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作者宣称:这篇文章試图确定科学研究邏輯的基本对象,并且闡明其主要槪念。科学研究邏輯不是某个現代邏輯体系的部分或分枝,而是一个新的、正在形成中的知識領域,是各种把认識过程作为科学研究来研究的邏輯体系的綜合。作者认为:科学研究是直接为了在思想中获得对一般主体来說是新的結果的认識过程。科学研究邏輯是以分析科学研究过程的規律为对象的。这种邏輯运用唯物辯证法和現代形式邏輯的一切手段来制定自己的范疇,其中包括:問題、事实、体系、科学探索、直觉、假設、理論、观念、等等。因此,作为邏輯和认識論的唯物辯证法可能有两个范疇体系。其中的一个体系,从一般哲学方面来說明认識过程的特点;另一个体系把认識过程着重作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来說明。当然,第一个体系的一切范疇是为理解科学研究邏輯的范疇所必需的,但是人們不能把另一堆范疇归結为第一个体系的范疇,而应当对它們进行特殊的分析。作者认为:科学研究邏輯应当研究的基本对象,簡单地說,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形式以及构成它的要素”;科学研究邏輯的任务是要分析知識的起源,即分析新知識在現代科学中是如何产生的。作者还說:光是分析科学研究邏輯的基本概念,是不够的;必須在某个体系中表現它們,否則就得不到邏輯;这个体系目前可能是最最初步的,但是討論它的基本原則却是很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一、問題的提出科学认識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現象揭示其本质和規律性,要解决这一任务,就必須判明現象间的因果联系。只有在真正地认識事物的原因之后:人們对事物的了解,才可能不局限于对外部特征的描述,而作出深入的理論說明。科学认識的过程,就是人們不断探求事物的原因,不断深入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在刻卜勒发現太阳系行星运动  相似文献   

3.
一馬兵同志在《形式邏輯的規律与思想的形式化方法》(載《哲学研究》,1961年第3期,以下簡称“馬文”)一文中,提出了一些看法,这些看法的基本出发点是: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只是邏輯結构的規律,只与思想的联系、联結有关,只是决定邏輯演算公式的正确性的規律。正因为这样,也就不可能从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的性质和作用的分析中,深刻地揭露在思維中,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同思維活动方法、思維形式(結构也是形式之一种)、思維內容之間,以及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同感性认識規律、它的客观基础的規律之間的有机联系。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虽然承认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以客观事物的质的規定性为客观基础,但却把亚里士多德关于不矛盾律的客观基础的某些論述当成了形而上学;虽然承认思維和感性认識的联系,但却不願意承认感性认識对思維的制約和影响,从而不願意承  相似文献   

4.
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問題是认識論的一个基本問題。任何一种这样或那样涉及认識問題和科学方法論的哲学覌点,都不能不以对此問題的一定的解决为出发点。主体-客体的认識論問題包括两类問題。本文只討論其中的一类問題: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方面来探討主体本性的理論认識問題。无論內省心理学或者行为主义都不能解决主体-客体問題。此二者虽然是心理学的两个流派,但其理論覌点却是带有哲学性质的。在哲学上,內省心理学与现象学相似;而行为主义則与现代邏輯实証主义接近。 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主体-客体問題上有两个出发点:第一,认識关系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中派生出来的;第二,认識任何时候也不是由个別的、孤立的个体来实现的,而只是由包括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那种主体来实现的。人,就其自然存在来說,还不是认識主体。人类之意識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別,是很晚的事情,晚于他意識到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物体而区別于其它物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說,认識論主体乃是存在于諸个体的活动之中的社会。社会主体才是眞正的认識論主体。社会是通过历史上創造了的认識活动的方式和积累的知識系統而成为认識主体的。个体之成为认識主体,要看他掌握社会在其历史过程中創造的认識手段的程度如何。个別个人只有通过与其它人的关系才能认識自己。主体意識自己,即意識自己与客体的区别,首先是通过个別主体的启我意識。然后主体才理解到一切知識与客体的区別,而这只是在哲学已經形成和科学知識的最初因素已經出现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相似文献   

