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性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所谓形散,就是形式自由,可以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就是中心要突出,可以说,“身虽千里,心归故乡”,不管怎么散都不离开主线。因此,散文的语言特点,也离不开这种文体的特殊性,既具有文学性,又不拘泥于文学性,具有  相似文献   

2.
我读丰子凯先生的散文《湖畔夜饮》,是几年以前的事了,可结尾一段,至今不忘.大意是:郑振铎先生请丰子凯先生吃西菜,两人来到了晋隆西菜馆。吃完了,郑问:“你身上有钱吗?”“有”。丰付了五元钱。过了些天,郑拿了十元还他,丰说:“帐回过算了,何必还我?更何必加倍还我呢?”两人相持不下.坐在旁边的同事刘(?)宇就过来抢了这张钞票,建议再去吃酒。吃完这张十元钞票时,大家都已醉了……结尾几句是: “夜阑饮散,春雨绵绵。我留郑宿在我  相似文献   

3.
桑伟 《天风》1996,(8):31-32
今天各地教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病来信神的,这很自然,甚至也可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在平安顺利的环境中,人往往不大容易觉得需要神,一旦生了病,尤其是不治之症,在求医求药无效而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往往就求到神的面前来了。正所谓“人的尽头。  相似文献   

4.
黎新农 《天风》1994,(5):6-6
“负版”是古代寓言中说的一种好负重的小虫。此虫不分好歹,见物就取来背在背上,越积越重,压得自己几乎要死。只有被人发现,将重物除去方能得脱。但它旧性不改。继续取物自负,直到把自己压死。人若自私自利,竟有不如虫之处。程度轻者,遇事自以为义、自担重担,却不肯顺服神交托给神,往往是事倍功半。身心劳瘁,以致于灵里疲惫懈怠,得罪神得罪人。程度重者,或利欲熏心,整天斤斤计较,自沉于勾心斗角。  相似文献   

5.
上古“鬼”“神”的分别是:“鬼”指人鬼,其他为“神”。《易经》有“鬼”字无“神”字,并非没有神的观念,而是没有“神”的概念。《易经》的“天”“帝”即神。“天”是至上神,即超凡存在者;“帝”与“天”同义,同位同格。“天”“帝”不仅是至上神,而且是唯一神。蓍筮不是超凡的,而是超验的,即人的一种超越经验世界而通达超凡者的努力。《易经》的超越观念存在矛盾:一方面肯定帝王的超验性、神圣性,另一方面又解构帝王的超验性,否定帝王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6.
杨辉 《天风》2000,(12)
“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谈到爱神,管理教会,大多数的人都愿意,认为给神做每一件事都好。但在爱神的同时要爱人,包括自己家里的人,往往我们处理得不好,爱神忽视了家里的人和事。这样,我们的光就要暗淡,这样会直接影响我们灵命的长进。为此谈点我个  相似文献   

7.
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首先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历史上,凡是强调从外在方面来理解世界的,往往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的物或超人的神,从而导致了各种形式的唯物论和宗教神学;而注重从人的内在方面来理解世界的,则往往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主观的精神或自我意识,从而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是一种狡猾的哲学好计,他表面上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超越人和自然的“绝对精神”,而实际上,“绝对精神”既是神的代名词,又是意识加以神化了的绝对,黑格尔只不过以曲折晦涩的方式表达了从人的内在和外在相结合的方式上…  相似文献   

8.
道教书法,同道教的符有密切联系,可以说,道教书法渊源于道教符,符是道教特有的一种书法。一、符,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书法艺术符,又称“神符”、“符字”、“墨符”、“丹书”等,是一种用朱或墨画于黄色纸、帛上或木板上的特殊符号,形似书,难以辨认,给人神秘莫测之感。《玄门大义》解释说:“(神符)即龙章凤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道教认为,这种符号文字,是仿天上“三元五德八会”之,自然结成“天书云”而产生的。相传道教符最早来自黄帝“云书”。黄帝善作云书,故以云为纪。“云书”是以流云为主要模拟对象的一种书法。云书在秦汉之际演变…  相似文献   

9.
一、引 言召开学术会议,就某一问题进行专门的学术讨论,古已有之。佛教是一个强调理论的宗教,佛学的研究往往伴随着很多重要的学术问题需要进行讨论,由此产生了专门的学术讨论会。从古代的文献记载来看,有关佛学的学术讨论会召开过很多次。据说公元67年,汉明帝夜梦“神人”,第二天早上召集群臣开会,讨论这位“神人”的来历,大臣傅毅勇敢地站出来回答:“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神道也。”①他指出这位“神人”是佛,促使明帝下决心派人西去求法,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如果这件事情是实,那么佛教…  相似文献   

10.
黎约瑟 《天风》2002,(1):48-49
“因信称义”是神的恩典,是圣灵启示给我们的真理,对所有未信者真是一个极大的福音,是神给所有迷失(惘)之人开出的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也是历世历代以来每位基督徒曾走过(也是必须走)的路。有人曾为“因信称义”质疑上帝的公义:罪大恶极,做了一辈子坏事的人临终的一刻钟就因为相信耶稣基督,他就因信得进乐园;而那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就因不信或者没有机会信(统称未信者)就不能进乐园吗?对于前一种情况,我  相似文献   

