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坛荟萃     
黄明理:哲学勃兴的三大征兆目前,哲学受到冷淡。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哲学沉寂的根本原因在于20世纪的哲学没有形成与自己的新时代相匹配的理论高峰。19世纪有自己的哲学高峰,那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一个时代的哲学高峰,需具备三个条件:(1)整合那个时代的科...  相似文献   

2.
现在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推广,一是认为唯物史观是 马克思早年异化理论的深化,这是近年出现的新见解。这两种说法都脱离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际形成过程,忽视了实践唯物主义对唯物史观产生所起的巨大作用。 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完成了划时代的哲学革命,唯物史观就是在这场哲学革命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旧哲学的最大弊病是脱离现实,脱离实践,单纯追求理性上的逻辑严正。为了迎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必须彻底改造旧  相似文献   

3.
时代召唤我们探索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黄明理本文拟探讨三个问题:一、哲学如何用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方式把握时代?在现代条件下,唯物史观为什么必然升华出新形态?二、什么是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它怎样从广度和深度上突破了唯物史观的经典形态?三、有关“唯物史观现...  相似文献   

4.
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7页)。这两个发现完全不可分离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今天的教科书体系中,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被人为地分离开来:唯物史观被归结到哲学,剩余价值学说被归入政治经济学。二者关系似乎是:剩余价值学说是唯物史观的一种具体应用,而唯物史观却不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由此被理解为三个不同部分的组合: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只是在讲阶级产生的条件时提到剩余劳动,后来很快就把它…  相似文献   

5.
〔孟宪忠,1953年生,河南清丰人。1978年入吉林大学学习,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时代评论》副主编,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砂》(上、下卷)主要撰稿人之一,还著有《思考世界的十个头脑》(合著、已出版)、《时人的沉思》和《实践辩证法导论》(待出版)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问:近来读到你谈人学、人的问题的一些文章,能否结合你的研究体会,谈谈对我国哲学改革、发展的看法? 答:可以。我对哲学发展的看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我国哲学应在20世纪哲学意识的大背景下来确认自己的发展取向。我国近10年来的哲学研究过程,就是一个自觉不自觉地捕捉20世纪哲学意识,自觉不自觉地站在20世纪哲学意识水平上来建设中国当代哲学的过程。问:你现在假定了20世纪有它自己的哲学意识,而且要求中国哲学以20世纪哲学意识来作取向参照,那就请你详细谈一下20世纪哲学意识的内容和特点吧!  相似文献   

6.
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儒学哲学思想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以至于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如果说17至19世纪是理性的时代,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21世纪——至少对哲学而言——则是比较的时代。自上个世纪,面对时代的挑战,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梁漱溟都开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发展儒家哲学。比较研究的转向,不仅利于儒学更好地解决新的问题,也利于其在世界哲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后,儒家哲学的比较研究应成为更好、更积极、并具有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儒学哲学思想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以至于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如果说17至19世纪是理性的时代,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21世纪——至少对哲学而言——则是比较的时代。自上个世纪,面对时代的挑战,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梁漱溟都开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发展儒家哲学。比较研究的转向,不仅利于儒学更好地解决新的问题,也利于其在世界哲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后,儒家哲学的比较研究应成为更好、更积极、并具有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批年轻的苏联哲学家热衷于逻辑认识论、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唯科学主义倾向。弘扬理性是欧洲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道路,但在苏联,唯科学主义倾向的出现有独特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形成宗教哲学、宇宙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哲学派别,共同之处是重视集体轻视个人。以此为基础在30年代形成苏联哲学。不能简单否定苏联哲学。苏联哲学有三个阶段:一、20年代,这时哲学尚有独立研究的部分可能;二、30、40年代,哲学彻底意识形态化,扼杀一切创造性;三、50—80年代,出现60年代人~①哲学家,他们彻底抛弃30、40年代的苏联哲学。50—80年代苏联哲学具有启蒙性质,座右铭是"人可以也应该靠自己的头脑生活"。其背景是苏联社会正努力从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的价值,具有人道主义性质。带有人的面孔的社会主义是60年代人哲学家的理想,而且对他们来说,人的面孔比社会主义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中,在思想解放的政治潮流提供的空间中,李泽厚以自己承续六十年代的学术创造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以思想史的文化哲学阐释、以美学直到伦理学的颠覆性建构,以所谓主体性实践哲学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哲学武器,是那个时期公认的思想旗帜。20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2 0— 3 0年代 ,葛兰西、柯尔施、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① 提出批评。当时批评的主要论题有三个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二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是主体的能动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正是通过对这三个论题的批判性反思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作了自己的说明 ,创造出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 ,从而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峙。苏俄马克思主义者也由此而把葛兰西、柯尔施和卢卡奇的哲学斥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异端邪说 ,甚至斥之为反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50年代,逻辑经验主义被尊奉为正统的科学哲学,而今其影响已衰微.什么东西使它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呢?预设前提.逻辑经验主义纲领的核心就是,通过理论-观察的区分来说明“理论术语”是如何以“现察术语”为基础并得到解释的.理论-观察的区分在逻辑经验主义纲领中具有三种哲学功能:(1)充当意义标准:一切有意义的概念或术语都是从经验中获得意义的;(2)充当评价标准:一切有意义的命题或陈述都要参照经验来判断其真与伪、可接受性与不可接受性;(3)充当选择标准:一种“中性的观察”就为比较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提供了共同的基础,依据这种比较选择本身才是可能的.这三种哲学功能都以一种“意义不变性条件”为前提,即假  相似文献   

