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谢林与胡塞尔都指出,任何试图为对象性认知确定主体性基础的尝试都会被前溯到原初经验的构造问题;而谢林与胡塞尔试图解决原初经验构造问题的方案也非常相似:他们都将原初经验的构造刻画为一种被动综合活动,即原初经验的构造活动同时就是原自我的前意识行动.但不同于谢林仍然尝试以准意识模式的意愿理论来解读被动综合活动的做法,胡塞尔将被...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对"自然"问题的关注,源于用现象学为自然科学奠基的问题意识。但前期胡塞尔错误地预设了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世界图景的自明性,它同先验现象学的框架发生了一系列冲突,推动着胡塞尔修正最初的方案,并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对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世界图景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任务。"原初自然"正是在这一方案下出场的。本文将对胡塞尔早期的方案进行检讨,并阐明"原初自然"出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肖德生 《学海》2012,(4):149-154
胡塞尔时间意识现象学的出发点是布伦塔诺心理学的时间观。在HuaX中,胡塞尔对滞留要素的描述继承了布伦塔诺对原初联想中内容的分析,但是布伦塔诺认为时间是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胡塞尔指出时间是感知的时间。在对意识行为的分析中,布伦塔诺是通过内意识学说来规避心理现象中的无限后退,胡塞尔在HuaX中是通过对一个无意识的意识的设定来解决这个难题,但在HuaXXXIII对此问题的探究中,胡塞尔通过对自身意识学说的阐述重又回到了布伦塔诺的内意识学说。  相似文献   

4.
宋文良 《现代哲学》2023,(4):109-116
在胡塞尔自身意识思想方面,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解读:1.自身意识是后续高阶反思;2.自身意识是原本意识所具有的前反思的、前对象化的、单阶自身觉知;3.自身意识是原本意识对其自身的一种特殊的高阶隐性觉知。这三种解读主要是从意识研究或存在论角度做出的。相反,本文主要把自身意识问题当作一个认识论问题,亦即对知识的最终确然明见基础的追问,并通过追溯胡塞尔的思想演变,提出并解释了胡塞尔自身意识思想的以下三个阶段及其关联:1)自身意识作为对单纯体验材料的内感知;2)自身意识作为超越论的-内在的纯粹意识领域中个别意向行为所具有的伴随性的、潜隐性的自身觉知;3)自身意识作为整个超越论的纯粹内在意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本质。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自始就受到作为其目标的存在本身的规定,从而突破了意向性的综合同一性结构。他反对胡塞尔对"自然"的自然主义式的现代理解,相反,他从古希腊的获得一种原初的自然概念,并以之规定存在本身,于是存在就被揭示为那种从自身而来、向着自身行进的它自身的不在场化的在场化,即自行遮蔽着的解蔽。然而,胡塞尔同样以自己的方式触及了存在问题,他的"自然的世界概念"或"生活世界"作为无限视域,使个别事物被给予的同时却不给予自身,或者说以自身不被给予性使具体对象被给予,因此也具有一种自行遮蔽着的解蔽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单斌 《世界哲学》2023,(2):78-88
胡塞尔起初将物作为意向性的构造对象和意识发生的构成物,然而在此必须以身体的特殊性作为基础和前提方才可能。因而在彻底探求事物的构成和发生之中,通过将空间和物的构造奠基于身体空间和活动空间构造之上,胡塞尔最终将身体和大地作为原初构造的双重维度。而海德格尔基于此在存在论分析所揭示的物之为物,一开始以用具性为物之原初性,但在对康德先验原理的探问中,他围绕设置空间的原初活动,最终海德格尔在艺术等的制作活动中给出物的原初显现,而设置空间也即成了天地人神四个要素的相互开启,构成活动空间。比勘二者,最终揭示两条不同的超越论道路,也可以说是两条不同的通达大地之路:大地的诗学之路还是大地的考古学之路,成为二者区别的根本所在,而这根本上又体现于身体缺位与否。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理论是本质直观的理论的原初形态,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要证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差异并没想象的大,《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与符号理论也直接构成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前期在方法上极大的借用了胡塞尔的理论资源,甚至其问题意识也来源于胡塞尔现象学.  相似文献   

