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微审美”是依托当代高新技术传播平台所形成的全新的审美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和后现代审美形式,“微审美”具有即时性、杂合性、碎片性等基本特征.“微审美”之审美活动的迅速发展,在审美时空、审美体验、审美类型等多个层面向传统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诱发了美学理论的新变.进而,微审美及相关美学理论建构,为当下美育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希伯来圣经 (《旧约》)的智慧文学为文本对象 ,分析了希伯来文化中一个少为人注意的传统 ,即理性主义传统。通过对智慧文学的文本特征、逻辑结构、主要概念的分析 ,作者认为智慧文学可以称之为希伯来的理性主义。接着 ,作者分析了这个理性主义传统与希伯来主流的启示传统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方面 ,依照智慧文学的内在逻辑理路 ,希伯来理性主义的某些基本前设受着启示传统的制约 ,并在内在困境的推动下 ,回归到启示传统。另一方面 ,在理性主义的挑战之下 ,希伯来的启示传统又对自身做出了调整 ,核心的上帝概念的普遍性不断扩大 ,并与创世神话结合起来 ,成为“创造主上帝”(GodtheCreator)。只有从互动的角度对这两个传统加以剖析 ,才能对它们形成深刻的了解。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张力 ,构成了希伯来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理性主义从建筑设计理念发展到建筑学意义上的学派,直至今日仍作为一种设计思想渗透建筑行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其对于整个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颇深,是一种大胆而又富有远见的、对现代和后现代建筑产生深刻影响的设计思想。通过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从建筑形态、功能、技术等方面阐述理性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合理性设计理念,试图揭示其对于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转型中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强 《现代哲学》2006,(6):121-125
在西方法律传统的演变中,法律信仰的转型是伴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凸显而发生的。基督教理论承认人的有限自由意志,在上帝之下,君主必须服从神法和以神法为依据的法律,个人意志可以高于君权,由此形成了神权保护民权、对抗王权的局面。在自然法理论中,自由意志被理性所取代,人依赖理性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神法和自然法的世俗法。理性主义则认为,人不再需要神的帮助,仅凭理性的命令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理性本身的法律,获得对法律的信仰。西方法律信仰的转型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主义的演变历程。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将“公平”、“正义”等法治观念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对处于目前文化境遇中的中国人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笛卡尔作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始祖之一,他的思想既是西方近代“两个重要而背驰的哲学流派的源泉”(罗素,第92页),也是两大重要而分歧的美学思潮的源泉。无论从西方哲学史还是美学史看,笛卡尔的地位和贡献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从西方美学史发展看,笛卡尔的主要影响和贡献是他所创立的理性主义哲学为近代理性主义美学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他的具体的美学论述就是建立在这一新的哲学基础上的。胡塞尔说,笛卡尔的哲学沉思“开创了一个哲学的新时代”(胡塞尔,第108页)。笛卡尔所开创的“认识论的转向”,他对于人类理性、自我主体以及先天观念的…  相似文献   

6.
18世纪,在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背景和影响下,鲍姆嘉通以无比的勇气建立了一门学科来专门研究感性认识,即美学。而之后的很多美学研究者却背离了鲍姆嘉通的传统,如黑格尔;而另一些人,如康德、克罗齐、尼采等,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鲍姆嘉通的传人,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却被自己的无意识带回到理性的牢笼里。因此,我们主张美学应该回到鲍姆嘉通,但如何回到鲍姆嘉通?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鲍姆嘉通的感性认识就是我们的感性体验。打通了这一关节,我们就回到了鲍姆嘉通。  相似文献   

7.
关于老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的文章甚至认为老子无关学,反对“美”,从不讲审美的问题。笔者以为老子、庄子等道家书中有其独特的审美观,这种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道教艺术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于中国的美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一、老子的审美思想老子《道德经》不是专论美学的著作,但其中也提出了道家对审美的思想。老子的审美思想不是从美与艺术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来观察美,而是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出发观察美的。这一点是与儒家美学思想很不同的,也正由于此,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也  相似文献   

