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性和阶级性不是平列的概念,社会性包含阶级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远比阶级性大得多.”(西南政法学院学报《法学季刊》一九八五年第三期第13页) 上文作者认为社会性和阶级性不是平列的概念,社会性包含阶级性。这就说明“社会性”是属概念,“阶级性”是种概念,两者是属种关系.我们知道,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如果一个概念内涵较多,则其外延就  相似文献   

2.
有的同志认为,单独概念的外延不能划分的这种“常见的说法”“是有片面性的”,“因为在思维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许多对单独概念进一步进行划分的现象”。他们举例说,单独概念“中国”可划分为“旧中国”和“新中国”。(见本刊1982年第四期第24页。)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能成立的。单独概念不能划分。在形式逻辑中,所谓划分是指把外延较大的概念(属概念)依据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外延较小的概念(种概念)的逻辑方法。换句话说,划分后的概念与被划分的概念在外延上的关系应当是属种关系,前者须是后者的种概念。这是判别是否  相似文献   

3.
通过逻辑学习,我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逻辑,处处可以用逻辑。我有意识在培养教育孩子中发挥逻辑的作用。我有一个刚进小学的孩子,他的特点是好问。见到什么问什么,其中有许多是属于概念性的问题。例如,一次他从电视上看到邓小平同志检阅华北演习部队,就问:“什么叫陆军”?怎样回答这类概念性的问题呢?形式逻辑告诉我们,概念有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简单说就是概念的含义,所谓外延,简单说就是概念适用的范围。据此,我就回答:“陆地上作战的军队叫陆军,现  相似文献   

4.
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这两个概念之间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呢?于惠棠的《逻辑学》(江西人民出版社版)在阐述概念间的矛盾关系时说,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是矛盾关系,二者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上位概念社会矛盾的外延。对此,我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商榷。我认为,在社会矛盾中,除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外,还有敌人内部矛盾。因此,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社会矛盾的外延。敌人内部矛盾是客观存在,是不容否认的。毛泽东1928年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中国内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和斗争。”这不就是敌人内部矛盾吗?抗日战  相似文献   

5.
我是“函大”的第二期学员,在一堂形式逻辑的面授辅导课中,老师给出了一道题,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什么关系。学员们多数回答是“矛盾关系”,老师也说:“对。”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作为“社会矛盾”这一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是反对关系。因为在“社会矛盾”内还存在着“敌人内部的矛盾”。“敌人内部的矛盾”这个概念在外延上既不包含在“人民内部矛盾”里。也不包含在“敌我矛盾”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一些逻辑教材中,有“真包含于关系”一说,我认为这个立论不能成立,而且有违于逻辑常识。理由如下:(1)“真包含于关系”只是真包含关系换个角度的一种说法,它并不是独立于真包含关系之外的另一种什么关系;(2)“真包含于关系”的界定及其图示不仅偷换概念,而且违背关系判断的有关规则;(3)欧拉图解中有关真包含关系与真包含于关系的图示及说明,明显地有逻辑矛盾。因此,我们只能把“真包含于关系”视作真包含关系的反对称性来加以研究,而不是独立于真包含关系之外,同真包含关系并列的一种概念外延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医的“病、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这是中医理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键是确定负概念的论域——答邢运中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教<形式逻辑>的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四个换质推理,就其正误征求答案。邢同志认为,如果回答正确,那就违背了其他学科的基本常识;如果回答不正确,那又否定了换质法的基本规则。“因此,我要么违背其他学科的基本常识,要么否定换质法的基本规则”。于是,邢同志陷入了“二难”境地。对此,笔者不揣冒昧,直陈浅见,以与邢同志交流学习心得。按照换质法的规则,结论判断中一定会出现一个负概念。这个负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有哪些?只有在确定了负概念的论域以后才能明确。因此,要回答以上四个推理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关键是要确定各个推理的结论判断中的负概念的论域,并进而明确其内涵、外延。负概念总是相对一个特定的范围而言的。这种“特定的范围”在逻辑学中就称为论域。对一个负概念来说,它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其论域的变化而变化的。论域越大,负概念的外延越大;论域越小,负概念的外延越小。如“非文艺书籍”这一负概念,在“书籍”的论域里,  相似文献   

