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延刚 《宗教学研究》2004,3(2):156-158
白玉蟾三教合一思想是唐宋以来三教合一思想在道教金丹派南宗创教史上的突出表现,其主要内容是三教"异门"而"同源",以"诚"说孔,以"定"说释,以"静"说老,以"止止之妙"概括三教的中心所在.其思想表现为对宋代道学、佛教的吸收和融摄以构建自己的道教理论,其实质则是"以道教内丹为中心",以较高素质的宗教调适性求得道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的基本教理之一,和同三教,倡言三教同源、三教同功、三教平等,构成其鲜明的特色,同时也为全真道其他教义、教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的提出有其独特的思想文化渊源和时代基础,但"三教合一"论所蕴涵的基本精神却对依然当今时代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宋元明时期的高僧大德,率多沿袭北宋延寿、契嵩、赞宁、智圆等人的做法,为了佛教的生存与发展,继续高扬"三教合一"的大旗.与同时期的理学和道教相比,佛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特点在于多从三教关系的和谐出发提倡三教一家,且多以佛教为高为优,强调有差等的三教合一.应该说,"三教合一"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处理多元文化关系的先例,在今天这个文化更为多元的时代,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元明时期,道教对佛教、儒学的吸收已进入全面融会贯通的阶段,“三教一家”、“万善归一”的论调比比皆是,且出现了以倡“三教合一”为宗旨的新道派,表明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已经发展成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修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三教合一思想在刘一明修道思想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三教合一是其修道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6.
与明清以前的内丹学相比,民国内丹学面对道教在民国社会中处境极其不利的形势下,特别是面临强势的耶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冲击,以及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影响日益增长,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既坚持内丹学的三教合一观基本内容,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民国内丹学主张三教一道,即三教义理都来自道,都是道的一部分,是"流",却提出耶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也是道的一部分;佛家重炼性,仙家重炼炁,但到了无上根源是一样的;孝亲即是行道等。可见,民国内丹学的三教合一论继续发展,是民国社会形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李玉用 《孔子研究》2012,(4):100-107
全真道"不主一相、不居一教",高举"三教合一"之旗帜,推阐其性命之全真,在思想上与儒、佛、道三家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承继关系,即采撷三教之思想,用以解决国破家亡时知识分子所普遍感受到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儒家思想对早期全真诸子如王重阳、马钰和丘处机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梳他们融摄儒家思想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道教内丹学相当兴盛,不仅传统丹道派别活跃,而且还出现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丹道新派,内丹学成为这一时期道教理论的主流,林林总总的较为通俗化的内丹著述流传于社会.而且,其时的内丹著述融摄道儒释思想特别突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长久以来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陆西星、李西月的思想颇具代表性,他们分别提出了"仙佛圣凡同具同证","性命双修,此本成仙作佛为圣之大旨",竭力将三教思想相融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阳明后学为研究主体,试图疏理明中叶后三教合一的衍变形态,并论证它呈现出从"以良知范围三教"到"以孔矩收摄二氏"的思想转折.这个思想转折揭示了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观,不再以"如何确立良知主体"为主体意识,反之,鉴于当时的合流过度强调教体的"圆融性",对教法"规范性"有所疏略,导致"儒不儒、禅不禅、玄不玄"的三教相滥现象层出不穷,社会伦理秩序继而受到挑战.因此一些儒者尝试回到三教根源处,重新确立以孔子之道为规范的合流原则,以期能解决当时的失序危机.然从以"良知"为主体到以"孔矩"为规范融合主张的转变过程,也明显地透露了两大值得思考的讯息:一、部分阳明后学开始逾越以"良知"为主导的思想观念,寻求另外的思想出路;二、学者欲表述孔子无言之天道,加强了儒家"宗教性"的向度.  相似文献   

10.
在金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儒士与全真高道之间的交往较为频繁且融洽。迨至“贞祐南渡”后,赵秉文等人掀起了一场旨在重估儒学价值的思潮,辟佛老以维护儒学“吾道”的意识开始出现。金亡后,全真教达到全盛状态,这更加激起了元好问等金源遗士的不满。入元后,面对异质文化的压力,儒学与全真教的关系又有所调整。元门弟子群体在与全真教的交往中,虽然还在标举金末儒学重估思潮留给他们的儒学“吾道”观念,但乃师对全真教的那种怨怼情绪则已然是消解不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