8.
黄旺 《现代哲学》2013,(4):83-89
胡塞尔的想象理论上承批判哲学,下启解释学。康德体系中矛盾、摇摆的先验想象力,被胡塞尔在下降和上升两个方向上加以彻底化。这种彻底化一方面把先验想象力带到了它的原初本真状态,即作为内时间的原初被动综合,因而开启了解释学的想象力学说;一方面又在笛卡尔式的反思动机中窒息了先验想象。作为自由想象的本质直观方法,正是这种双重性的典型表现。因此本质直观是经过了特殊的经验想象折射的先验想象,是一种派生的先验想象、伪生产性想象。  相似文献   

9.
王继 《现代哲学》2020,(1):105-112
胡塞尔的触觉观是常常遭到忽视的一个主题。提到现象学直观,一般会将其与视觉联系起来。但在胡塞尔的诸多文献中,视觉与触觉经常成对出现,而且他认为触觉是元感觉场,强调触感知相对于视感知的优先性,进而将触摸行为视作实践活动的基础。不过,胡塞尔的这些表述大多是零散、不完善的。本文将通过触觉的双重立义特征来探讨其元感觉场地位,引出其作为元实践场的意涵;然后着眼于元实践区域中对象和主体两个维度的原初显现,将触觉优先性放入机械力和能力如何被给予和类比的问题中进行解释,以此对触觉在实践中的基础地位做一个新的系统性阐发。  相似文献   

10.
时间构成了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哲学思考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海德格尔从时间性出发去追问存在的意义,胡塞尔则以时间意识为起点去澄清世界的意向构成过程。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性具有绽出性、视域性、自身时间化和源初性。这四个刻画在胡塞尔对时间意识的描述中亦可以找到对应物。因此,这四个刻画是时间作为现象学实事的自身显现。时间性是人之处境的本质组成,在不同的科学研究中应注意区分时间的相关性与不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认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是"我应当如何把我整个生命塑造成一种具有伦理人格的生命"。伦理人格的核心在于人格自我的自身塑造、自身培养和自我实现。其本质地要求人格自我在正确理性的明察下,对人格自我进行总体性的反思、批判和革新,从而对生活的最高目的和最善的生命目标做出绝对应当的抉择。对胡塞尔来说,只有人才有人格,只有伦理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对于伦理人格的思考,胡塞尔前期持有一种理性主义的立场,在中后期他对这种理性人格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人格的最深层存在及其自身统一性的根源,不是仅仅在理性中,更根本的是在爱中。一个只有理性的人格是不完满的人格,一个真正的人格是在对绝对人格价值的爱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在人格存在论的基础上对价值论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进行质疑和反思.他认为,人格价值是绝对应当实现的价值,它超出了价值比较的范围,而且单从价值上规定意志也是不够的."我应当做什么"这个问题在根本上指向的是伦理人格的自身塑造和实现,其中心观念是绝对应当的义务观念.真正的伦理意志是一种把人格的整个生命转变为伦理生命的一种整体意志.在此基础上,胡塞尔提出了意志真理的概念,它意味着人格自我将其生命作为一个整体内在明察,并对一种可能最好的生活作出决断.总之,绝对应当包含两个方面,即绝对的人格价值和绝对的义务,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肉身(身体)及其与自我的关联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学议题,而马里翁又是相关讨论的主要代表。通过重读笛卡尔、胡塞尔等哲学家的文本并揭示其内在张力,马里翁确立了以感觉性为本质特征的肉身的不可怀疑性及其相对于理性的优先性,进而揭示出肉身是自我最原初的形象。同时,通过严格的现象学分析,他揭示出,肉身自身感发自身,它超越任何关系和视域的限制,而显现为绝对的充溢现象,它完成了自我的实际性和彻底个体化,将自我给予为被赠予者。根据他的讨论,从知觉功能来看,肉身最终会导向彻底的唯我论,但从其爱欲功能来看,自我的肉身既能通向他者的肉身本身,又能保持自身的绝对个体性。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晚期在对几何学起源的追问中将理念性问题主题化,其关注核心在于理念性如何实现从主观起源到客观性的转变。梅洛-庞蒂聚焦于这种转变。在胡塞尔那里这种转变根源于先验主体的构成能力,而梅洛-庞蒂则认为逻辑构造对经验起源的排除隐藏了否定,这使人们遗忘了语言从言语实践到书写沉淀的转变。梅洛-庞蒂在语言的起源中追问理念性的涌现,这使起源的追问聚焦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深度交织。梅洛-庞蒂由此肯定交织在存在根源上的真实性,而不再像胡塞尔那样以绝对自我为源泉。因此,在对《几何学的起源》的解读中,梅洛-庞蒂转向了与胡塞尔不同的存在追问与世界论点。  相似文献   