8.
管月飞 《世界哲学》2012,(4):129-139
萨缪尔·克拉克是近代英国理性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克拉克既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牛顿主义者。他在哲学中采用数学和逻辑的方法,试图将其建立在一个自明的基础上。克拉克道德哲学的核心是道德适宜性理论,当然他关于自由和道德责任的论述也很重要。克拉克的哲学,尤其是他的道德理论对18世纪英国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克拉克及其道德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加完整和更加准确地认识近代英国道德哲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我国美学研究的重点由美转向了审美,即由对审美客体的本质研究转向了对审美主体的感受活动的研究.美学走向“过程”性美学,即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的美学.这种研究趋势的出现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一是西方哲学研究对象由宇宙本体转向人类本体,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美学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二是西方美学的研究方法由“自上而下”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对审美经验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研究,必然波及我国;三是新时期我国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和重视,必然在美学上突出对美感的研究.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在美的本质研究长期没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把美学研究的重点由美转入审美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0.
在面对根本恶时,康德认为,人们为了实现心灵转变,一方面要发挥理性的主动性积极进行道德自律,另一方面基督的称义恩典又是人们进行转变时必不可少的援助.基督的形象作用使称义恩典的援助得以可能,这种作用在康德的原型理论中展开.原型既可以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理解为人类的原初道德禀赋之理性理念,又可以站在非理性主义的立场上解释为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六朝时山水审美独立意识的发现,和山水绘画美学理论的建构,都受到了道教包括其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山水绘画美学的三个重要命题“澄怀观道”、“明神降之”、“气韵生动”,都受到了道教美学思想“道”美论、“明神”或“神明”的宗教化审美体验论、“生”美观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古代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学与人生论,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构成了它的最精粹部分.信奉“尽心、知命、事天”的儒家美学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设定了审美价值的层面,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道家美学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拓展了审美心态的层面,而主张“一朝风月,万古长风”的禅宗美学则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开启了审美境界的层面.以儒、道、释思想为精粹部分的中国古代美学有着丰厚的人文蕴含,它体现着中国古人对人生诗意与心灵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它们对我们今天追求“诗意的栖居”显然也是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13.
岳友熙 《管子学刊》2006,(4):104-108
“刚美”是张玉能先生近几年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本文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气”的历史渊流、审美特质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指出了自从“气”取得美学上的主体意义之始,就已经显示出一种标举阳刚之美的审美倾向,或者说,阳刚就成为“气”范畴的美学特征;从而证明了“气”范畴充满了刚美的特质,具有丰富的刚美意蕴,因此它属于刚美范畴。  相似文献   

14.
美学对象的定义,美学的方法和任务,“审美”本质的定义,这是現代美学的“关鍵性”問題之一。Л.H.斯托洛維奇的这本新著就是研究这些問題的。在这本书中,作者进一步发展了他在《現实中和艺术中的审美》一书中提出的論点。在《現实中和艺术中的审美》一书中,斯托洛維奇提出了并且从理論上探討了現实的对象和現象的“审  相似文献   

15.
“雅”、“俗”以及雅与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 “雅”与“俗”这一对范畴,是重要的文化学范畴,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境界高低,人的文化教养、仪表、人格、操守、修养、境界.“雅”与“俗”又是美学范畴,涉及到审美倾向、审美理想、审美意趣、审美境界.“雅”与“俗”又是重要的文学范畴、艺术范畴,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的高低程度、境界、情趣等等.下面主要从美学和文艺学的角度来对“雅”“俗”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道教从先秦道家那里继承了“道法自然”的美学趣味,形成了以“淡漠”、“怀虚”为特征的审美心态,一心“无气”、“无形”的审美态度,以及从内外世界的统一之中感受和得到“气顺”、“清静”的审美乐趣。因此,道教得道之“乐”,就成了无处不在的、超乎功利和物欲的审美之“乐”。这种向内追求的审美论,与中国佛教的美学观类似,对古代美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在继承和革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此,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康德美学是对欧洲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相互"调和"的一个结果。这一结论并不切当。首先,今人所谓的"理性主义美学"仍包含着诸多经验主义元素,这与其他经验主义者的美学思想在理论根基上存在着一致性。康德对于这些学说的批判首先都是基于"先验论"这同一个主导立场之上的。调和论则在某些方面割裂了康德的这一立场。其次,康德"审美愉悦理论"的形成与其对"完善性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并非理性派的"合目的性概念"与经验派的"快感"之间的简单调和。厘清这两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康德美学的生成逻辑及其理论主旨。  相似文献   

18.
韩国艺术家白南准创作了一件叫做“笛卡尔”的艺术品,展在果川(首尔附近的一座城市)的国立现代美术馆。这件作品似乎在说,“我脑进行数字处理,故我在”。白南准将理性主义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重现为物理主义数字化机器人。  相似文献   

19.
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发展的主导方面,非理性主义是其附属方面,双方构成西方哲学史中的一对矛盾,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再加超越和提升的结果.这一矛盾来自古希腊理性的两大精神要素逻各斯和努斯的交替上升,体现为柏拉图的"迷狂说",但不是前理性的迷狂,而是理性基础上的迷狂,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非理性.西方哲学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发展出来的,但常与宗教神秘主义合一,到黑格尔才明确将二者分开,但仍免不了堕入理性神学.  相似文献   

20.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都是源于对西语“aestheticobject”的翻译而产生的现代汉语词汇 ,故在现行的美学理论中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是两个没有区别的、可以相互替换的同义概念 ,它们的所指都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之发生关系的事物。但作为汉语词语 ,它们明显地是两个不同的、有一定差异的词语 ,因此也就可以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对这两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区分和界定 ,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审美活动的性质。一、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的界定在 2 0世纪 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 ,朱光潜先生曾提出著名的“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