5.
意識和实在的关系問題所以暧昧不明,是由于基本前提沒有弄清楚。作者从两个最簡单的前提出发,即絕对有效性(假定陈述有正确与否的不同)和經驗公理(除了基于邏輯演繹的知識以外的一切知識,我只能通过我的感觉而得到)。由于前后一貫地采用了經驗公理,必然建立起一个唯我主义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可以完全符合于常識。这里所謂存在,首先意味着我用我的感觉感知到某一事物。除了通过純粹观察,我們也从操作上、从因果上給某物的存在下定义。一群現象如果总是在某一固定联系中出現,我們就說某物“存在”,如熵、电磁場等概念。因此理論物理学中存在的标准是不同的,可以有存在与非存在的中間状态。爱因斯坦的同时性定义表明,我只能认識在我的空间和时間的立足点上所加之于我的世界。它也說明,要給一个物理量下定义,必須說明这概念所根据的經驗。但是,爱因斯坦又假定自然定律对于各个不同的坐标系都是等同的,因此我也能够运用我从別人那里得求的意象。我的意識也象其他生物体一样,只是“外在世界”的一部分。自然定律对于我自己或其他生物都是对称的。这样,我对世界的描述只能以“游覽手册”的形式开始。 現在已推翻了唯我主义的世界,假定确有一个同我与其他有意識的生物都对称的世界。这就是絕对对称的形而上学公設。在这里,虽然世界不再依賴于单独一个人而存在,但是要給任何概念下定义,仍然必須把它們建立在感觉經驗之上,仍是自我中心的,仍有唯我主义的痕迹。因此,实在主义者所能够建造的世界,唯我主义者也能够建造。反过来就不一定。而絕对对称公設却受到两重限制:实在主义者对之深信不疑,不能放弃;把自我同社会中的任何个人等同起来,就混同了部分与整体。由此实在主义者面临一系列困难,例如:存在有不同的水平,感觉材料的存在同“熵”之类概念的存在相差很远;不同人的感觉材料不一致;我們的大脑也不完备;等等。不解决这个困难,就会导致誖論。我們假定知識只能通过感性知觉而得到。如果承认“絕对知識”,就会发生一个人的认識不一定为其他人知道的困难。出路只能是由实驗来决定。总之,如果一切綜合知識仅来自感性經驗,就有了符合于实在世界的每一定律的定律;实在主义者的对称公設有困难:认識論研究中可以运用实驗心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6.
陈大柔 《心理学报》1959,4(3):12-15
为辯証唯物主义哲学提供科学論据 心理学是研究意識的起源、发生、发展和人对客观現实的反映过程的規律的科学。研究意識和反映过程的科学不仅是心理学,辯証唯物主义哲学也研究这些問題,心理学必須以它为指导。但是,心理学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区別于辯証唯物主义哲学。例如,关于社会意識及其一般反映規律的研究,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及其他有关科学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哲学定义为:对現实中人的存在的一切根本价值(意义)的邏輯的(真实的)反省;那么,最广义的教育就是:在哲学所思考的一切价值方向或价值度中人的自我实現。沒有哲学,教育就不会有自我认識;沒有教育,哲学就会成为沒有生动內容的邏輯形式,沒有实踐的理論。  相似文献   

8.
这是中村秀吉的一本論文集,收入了他自一九五四到一九六一年所写的以下八篇論文:《邏輯实証主义和馬克思主义》、《形式邏輯的对象和辯証法》、《归納邏輯的問题》、《理論构成的邏輯》、《科学认識和价值評价》、《理論的检驗》、《对普通語言学派的当头一棒》、《对真理概念的邏輯的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教导我們:一切事物都有二重性,因此,我們观察事物必须用两点論,而不能用形而上学的一点論。两点論的提出,指明了人們对于客观事物进行辯证思維的規律,丰富了辯证邏輯的具体內容。为了正确理解两点論的丰富而深刻的內容,本文拟就以下三个問題談談学习的体会:一、两点論与形式邏輯思維規律的相互关系;二、概念的辯证关系与两点論;三、学习两点論的实踐意义。一、两点論与形式邏輯思維規律的相互关系先从正确思維的規律談起。有人把正确思維的規律仅仅归結为形式邏輯的思維规  相似文献   

