的实践阶段,“社会革命”由此被纳入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进程。五四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过程与实践路径,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现实需要,折射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