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其中特别是根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马克思的异化观的形成过程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马克思的第一篇独立完成的学术论著——他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土多德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中的异化问题,则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异化”这一术语在博士论文中仅被马克思用过三次,但在这篇著作中,“异化”概念对于解决当时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哲学和现实的相互关系问题,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克  相似文献   

2.
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已全面展开,对本体论的研究是其热点之一,现将目前讨论的基本情况汇综于下。持“物质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者认为,社会历史领域的本体是社会存在——社会物质,实践不能作为自然的本体,也不能作为社会的本体。马克思把实践引进本体论,着眼点在于人的实践和外部自然界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没有用实践把物质从本体论中排除出去。马克思的哲学本体,是一种以外部自然界为物质前提,以人类的实践为基础,两者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3.
M.考林  艾彦 《世界哲学》2001,1(1):46-50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一、异化现象是极其复杂的,至今尚未得到充分分析。哲学分析和社会学分析现在还面临一堆问题:异化这一观念的内涵是什么,历史进程中异化的动因是什么,相同的异化形式在不同时期起什么作用,克服异化的过程是否是连续的和非全面的,等等。除了这些问题而外必须突出强调一些观念,我认为它们对异化概念有本质意义。虽然全部人类历史和全部历史成果,例如政府、文化、宗教等等,都是人的产物,是人自身的能力和力量的表现,但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本书所附的马克思的主要哲学著作(指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译者注)的英译本,是首次在美国出版。这个英译本的出版显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即使不谈别的理由,它至少使美国公众了解到黑格尔之后的一部主要哲学著作,在此以前英语世界对这部著作是一无所知的。与许多存在主义者的思想一样,马克思的哲学也代表一种抗议,抗议人的异化,抗议人失去他自身,抗议人变成为物。这是一股反对西方工业化过程中人失去人性而变成自动机器这种现象的潮流。有些人试图用否认或者掩饰人的存在所固有的分裂现象的办法,来解决人的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在其晚年所写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从劳动作为目的论设定的社会存在初级形式出发,阐发了他所解读的马克思《资本论》及手稿中蕴含的哲学伦理思想,这种解读与其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截然不同而又颇具高度。卢卡奇认为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础,必须在理解思路上厘清马克思的方法。通过对本体论基础上的价值分析,以及对伦理应该、伦理自由、伦理异化等范畴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分析,卢卡奇既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意识形态,又分析了斯大林式僵化意识形态错误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7.
《国内哲学动态》79年第四期、第八期和80年第二期共发表了三篇论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关心。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推动。韩学本同志的《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念及其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力图把马克思的异化观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以来苏联和东欧哲学家对马克思异化观的评价。但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的异化思想,在内容上和  相似文献   