9.
一次野营拉练,我连干部战士奉上级命令,身背行李,携带武器,来到指定地点待命。约过了一刻钟,一声哨响,全连集合,连长宣布了有关野外宿营规定和注意事项后,接着说:“今天晚上的岗全部由党员来站,战士全部休息。”连长在这里说的“党员”和“战士”表达的是交叉关系的概念,因为“党员”这个概念的外延既包括了“干部党员”也包括了“战士党员”;“战士”这个概念的外延既包括党员战士,也包括非党员战士。连长把“党员”和“战士”这两个本是交叉关系的概念,变成了不相容的并列关系,从而  相似文献   

10.
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盾概念的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讲授<形式逻辑>的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1期)中提出了他在讲授换质法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按照换质法的规则对某些否定判断进行换质时,会从真前提得出假结论。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换质法是通过改变一个直言判断的质,并把它的谓项换成与之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而得出结论的。在换质法推理中,前提的谓项和结论的谓项是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简称矛盾概念),这就不能不涉及矛盾概念的论域问题。我们知道,所谓两个概念“P”和“非P”具有矛盾关系,就是指这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最小共同属概念(有的书  相似文献   

11.
在形式逻辑中,人们对概念的限制与概括似乎已经取得了一致的见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负相关,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两类不同的定义,即可发现,对于第一类定义,内涵以“且”的形式揭示的概念,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的理论是正确的;但对于第二类定义,内涵以“或”的形式揭示的概念,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的理论就不正确了.这是因为这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增减是正变关系,而非反变关系.因此,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限制与概括的理论是不完整的;完整的表达应该是:概念的内涵、外延有共变关系.当概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逻辑学教师在课堂上讲:“人比老虎的外延大。”理由是人的个体比老虎的个体多。这话对不对?这里涉及到外延大小和数量多少的概念问题。 外延是概念的外延,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的分类,属于观念的东西,不是客观对象本身。一个概念概括的范围大,即类似层级高,这个概念的外延就大;反之就小。比方说,“哺乳动物”的外延就比“老虎”大,这是“哺乳动物”概括的范围更大,层级更高。一个概念外延的大小,存在于这个概念与其上下位概念的比较之中。没有上下位关系(亦称属种关系),无法比较两个概念外延的大小。我们要扩大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概括;要缩小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限制,这些都是在上下位关系中进行的。 外延与内涵相互制约。一方确定了,另一方也就确定了;一方变化了,另一方也就变化  相似文献   

13.
“虚概念”是曾经困扰我国逻辑学界的一个问题。前辈们关于虚概念的提出无疑是有功绩的。但这一提法本身不尽科学,最好予以废止。一、就其原定义而言,所谓“无外延或外延为零之概念”,不合逻辑、概念理论体系和客观实际本身。如果承认一个概念,竟然可以没有外延,那么还能称为“概念”吗?而在实践中如果承认这种“畸形概念”存在,又会导致把“共产主义社会”这类概念归入“虚概念”范围。如果不承认其存在,那么“共产主义社会”算“实概念”吗?但外延所指在现实中又不存在,虽然“必然存在”,但毕竟尚未存在。如果释为“真实概念”,是完全正确的。在这里“虚概念”究竟与“实概念”还是与“真实概念”相对呢?始终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14.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互相比较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关系。《普通逻辑》在阐述反比关系时写道:“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我认为,这样表述反比关系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确切的。当一个概念的外延扩大(或缩小),而它的内涵减少(或增加)时,这个概念已经不是原来的概念了。实际上,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已经形成了它的属概念(或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是属种(或种属)两个概念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并且只有在属种(或  相似文献   

15.
形式逻辑讲的概念间的关系着重于概念的外延。多个概念间的关系以两个概念间的关系为基础。对概念间关系的识别,主要应根据其定义;而语言识别也是教学中一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辅助手段。下面介绍概念间各种关系的语言识别方法。1.全同关系全同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都相同。欧拉图为语言识别:两个概念能用“是”双向联接。例如.“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说“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下”均成立,则“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两个概念间里全同关系。再如“珠穆朗玛峰”与“世界第…  相似文献   