15.
虽然胡塞尔明确主张我们可以原本地经验到观念,但他毕生认为观念的被充实的给予性只有奠基在感性中才可能.而对观念的单纯符号性意指如何区别于观念的被充实的给予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作为整体的充实关系问题,胡塞尔在不同文本中的论述却截然不同.胡塞尔充实概念的基本问题将会从胡塞尔所考虑的几个最重要的充实要素来加以说明:感性、空间性、...  相似文献   

16.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的关系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先验现象学的分析中,实在性是一个"构成性"概念。现象学反思揭示出,处在自然生活中的先验主体性设定了经验对象与世界的存在,并在纯粹的知觉意识中,获得了关于实在性存在的直接经验与证据。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主体性、知觉的具身化与交互主体性理论,辩护了经验世界的实在性论题。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的现象学对于梅洛-庞蒂的一项重要启示在于,揭示了世界论题是一个在哲学上先于其他一切论题的首要论题。世界总是一个已然在先不可剥夺的事实,哲学家的一切探索总是处于各种关于世界的原初经验之中,开始于对"世界"现象的回望、发问和最原初的见解,而复归于各种哲学所提供的  相似文献   

18.
张宇杰 《哲学研究》2023,(1):115-124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认为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的“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并质疑胡塞尔晚年的“第二次还原”最终导致先验现象学在世界问题上陷入悖谬之中。鉴于此,本文围绕胡塞尔在先验现象学的三个不同时期对于世界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梅洛-庞蒂的上述质疑进行了辨析:从胡塞尔的视角来看,梅洛-庞蒂所说的世界悖谬首先建立在人格自我与生活世界的习性关联之上,而胡塞尔晚年则指出对于这一悖谬的彻底澄清需要进一步回溯至这种习性关联本身的发生。在此,胡塞尔所说的“第二次还原”或“彻底还原”的最终旨趣并不是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而是朝向最原初的被动性领域进行彻底回溯,由此自我与世界之间更原初的关联也得到了揭示。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与舍勒的生命形而上学表面上泾渭分明,但实际上,围绕着舍勒后期在实在性问题上对胡塞尔的批评,两者的工作缠绕在了一起。本文重新分析与检讨了舍勒在《唯心论与实在论》中针对胡塞尔所作的批评,以此说明,舍勒基于自己的实在理论对胡塞尔的批评是外在的,胡塞尔对意向性的生成分析是主体性视角下对实在性理论的贡献。同时,现象学还原也不构成胡塞尔和舍勒的实在性理论相互兼容的障碍。无论从有效意义出发还是从生命-抗阻出发理解实在性,其根本差别也只是在于方法论的视角的限制而非立场的相互冲突。胡塞尔的"原意见"和舍勒的"实在体验"等概念显示出的相互指引关系,表明二者可以共同组成一种更完整的现象学实在性理论。  相似文献   

20.
感受被设想为有双重功能:第一,感受作为呈现性内容,是意向性的经验基础;第二,感受作为意向性活动的认知充实,在对经验性意向行为的明证活动中充当认知理由。胡塞尔早中期现象学中,感受还被刻画为被动性、非概念性和非构造的内在于意识的素材;而在先验转向之后,胡塞尔倾向于修正这一理解,感受拥有主动性,概念性和构造性。然而,这两种理解都会从构造和认知理论上带来两难困境,要么无法解释意向与认知活动的经验根基,要么会走向观念论。这个两难困境根植于感受概念本身,或许可以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中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