8.
阿隆(Raymond Aron)生于1905年,法国资产阶级学者,现任巴黎大学文学部的教授。他和萨特尔是师范学校时期的同级生。他对现象哲学和社会学有很大的兴趣。著有《聪明的保守派》、《历史哲学入门》、《知识分子的鸦片》、《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等书。《萨特尔和马克思主义》一文发表于1964年10月末的《费加罗文学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萨特尔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所标榜的“革新”马克思主义的意图作了批判。作者指出,萨特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1.坚决否认唯物主义的、客观的辩证法;2.承认马克思的经济的一历史的社会学;3.在行动方面,是一个“准马克思主义者”;4,《辩证理性批判。一书并没有超出历史唯物主义或阶级斗争概念的界限。但是,作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古代社会中的劳动分工和暴力是阶级斗争的根源,萨特尔却主张生活资料的稀有性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威胁,不能共存,因而引起“异化”和阶级斗争,所以萨特尔的思想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毫不相干,只能把人们引导到霍布斯的“人对人是狼”的观点去。作者分析了萨特尔的关于“群集”和“集团”的辩证法、关于“实践的一惰性的”存在和革命的“实践”的辩证法。萨特尔所描绘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个人的自由实践,这种实践异化为“实践的一惰性的”状态,分散的个人为了反抗这种异化状态而形成有统一意图的集团的实践,集团一被制度化又成为使个人异化的东西,引起个人的反抗…。作者认为,萨特尔的这种辩证法表示着异化和革命的轮流发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这显然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认为萨特尔并没有达到“革新”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他只是用了一些暧昧、艰涩的词句分析了仅仅与马克思思想中的那些与黑格尔有关的要素,没有对我们的时代作出独创性的解释。作者最后说,萨特尔要“革新”的如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那是枉费时间,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家真理或官方的意识形态是服从它们自己的规律的”,这不是萨特尔的那种“自由研究”的规律。萨特尔想“革新”的如果是西方的那种马克思主义思想,那么他只从《资本论》追溯到《经济学—哲学手稿》或者企图在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之间进行调和,那是不行的,必须象马克思那样写出一部“二十世纪的《资本论》”才行。本文在翻译时参考了日本《自由》杂志今年第四期所发表的若规则雄的译文,并采用了它的小标题。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对教权理论家E·麦茨克等人歪曲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阐述了消灭异化的历史力量、道路和手段。作者首先指出,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对《经济学与哲学手稿》进行资产阶级的解释,是教权理论家同哲学唯物主义进行斗争的一个战场。他们把异化问题当成了他们认为的青年马克思一切思辨思想的中心,并诬蔑在德国永远扎下了根的马克思的思想是反人道主义的。作者认为,异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异化反映了一种情况: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作为这样一种力量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这种力量对人是陌生的,它驾驭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教权理论家否认异化的历史性,并力图首先抹杀异化的社会根源。为了这种目的,他们就使异化离开它的物质的、社会经济的基础,即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把异化的原因转移到人自己身上。教权理论家的代表人物麦茨克对马克思的异化观点进行了人本学的歪曲。他是从主观主义的立场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根据这种主观主义,异化似乎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他的三段式:从经济事实出发,经过人的本性,而到“占有”和“占有欲望”,就体现了一种直言不讳的主观主义和人本主义。作者指出,与麦茨克的虚构相反,马克思是从人的行动的前提出发并把人放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予以研究的。所以,人的异化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中,而不是植根于人之中。因此,完全不是人的“行动”产生异化,而是私有制使劳动异化并强使工人成为一种异化了的、非人的存在。教权理论家把“人类本性”说成是异化的根源,说什么为了摆脱异化,工人就必须改变他们的本质。根据这种说法,工人不应该、而且也不可以采取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的、革命的行动。最后作者说,消灭异化的决定性力量是用科学社会主义联合起来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工农国家政权是消灭异化的手段,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则是消灭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说,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们总是喜欢把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成年时期的马克思加以割裂,并且以青年马克思在人道主义方面的言论来歪曲马克思,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本质的异化现象。但青年马克思在谈人道主义时,总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非人的生活状况为对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改造世界和人的学说为基础的。文章说,早期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的言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当时提出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创举,表现了马克思的崭新的大胆精神。并说,列宁在后来发展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学说,俄国工人阶级首先把这种思想变成了现实。马克思谈过“异化”问题,但这个“异化”概念是他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借用的概念。马克思使用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在有剥削的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丧失人的特性,人的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愿活动,而是强迫劳动。劳动者所创造下的东西成了劳动者的对象化,劳动者的产品剥夺了劳动者的族类生活。文章说,人的异化现象的消除只能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这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时代人类的基本任务。这就意味着必须改变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想:“人人皆兄弟”。文章接着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是为创造一个新的人的制度而斗争的无产阶级的具体的人道主义口号。  相似文献   

11.
费尔巴哈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根据马克思曾经自认为是费尔巴哈的继承者并使用过他的某些术语这一事实,竭力夸大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他们特别喜欢在“异化”问题上做文章,利用费尔巴哈曾使用过异化一词,马克思也使用过异化一词,硬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直接从费尔巴哈那里搬过来的,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本主义。在这方面,波比茨的《异化的人》  相似文献   