12.
自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逻辑产生以来,逻辑学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可说是方兴未艾。与之相伴的是逻辑哲学研究也在 20世纪的西方学术界开展得如火如荼。受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我国学术界自 20世纪 30年代始,在金岳霖、牟宗三、沈有鼎等先生的努力下,逻辑哲学研究逐步得到展开,特别是20世纪 80年代后,在一大批逻辑学者的努力下,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逐渐形成繁荣之势。王路、李小五、张清宇、张家龙和邹崇理等合力完成的《逻辑哲学九章》(张清宇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以下简称《九章》)则将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  相似文献   

13.
<正>一些国外的生态哲学家,包括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多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思想是否相容的问题。笔者认为,环境(生态)危机无疑不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问题与挑战,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资本论》等文献表明,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马克思将其具体贯彻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中。因此,发挥和发展马克思的生态学思  相似文献   

14.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这个语境中,科学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将哲学从自然界和历史中驱逐出去,因而科学与哲学是对立的;"科学"意谓一种各门学科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标准,恩格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唯物史观是"科学";拥有"范式"是科学最根本的特征,唯物史观尚没有成为历史观领域中的"范式"。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理论理想和理论使命就是使唯物史观真正成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霍耐特承认理论思想渊源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最主要代表人物,霍耐特(AxelHonneth,1949—)凭借承认理论登上了国际学术舞台,自2001年他出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第七任所长后,其人其学更是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已经在学界崭露头角,《权力批判:批判的社会理论反思各阶段》(1985)奠定了其学术基础;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著作,如《破碎的社会世界:社会哲学文集》(1990)、《一体化的瓦解:社会学时代诊断的碎片》(1994),尤其是《为承认而斗争: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1992)确立了其学术地位;《正义的他者:实践哲学文集》(2000)、《不…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并不存在一个连续和统一的过程.曼尼卡斯(Peter T.Manicas)把社会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主题[1]:第一个阶段开始于西方哲学和科学的肇始——主题是古希腊城邦;第二个阶段开始于文艺复兴晚期,延续到法国革命——主题是西方现代性;第三个阶段大约是在19世纪——主题是科学观念与人文科学观念之争;第四个阶段是现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题是实证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关于人文科学观念的争论.  相似文献   

17.
简论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代呼唤中国管理哲学,时代需要中国管理哲学。那么,如何研究中国管理哲学呢?这是中国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提出的时代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在热烈地探讨这一问题。而要回答这一时代课题,我认为必须解决三个理论问题:一是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二是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范围;三是如何科学地建构中国管理哲学。实际上,这是三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问题。一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说到底是对管理的本质的理解。从中西方对管理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可以确定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在西方管理学界,管理的本质的最具权威的定义要数法…  相似文献   

18.
张法 《哲学动态》2023,(9):103-114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形成的现代型艺术,其核心概念为“艺术哲学即美学”。20世纪初产生了与之不同的艺术科学。到20世纪中期,又回到“美学即艺术哲学”。这两次“艺术哲学即美学”的核心内容不同,前者重在艺术门类体系,后者重在概念分析。在艺术科学的演进历史中,艺术史取得成功,产生了“艺术理论”一词的两种不同内涵,由此造就了“艺术”概念的复杂性。美学—艺术哲学—艺术科学进入中国后,一方面仍以“艺术”为总名,体现在哲学和学科体系当中,另一方面则以“文艺”为总名,体现在体制和学科两个方面。“艺术”和“文艺”的语汇悖论由此形成。进而形成了“中国艺术”(或曰“文艺”)两种总名、三套体系和三套话语的局面。艺术话语在世界与中国均呈现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内蕴着世界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20 0 3年 1 2月 1 9— 2 2日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同时召开 ,会议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分别与《哲学研究》杂志社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主办 ,全国各地的 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就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现状、理论创新的可能思路、人道主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现简要报道如下。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问题 ,刘陆鹏教授 (山东大学 )认为 ,唯物史观研究在当前处境严峻 ,它与现实的对话能力和解释力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 :…  相似文献   

20.
时代呼唤着哲学的发展。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实践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迫切问题之一,就是要增强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现代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我们需要突破传统唯物史观教科书的机械论、单一化的教条主义倾向。以往的哲学教科书,往往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为唯物史观的思想制高点和发达机体,仅仅注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方面,并把重心放在阶级斗争为纲上。因而,它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整体结构。实际上,马克思历史观的真正思想高峰和发达机体体现在《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