11.
伏永红 《天风》2003,(12):18-19
保罗在给提摩太的信中论到教会时说:“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用“神的家”来比作教会是十分有意义的,人们对家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家是人长久养生栖息之地,其中有天伦之乐,也有弟兄姊妹之间的手足亲情。 教会是神的“家”,神是慈爱的父亲,我们都是神的儿女,弟兄姊妹和睦同居,彼此相爱,这是一个多么温暧多么幸福和谐的家。使徒约翰说:“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约壹3:1)  相似文献   

12.
王昭君 《天风》2002,(10):38-39
“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创2:15)。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无限美好的。神把这被造物交给人来“修理看守”。地球的主人是万物之灵的人。上帝给人的使命是维护地球母亲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可以享用一切,但必须尽心看守一切。神把这个光荣的环保任务交  相似文献   

13.
鬼神众生相     
人创造了鬼神,不 仅是幻想和期待着一种无所不能的力 量,也期待着一个公正、公平的心肠。儒经上说:“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就是这样一种意思。 然而神又是人创造的。在俗世间,有那种“一阔脸就变”的人:在神世间,鬼神们真的就个个“聪明正直而一”吗?这里选载的几个故 事,可以让您看到鬼神的另一面。 即使鬼神真的存在,难道是值得 崇拜,可以信赖的吗?  相似文献   

14.
徐牧  方恒 《天风》1994,(10)
音乐是上界的语言,是神恩赐给人类的美好旋律。我们所信的福音是救恩的生命之道,是活泼的、歌唱的。圣乐工作是教会圣工中的重要部分。唱诗赞美,是我们基督徒向神必献的一种祭物,因为耶和华神创造的宇宙万物都在那里“歌唱”、赞美神的荣耀。辰星歌唱,天使天军歌唱。歌唱与神的作为紧密相连,当救主耶稣基督降生时,天使、天军高声颂扬道:“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这是普天同庆的时日。在旧约圣经中约有五分之  相似文献   

15.
归献 《天风》2001,(7):8-9
基督徒(徒11:26原文的意思是“基督人”,即属于基督的人,像基督的人)信神,不是神为我们所用,乃是我们让神使用;不是神为我们服务,乃是我们事奉神。但是,人若不奉献自己,就无法事奉神。奉献,不是我们有什么可以给神,乃是我们灵魂身体归于神,让神恩待我们,为他所用。  相似文献   

16.
信生 《天风》1996,(2):33-34
使徒保罗在给青年同工提摩太和提多的书信中,都提到“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不可叫人轻看你”。这是因为传道人是传讲神的话的,如果传道人不被人尊重,反被人轻看,那末,神的话也会因此而被人轻看。所以这是关系重大的事情,传道人不是为自己得名声,但他既是传讲神的话的,理应受人尊重。  相似文献   

17.
耶稣在耶路撒冷神殿里的宣道中,有一句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名言:“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凯撒的物是人间的,是世俗性的;而神的物则是超验的,是神圣性的。如此说来,各自的国度应该是泾渭分明的。然而,曾几何时属神的东西与属人的东西失掉了彼此的界限并浑融为一体的呢?或者,人们不禁要问属神的与属人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关于宗教本质的投射理论正是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的偿试。  相似文献   

18.
远古,我们的祖先们就有了对“天”的崇拜,探索着天人之间的奥秘,认识到天人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通的,其媒介是“神”。能沟通神天的就是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灾的巫和祝。巫能以歌舞降神,把神的旨意告诉给人;祝能以言辞悦神,把人的愿望申诉于鬼神。故此,“巫祝也,能齐肃事神明者,  相似文献   

19.
陈志华 《天风》2009,(8):42-42
在《创世记》第六章中出现了一种令人费解的婚姻模式:“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创6:2)这样的结合确实让人诧异,也未免太不“门当户对”了!“神的儿子”和“人的女子”到底是何许人也?历来的解经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诸多的解释中,其中有两种解释是被广为热议的。  相似文献   

20.
编后寄语     
现在才辟“哲学与文化”栏,似嫌迟些,但实在讲来,我们并不以迟为憾,因为至少让我们避免了一场“一窝蜂”式的冲击。“一窝蜂”这个词语确实是我们汉语的一大发明,如果同学术界惯用的“冷”、“热”二字联缀成文——蜂拥而聚则热,蜂拥而散则冷,岂不就把人的视、听、触诸觉都激活了起来而形成丰富的多维度感!一种学术专题讨论,从“聚”而“散”,从“热”而“冷”,似乎也是正常现象。但“散”和“冷”则往往是在多数人都搜尽肠肚而新鲜的话儿再也说不来的时候出现的,此时回头一看,问题还晾在那里呢。“文化热”是否也会变成“文化冷”?不过,下面这一条仿佛也是规律:“冷”后“爆冷门”。有志之士,锲而不舍,可能在平静下来了的文海中看出新航道,顺道扬帆,终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