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李科林 《世界哲学》2012,(5):99-108
作为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时间在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现代哲学中,对于时间的思考体现了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本文以德勒兹的对于康德时间概念的批判为切入点,论证生命与时间的断裂实际上是理性主义思想发展的结果,进而论述德勒兹关于时间的三种综合方式。在德勒兹看来,以经验的绵延和涌动定义时间,张显了时间的生命内涵。德勒兹对于时间的重新思考使我们认识到沉寂在经验中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在此间所孕育创造的力量和革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要解释某一种概念,须阐述一下产生这一概念的最直接的原因,正因为自由概念举不出自由以外的原因,所以才是自由。因此,要解释自由概念本来是不可企及的,也许会使人“离开哲学的解释的领域”。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自由概念是理解康德哲学的极其重要的概念,所以康德说:自由概念“对于所有经验主义者都是一块绊脚石,但是同时对于批判的道德学家说来,却是开启崇高的实践原理的一把秘钥”。我们在学习康德哲学的时候,无法避  相似文献   

3.
自由是康德实践哲学的精神和核心:自由观不仅构成了康德实践哲学的最抽象的层面,而且是其整个伦理学的根基;定言命令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基本要求。然而,康德关于自由的现实性的思想,却是他被诟病最多的地方之一:根据对自由的本体化的传统解释,在实践哲学中,康德试图论证本体所具有的先验自由(独立于经验性因素而引起因果序列的能力),并对实在性、因果性这些知性范畴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和谢林继承了卢梭和康德的思想,即人类主观的自由意志与生活的客观形式之间内在相通;又突破了单纯主体性的视角,并以体系的形式展示了自由意志依从事物本身的要求或动力而得以实现的情形。尽管黑格尔偏重于展示自由意志合乎事情本身之逻辑的实现过程,而谢林更强调根据与实存者的相与相成在自由意志发生时的重要意义,但在自由具有确定的形式且以真理为旨归这一点上,他们的总方向是一致的,都可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5.
关于真理标准的争论,历来是同哲学上的路线斗争紧密相联的。哲学家们的哲学路线不同,真理标准也就不同,各自的真理标准同哲学路线是一致的。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思维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人的思想和真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主观自生的,它的真理标准也求助思想本身。唯心主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批判哲学试图捍卫人的自由,将之建基于人的主体自发性与自主性.在对康德自由概念的解读中,海德格尔认为,康德将自由理解为一种因果否定了人类的自由.依据康德文本,重构康德的因果自由理论,可以澄清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误读.剖析海德格尔在批评康德时所持的立场,将会看到海德格尔的自由概念的存在论—现象学维度.将双方关于自由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自由概念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一把钥匙.学界对康德自由概念的理解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二分法”,“三个层次”或“三步曲”.但是它们只是停留在对康德自由概念的分类和梳理层面上,并没有揭示康德自由概念的完整内涵和内在逻辑.康德是从自由的可能性、实在性、现实性和实际性四个存在论维度构建有机联系的自由理论.本文试图从这四个存在论维度恢复隐藏在康德哲学体系中自由概念的完整原貌,揭示其存在论意蕴.康德自由概念不是认识论意义上或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存在论意义上自由,它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本质,即人的存在的价值、尊严、责任和权利.  相似文献   

8.
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它来源于对牛顿经典物理学和休谟怀疑论哲学的冲突的调和。康德借助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形成了康德先验主义的根源。同时,为了确保自由的不可侵犯,康德引入了不可知的物自体。物自体是康德自由概念和道德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康德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即使"人为自然立法"掌握了自然必然性,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物质欲求,不可能走出自然王国。由此康德提出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强调只有"人为自身立法"的实践理性才能够将人从自然王国中拯救出来而走向自由王国。康德这一命题的危害是,否认人在自然面前拥有自由,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遵循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道德地对待自然万物在学理上不具有可能性。本研究试图颠覆康德的这一命题,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仅拥有本体论自由,而且这一自由还优先于认识论自由和实践理性自由。人只有证明自由的本真性具有生态性质,即人在自然面前能够拥有本体论的自由,才能担保自身从自然王国之中真正解放出来,使保护自然环境的伦理行为获得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正当性理由。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文本表明康德在自由概念上区分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康德消极自由的基本内涵是意志的实践法则独立于经验质料的先天形式;而先验层面的分析则表明康德消极自由指的是独立于自然因果法则的自由因果性。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康德自由观念内在的融贯性和统一性。相比于伯林两种自由概念的经验性本质,康德自由的先验特性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差异应在康德与伯林迥然不同的哲学背景之中予以把握。  相似文献   

11.
12.
周晓亮 《哲学动态》2003,(10):45-49
爱德华·赫伯特 (EdwardHerbert 15 83 -164 8) ,亦称彻伯利的赫伯特 ,是英国哲学史上十分独特的人物。虽然他与经验主义者F 培根、霍布斯是同时代人 ,却几乎没有受他们思想的影响 ,走了一条与经验主义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贬低经验 ,强调认识活动中的先天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理智能力的作用 ,是英国近代理性主义的开创者。不过 ,他的理性主义与笛卡尔等人的大陆理性主义很不相同。在思想来源上 ,它不像后者那样与以机械论和数学为代表的“科学思维理性”有密切联系 ,而是站在“新科学”的潮流之外 ,从柏拉图主义、斯多亚主义等古代思想中引…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ABSTRACT

In the first notebook published in Überlegungen II-VI, which covers the years 1931 and 1932, Martin Heidegger uses a conception of power that is different to that found in his later work. Rather than power be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will to will and source of ruin for humanity, he says that humanity can only be saved from ruin if it can pave the way for an “empowerment of being” (Ermächtigung des Seins). This article will show that this early understanding of power is related to Heidegger’s conception of freedom as the essence of truth, developing his thinking on this topic from the period of 1927–1930. It will show that the terms “empowerment of being” and “letting be” (Seinlassen) are akin, and that Heidegger uses the former to distance his thinking from potential misinterpretations of the essay “On the Essence of Truth”.  相似文献   

17.
被自由误导的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由以及表现为权利自由的政治哲学问题,其中着重批评了伯林的两种自由模式,试图论证,不自由切割为两种,将导致对自由的各种误解。所谓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只是同一种自由的两面,但伯林问题可以转换为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问题,这样就可以消除混乱。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truth is better than falsehood, and suggests that, among other things, it depends on the kinds of proposition to which these values are attached. Ordinary singular propositions like "It is raining" seem to fit best the bivalent "scheme" of classical logic, the general proposition "It is always raining" is more appropriately rated according to how often it rains, and a "practically vague" proposition like "The lecture will start at 1" is appropriately rated according to its nearness to exactness. Implications for logic of this "rating system" are commented on.  相似文献   

19.
Gómez-torrente  Mario 《Synthese》1998,117(3):375-40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question of the extensional correctness of Tarskian definitions of logical truth and logical consequence. I identify a few different informal properties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a sentence to be an informal logical truth and look at whether they are necessary properties of Tarskian logical truths. I examine arguments by John Etchemendy and Vann McGee to the effect that some of those properties are not necessary properties of some Tarskian logical truths, and find them unconvincing. I stress the point that since the hypothesis that Tarski's definitions are extensionally correct is deeply entrenched, the burden of proof is still on the shoulders of Tarski's critics, who have not lifted the burde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20.
Tru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