12.
J·柯亨(见《今日马克思主义》六月号)对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异化发生了什么情况的向题感到迷惑不解,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尽管这个问题极端重要,却几乎是马克思主义者完全未曾处理过的。虽然马克思从未明白地处理过这个题目,但他却非常清楚地表明过他自己的看法。主要之点是马克思把异化和分工联系起来,又把分工与阶级划分、剥削联系起来。其结论当然是只有结束分工才能结束异化,而且这又意味着结束由这种分工所产生的一切——商品生产、货币、尤其是国家。  相似文献   

13.
有两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值得重视:一种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实证科学;一种把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在阶级意识基础之上。这两种解释中,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是无法统一的。因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真实联系没有被揭示出来,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类生活总体性精神没有受到重视。我们应当重新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及其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危机",特别通过政治哲学上的根据和时代变迁,来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社会功能与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交往的异化:马克思《穆勒评注》中的"承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现代哲学》2007,(5):16-20
文献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穆勒评注》因提出"交往的异化问题"而极大深化了整个《巴黎手稿》的理论内涵和意义。这一研究结论可从哲学史角度给予支持和佐证,表现为:在《穆勒评注》中可明显看到黑格尔发明的承认问题对马克思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承认论题的重大推进。马克思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严重扭曲和异化的揭示,就突出体现在《穆勒评注》从货币和商品交换角度对"交往的异化问题"的说明中。  相似文献   

15.
和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一样,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也是立足于两个基本概念:一,人的族类本质概念(它通过人的生产活动表现出来);二,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具有经济的、社会的性质,并且同实现人的真正的本质相对立。《手稿》的基本内容,是分析人的生产活动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之间的关系(异化是通过私有制度中人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在作这种分析的时候,马克思使用的是费尔巴哈所使用过的方式。需求和匮乏之间的种种辩证关系,是费尔巴哈的出发点。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性的匮乏,是从宗教异  相似文献   

16.
在近年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论视为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论和人的本质异化的残迹的观点,这是对形成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我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论和实践的人道主义主要不是从对经济范畴的道德评价上所获得的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经问世,就立刻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其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更是直接促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热潮。在这场人道主义的热潮中,有两种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凸显了他对人的个性与自由的重视与关注;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从构成人性的一般观念即“类本质”出发论述异化概念的。在这里,本文将主要立足于后一种视角,以人的类本质、人的类存在、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作为基本的线索,概括地考察异化理论所包含的关于“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1962年《文史哲》第5期发表了《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理解》;1963年11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霍伟光、方克立的《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异化”的思想》;1964年《江淮学刊》第1期发表了郭月争的《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思想和资产阶级对它的曲解》;同年《江海学刊》第5期发表了肖焜焘的《科学的利剑,革命的号角一读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当时总的趋向是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二十六大提出,对马克思学说中的劳动异化问题的仔细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现实的实践意义。随后召开的几次苏共中央全会都把对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列为苏联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在这些问题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分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从根本上克服一切对抗的社会结构所固有的劳动异化,以及消除它在苏联人的意识和行为中的影响。在研究劳动异化时,我们的哲学著作往往只使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而根据早期著作是不能得到马克思关于这个问题的完整观点的。И.С.纳尔斯基的饶有兴趣的文章《卡尔·马克思理论遗产中的异化问题》和他的专著《卡尔·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和劳动》(1983)都详细地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5,(3)
<正>一人在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社会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即无尽的贪欲占据整个思维世界,表现为人成为贪欲的俘虏,其所作所为都以追逐个人名利而动,甚至为名利而不顾惜一切人伦道德——这被马克思称为"人的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对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社会出现的这种"人的欲望被充分唤起的消费社会"中的"人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而对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