10.
現实各个領域中的矛盾特殊性問題,无論对于科学还是对于实踐都具有巨大的意义。社会生活的辯证法是整个客观辯证法的表現之一。但是,如果不估計到社会发展辯证法的特点,那末关于辯证法規律的知識就会变成一种不适合于作为行动指南的一般公式。然而在两个体系斗爭的現时代,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参加积极的历史創造活动,所以自觉地利用客观辯证法来加速社会进步、使共产主义的胜利早日到来,便有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一哲学,如毛泽东同志所指示的,是“関於自然知識和社会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整頓党的作風)。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哲学史是唯心論与唯物論鬥爭的歷史,本質上是唯物論發展的歷史,是一定的意識形態適应着一定的社会形態而发展的歷史,是把各种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曲折地表現而為理論鬥爭的歷史。哲学史的領域不同於自然史和社会史的領域。哲学和其他意識形態一樣,經濟发展以最後的動力规定着哲学的發展,階級的利害關係规定着哲学的傾向。同時,哲学也和其他意識形態一樣,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經濟發展对它的支配作用是在傳統  相似文献   

12.
現在心理学上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呢?是树立能动的反映論观点。用这个观点分析研究大脑物质活动,才能发現大脑物质活动和能动的反映論一致的規律。发現了大脑物质活动的这样的規律,运用这样的規律說明大脑如何产生能动地反映客观的心理意識,这样,心理学才能正确地闡述心理是客观的反映,是大脑的产物这个問題,这样,心理学才能自然地和能动的反映論一致,也只有这样,心理学才能成为科学。因为在心理学者中間,由于受錯誤的大脑物质活动規律的影响,受旧的心理学的影响,对于什么是能动的反映,怎样用能动的反映去說明心理意識,意見是不一致的。因此,需要做个簡括的說明。  相似文献   

13.
金岳霖同志在《哲学研究》1960年第1期发表了《論“所以”》一文。金岳霖同志首先把推論規定为相应于“所以”的推論,于是他认为,推論与蘊涵是不同的,推論是从断定前提到断定結論的过渡,推論是要求断定它的前提的,而蘊涵却并不要求断定它的前件。由于推論要求断定它的前提,而断定前提又是相对于认識的,而认識又是相对于一时代的科学水平、相对于阶級的,金岳霖同志便得出結論:不但具体的推論是相对于一时代的科学水平、相对于阶級的,而且推論形式也是相对于一时代的科学水平、相对于阶級的。最后,金岳霖同志还提到无产阶級的世界观和形式邏輯的联系,金岳霖同志认为:“我們的‘所以’既貫彻了馬克思列宁主义的要求,辯证唯物主义的充足理由,又貫彻了形式邏輯的形式正确性,它的正确性是最高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辯证邏輯的问題是近年來爭論較多的問題。爭論的焦点多半集中在辯证邏輯与形式邏辑的关系和邏輯、辯证法与认識論的关系等问题上。要解决这些问題,不能撇开对辯証邏輯的具体內容的研究馄恼轮皇窃谡夥矫娴囊桓龀醪匠⑹浴T谖恼轮?不能涉及辯证邏辑的全部问题,甚至連一些重要的問題,如辯证思維的規律,邏輯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邏輯、辯证法和认識論的一致等等,也不能涉及到。而且已经談到的問題也是不全面、不充分的,如关于判断的分类的问题的叙述就沒有展开,在推理一节中也没有談到推理的分类等等。这些問題,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我們所以願意把这样一篇不成熟的东西发表出来,主要是为了抛砖引玉,想借这个机会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帮助,以改进我們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商品的价值形态的发展,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而价值形态发展的邏輯,就是对于这一現实历史过程的邏輯概括。列宁說:“邏輯規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識中的反映。”价值形态发展的邏輯,就是关于它的历史发展在邏輯上的反映。《資本論》关于价值形态的分析,就是这种以現实历史进程为基础的邏輯分析的光輝范例。对于这个分析的目的和要求,馬克思說:“那就是論证这个貨币形态的发生,探寻在商品价值关系中  相似文献   

16.
丁祖蔭 《心理学报》1964,9(2):51-59
目的儿童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认識客观事物,影响周围世界,同时发展了自己的认識能力和个性品貭。而认識能力的发展、又为深入认識事物及进一步掌握知識創造了条件。心理学家曾从各种途径研究儿童认識能力的发展規律。其中有一些研究是从分析儿童对图画的感知理解入手,从而概括出儿童认識能力的发展特点和規律。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物”和“关系”的范疇以及它們之間的联系問題,是一个需要从馬克思主义辯証邏輯的立場来加以詳細研究的問題。这个問題在現代科学(現代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正經历着革命的变革)中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只要指出这样一点就够了,即关系范疇是物理学的相对論和現代数学若干部門的邏輯中心。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人們要求理解关系范疇而产生了一些專門的邏輯理論:“关系邏  相似文献   

