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法治与德治互动之社会机制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的互动与结合具体落实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规范的机制创建之中。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互动的社会机制包括宏观机制,中观机制和微观机制。这三个层面的机制有机地统一在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的互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
政治权威是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从政治伦理角度对政治权威的核心内容、存在理据、实现路径、道德约束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权威思想。由于荀子既强调礼制规范又重视法治作用,既主张集权统治又主张将政治权力关进道德的笼子,其政治权威思想淡化了孔孟的理想主义色彩,同时也避免了申韩的法治主义缺陷。荀子的政治权威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在新时代构建稳固的政治权威、推进政治建设和国家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继 《管子学刊》2010,(2):46-50
黄老思想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个哲学政治思想,一方面其强调"道生法",主张法律的道德基础、强调法律的权威与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循法而治",并提出君主"无为而治",弱化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防止统治者对法律的侵害。相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家、儒家等其它学派法律思想,其法律思想更接近于西方的法治思想,对我国今天的法治建设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难势》篇是研究韩非子政治思想尤其是“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该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慎子曰”记载慎到言论,主张“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第二部分“应慎子曰”主要批驳慎到观点,提出“势”是一柄双刃剑,贤者用之则治,不肖者用之则乱;第三部分“复  相似文献   

5.
张晓明 《管子学刊》2016,(3):125-128
近三十年来,《管子》法治思想研究出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管子》法治思想内容阐释;二是《管子》法治思想特点研究;三是《管子》法治思想批判及其当代意义价值挖掘。不同角度与层面的探究,充实和完善了《管子》法治思想研究体系,并为当今法治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初儒家虽然倡导“人治”与“礼治”,但并非轻视“法”的作用;法家虽然倡导“法治”,但并非不重视“人”的作用。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孔子确实十分重视“人治”,即注意发挥人的作用;同时也重视以法度治国,孔子提倡的“礼治”实为以法度治国。孔子的“人治”、“礼治”思想为法家,尤其是韩非的“法治”与“人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启示、借鉴与发展的基础;并为汉武帝及其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奉。  相似文献   

7.
书讯     
书讯:《道治与自由》,商原李刚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5年7月出版,39.7万字。该书是最早从政治文化视角研究道家的学术专著之一。全书由五章和绪论、结语组成,围绕道治文化的渊源、理念、实践及影响这几个方面展开,力求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揭示道治文化的自由精神。“绪论”分析了从政治文化视角研究道家的意义,并明确提出了“道治文化”这一新概念。在作者看来,有礼治,有法治,也有道家的“道治”;“道治”有“依道而治”与“以道而治”两种类型。第一章“道治文化的渊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的易学思想具有丰富的现象学意蕴。首先,就对存在的整体领悟而言,船山将天道展示为终极的发生境域。其次,就人生在世的基本处境而言,船山将“继善成性”展示为天人之际的源始展开。最后,就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而言,船山将“继天立极”展示为人道的终极理想。这三重展示构成了船山易学思想的义理内核,可以与现象学家们关于宇宙、人生的见解融通无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青年黑格尔思想的三个方面:一、黑格尔早年的启蒙思想,即反对传统基督教的彼岸性和权威性,向往古希腊城邦伦理社会的政治生活,注重人和人的现世生活;二、黑格尔的历史观,他分析了中世纪特殊时代对权威宗教的制约,指出了权威宗教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三、黑格尔的经济思想,他把劳动看作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动力,从劳动的技术改进和劳动的社会分工去说明劳动的社会性,看到了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所带来的“非人化”的“人的异化”问题,对此企图采取通过国家机构进行政治调节的改良办法。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无论是法的理论还是法的实践,都未能圆满地回答“法治是什么”这一古老而基本的问题。颇具权威的《牛津法律大辞典》在解释“法治”辞条时,首先就把“法治”界定为“一个无比重要、但未被定义,也不是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管仲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在古代中国和希腊大致同时提出了法治理论,旗帜鲜明地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然而,由于对于法律与法治的不同理解,管仲的法治是君主用法律维护其统治的“以法治国”,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则是用良法规范社会的“依法治国”。两者的“法治”内涵虽然不同,但法治思想中的“法律至上”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洪亮 《中国宗教》2023,(3):54-55
<正>杭州市民宗局牢牢把握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围绕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扣新时代宗教工作形势和任务,创建并深化思想政治引领“三同”机制,注重五大宗教协同提升,集政治引领、文化润教、法治教育、队伍建设等多重功能,在全市宗教界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深入分析了船山哲学中“气”“质”的关系与“气质之性”的意义。论文指出 ,船山反对使用“性在气质中”的讲法 ,而始终主张的是“气质中之性”的提法。“性在气质中”和“气质中之性”的区别 ,在一定意义上正如“哲学在中国”和“中国的哲学”的区别一样。这一点最鲜明地体现了船山与朱子理气观念上的最基本的分别 ,这也是明代中后期思想的共识 ,体现了在经历明中期以来的在“理”的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的转向以后 ,哲学家走向这种气质之性的人性一元论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仓廪实是《管子》粮储思想的重要内容,民本思想、"国无储在令"、加强管理、促进生产,重农抑商、强化本末意识等是其具体的表现。"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等概念则丰富了《管子》粮储与转输思想,后世对这一概念的阐发也从经世致用的角度上给以多维度的扩容。《管子》粮储与转输思想的流变从秦汉至隋唐时,引论者关注粮储对于胜败的决定性作用;到两宋筹边时,引论者立足于屯田以解决粮储困境;再到明清不堪漕运之繁时,引论者立足于变革粮运技术以提高粮食周转效率。这三个阶段都对《管子》粮储与转输思想进行了丰富、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管子》《经言》组包括《牧民》、《形势》、《权修》、《立政》、《乘马》、《七法》、《版法》、《幼官》和《幼官图》,共9篇。就其政治理论、政治体系、方针政策而言,《经言》集中体现了齐法家管理国家的系统学说,该学说的核心可以称之为“牧民”学说。它表现出三个鲜明的特色:1、它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密切传承。2、它体现了法家政治的法治精神;3、它体现了道家对齐法家思想的哲理基础作用。本文就这三个特点作浅陋的阐述,以求大家方正。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变异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国家一直是从社会中分化出…  相似文献   