16.
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上,存在着这样一条不是十分严格的反比规律:概念的内涵增大则外延相应地缩小,反之亦然。我们说,正因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具有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逐渐增多概念内涵的方法来逐渐地缩小概念的外延。这种逻辑方法就是概念的限制。值得指出的是,限制前的概念与限制后的概念两者具有属种关系,这是概念限制的根本标志,也是区分是否概念限制的标准;如果限制前的概念与限制后的概念两种是属种关系,则后者是前者的限制,反之则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修饰就是定语、状语和补  相似文献   

17.
“内涵”和“外延”的误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学的术语,常常被人曲解和误用,请看: 1.我们在给一个词下定义的时候,应力求释义准确无误,用语简明扼要,既不能信手添枝加叶,也不能随意缩小原有的外延和内涵。(《中国语文天地》1987年第4期第23页) 我们知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比关系(或称“反变关系”),即概念的外延愈宽,则内涵愈少;相反,概念的外延愈窄,则内涵愈多。所以,要想同时缩小“(某一概念)的原有外延和内涵”,这在形式逻辑中是不可能的。(确切地说,“内涵”只能说“减少”,不能说“缩小”。) 2.随着历史的发展,衣服的式样、种类也不断变化、增多,出现了褂、襦、衫、裙、裈、袴等名称的上衣和下衣。这样,“衣”和“裳”的内涵扩大了,它的概念也变得抽象起来了。(《语文知识》1988年第1期第28页)  相似文献   

18.
常识是人们广泛认同并得到检验的信念。常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以形成并受到检验,这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常识的主体。人类在生命活动中形成“我”的生命意识,“要活下去”和“要过好日子”的信念概括了人类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的最终追求,成为两个最具普遍性的常识。我们可以把常识划分为“与感觉和知觉相联系的常识”和“与观念相联系的常识”,后者包括“知识类型的常识”和“价值观念类型的常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与目的形成相联系的价值观念类型的常识”比“与方法形成相联系的知识类型的常识”更为重要。同人生最根本的“利害”相联系的“要活下去”和“要过好日子”的信念是常识世界的核心。人文精神作为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既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价值观念,也是由历史唯物主义诠释了的“世界精神”。作为常识世界核心的生命意识是人文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这代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人文精神通过常识世界中的生命意识,以集体意识的方式、“共鸣”的方式、“范式”的方式和归宿感的方式成为人文精神发挥作用的机制。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常识,认识到“事出反常必有妖”。对于以生命意识为核心的常识世界的敬畏,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崇高的信仰意味。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9.
章沛同志在广东省逻辑研究会谈辩证逻辑对概念的研究,现将他的讲话要点介绍于后。辩证逻辑对概念的研究不同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认为,概念有一个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过程。所谓抽象概念,也就是按照“取同舍异”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概念,这种概念就是通过内涵和外延的反比形式表现出来的概念,这也就是形式逻辑昕研究的概念。抽象概念是必然的、必要的、合理的抽象,但又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抽象概念的局限性的具体表现是:(一)抽象同一性。抽象概念根据取同舍异的原则,抽取了一类对象的共同之点,撇开了它的差异和  相似文献   

20.
沈汉君 《心理科学》2002,25(1):120-121
当今心理学有关知和情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鉴于行文的方便,这里先给知和情作如下界定:“知”的外延包括人类的认识过程、智力水平、知识积累和才能技艺等;“情”的内容包括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甚至包含道德品质等。两者都是广义的概念。实质上,现在国内外心理学界特别是认知学派均持此种看法。在许多学校的道德教育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知情这一对范畴的关系远未处理好:有的是重知轻情,有的是重情轻知,更有甚者把两者对立起来。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在其著作和言论中常涉及对知情关系特别是知情统一关系的看法。现拟对此种思想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期对当前的道德教育与课堂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