18.
K.馬克思的“資本諭”是一部对資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發生、發展和灭亡規律提供了深刻的經挤分析的天才著作。“資本論”同时又是一部馬克思最偉大的哲学著作。在“資本論”中,除了具体地分析資本主义經济規律的發展,並全面地發展了馬克思的“邏車科学”——認識世界和社会發展的理論。B.И.列宁在表述“資本諭”的哲学意义时写道:“虽鴕馬克思没有遺留下‘邏輯’(大写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諭’的邏輯,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邏輯來解决当前的問題,在‘資本論’中,邏輯、辯証法和唯  相似文献   

19.
卡西勒(Ernst Cassirer)是新康德主义馬堡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874年生于德国的布累斯劳,1899年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任汉堡大学教授,其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和瑞士頁泰堡大学讲学,第二次大战后迁居美国,先后在耶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1945年死于美国。其主要著作有《近代哲学与科学中的认識問題》(1906—1927)、《实体概念与函数概念》(1910)、《符号形式的哲学》(1923—1929)、等等。《符号形式的哲学》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共三大卷:第一卷《語言》;第二卷《神話思維》;第三卷《知識的现象学》。在这部著作里,作者企图把新康德主义的认識論原則推广到語言、神話、宗教、艺术、科学等領域,把它們看作是一些有創造能力的、符号化的活动和結构,人們通过这些活动和結构来表现自己,并賦与自己的經驗以一种可以理解的客观形式。这里譯出的,是第一卷“导言”中的第一节。作者在这一节里仅仅为符号形式的哲学提出問题,还沒有詳細地展开他的思想,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些与弁証唯物主义反映論根本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一、哲学思辨是以存在概念开始的。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把存在和存在着的个別事物等同起来,把存在看作一个固定的出发点,而柏拉图則头一次承认存在是一个問題。他不再单純研究存在的順序、条件和結构,而是探索存在概念以及这个概念的意义。二、当这种见解日益发展并在科学本身中得到承认的时候,朴素的认識模写論(即反映論)便声誉扫地了。每门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科学借以提出問題和表述对問題的解答的工具,不再被看作某种所与物的被动映象,而是看作理智自身所創造的符号。对于映象和事物之間的內容上的相似性的那种模糊要求,被一种十分复杂的邏輯关系所代替了。三、认識不单純是模写,而毋宁是体现一种本原的、构成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现出某种东西存在着这个单純的事实,而是包含有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力量,现象的单純存在获得了明确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內容。四、一切都生活在特殊的映象世界中,映象世界不单純反映經驗所与之物,而毋宁根据一个独立的原則創造所与之物。人类精神的每种功能都創造了自己的符号形式,而每种符号形式都选定一种特殊手段,并通过这种手段来构成它自己的“实在”的一个方面。五、当哲学思維找到一种处于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之上、同时又不是单純地处于这些形式之外的观点时,它就能把所有这些形式包括到一种见解之中,它力求洞察的不外是所有这些形式相互之間的純粹內在形式,而不是它們与任何外在的、超驗的存在或原則的关系。那时,我們就能够有一种系統的关于人类文化的哲学,在这种哲学中,每种单一的形式都仅仅从它所处的地位中获得自己的意义。而这种哲学就是他所提出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导言”部分除这一节外,还有三节:即“符号的普遍功能。意义問題”;“‘表述’問題和意識的結构”;“符号的观念內容。超越认識模写論”。  相似文献   

20.
形式邏輯在認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它和辯証法(指辯証的思惟形式和規律、即辯証邏輯)的相互關係問題,是苏联哲学界爭論已久的一個問題。有些同志在学習苏联關於这一問題討論的基礎上,發表文章叙述了自己的見解。最近“光明日報”副刊“哲学研究”(現已改名為“哲学”)登載了李志才的“论形式邏輯在認識过程中的作用”,“新建設”登載了江天驥的“形式邏輯与辯証法”两篇文章,对这一問題作了探討。李志才还对馬特、花崗两人对于这一問題的見解提出了批評。“新建设”杂志社曾邀請哲学界同志舉行座談,对江天驥的論文交換了意見。他們都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学認為,形式邏輯与辯証法都是人们思惟的必要形式和規律,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对这二者的具体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