16.
先秦德法等学派都是在春秋战国“周文疲弊”背景下应时而起的“务为治”的政治学说。其中孔子的核心概念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孟子侧重的概念是“义”,政治理想是“王政”;荀子侧重的概念是“礼”,政治理想是“礼制”;韩非的核心概念是“法”,政治理想是“法治”。“仁”“义”“礼”“法”的变化来源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调整。孔孟荀韩四人的具体主张虽然不同,但都坚持人道实践原则一点是一致的。在此原则下“义”、“礼”特别是“法”对于前者表现出的恰是一种合理的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冯仕政 《学海》2011,(4):100-107
本文旨在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需要和政治逻辑出发,重新审视当前中国法治与政治之间的纠结。本文认为,从韦伯的权威类型理论来看,当前法治与政治的纠结本质上是法理型权威与魅力型权威两种合法性观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尽管两种权威在合法性逻辑及相应而来的制度安排上多有龃龉,但中国的赶超型现代化内在地要求将这两种权威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政废法或崇法黜政都是不可取的。在当前,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魅力型权威,符合中国现代化对"强国家"的需要,也有利于国家灵活地因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但与此同时,党和国家也必须保持面向现代化的政治意识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社会政治理论的普遍价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严重影响了老子思想的真理性光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小国寡民”的论述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老子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各方面分析,原来“小国”意指小政府大社会,“寡民”为寡欲之民。结合“治大国若烹小鲜”与“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等论述,老子将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完整地贯穿于对不同层次问题的解释中,构成了全部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9.
礼法合论是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显著标识。荀子从社会政治秩序建构的客观视野来论礼,并通过以法注礼,强化了礼作为制度规范建构的意义,使其成为一种秩序建构的客观规则。荀子礼法思想的重要特质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者,荀子礼法合治的精神实质是以法补礼、以礼统法,即以法的强制性和刑的暴力性来推动礼所规范下的差等秩序的实现,以礼的差等性原则来统摄法的普遍性精神;二者,荀子通过对治法与治人以及良法与君子关系的辩证认识,既重视礼法的客观性规则,又十分强调人在礼法制度规范建构中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孔子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以仁释礼”的“仁治”(人治)思想。孔子的“仁治”思想是对周人“礼治”思想批判、创新的产物。周人“礼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开端,它实现了从“神治”到“礼治”的转化,但周人的“礼治”思想仍然处于“神治”思想的束缚之中。孔子的“仁治”思想冲破了“神治”思想的束缚,实现了从“礼治”思想到“人治”思想的转化。孔子“仁治”思想所包含的“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内容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人治”思想与“民本”思想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形态,并为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政治文化资源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