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定     
正制欲、慎独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淡定。淡定,是人的内心平和,不去多思、多想、多虑而达到的一种境界。有个广告词叫"简约而不简单"。说人的穿着一定要简约,不要奇装异服、过于花哨,但是为人则不能简单,而要追求不凡。简约,用在修身修心上就是从容而淡定。从容,是任何事情都不会使他慌乱,不会扰乱他的  相似文献   

2.
人生风铃     
徐琼 《思维与智慧》2004,(11):43-43
从容从容源自人内心的一种自信和坚定。从容是对匆促和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的反叛和抵抗。从容的人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精神和自己独立的思考。从容的人有着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走向。从容的人十分清楚自己面对纷繁的世界应该选择什么、必须选择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和必须舍弃什么。从容的人不东张西望,不朝秦暮楚;从容的人不被喧闹所乱心,也不为诱惑所动摇。当整个世界都显出一种慌张和迷乱的时候,从容的人依然保持着一种清醒、冷静和镇定。从容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从容显示出一种人生的大气度。从容的人从从容本身中获得了许多人所难以…  相似文献   

3.
人生须有先见之明。这是一种智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如棋,走一步算一步是庸者,走一步想三步是常者,走一步想十步方为智者。有先见之明者头脑睿智,目光敏锐.洞察世事,明晰事理。凡事看得准,看得远,遏事不慌,做事不  相似文献   

4.
孔子之精神境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系统的关于精神境界的思想 :按人格境界 ,把人分为小人、君子和圣人三等 ;按心理范畴 ,把人分为智者、勇者和仁者三类。于是就有了九种境界 :小人之智者 (小智 ) ,小人之勇者 (小勇 ) ,小人之仁者 (小德 ) ;君子之智者 (大智) ,君子之勇者 (大勇 ) ,君子之仁者 (大德 ) ;圣人之智者 (圣智 ) ,圣人之勇者 (圣勇 ) ,圣人之仁者 (圣德 )。  相似文献   

5.
万菊来 《天风》2006,(11):24-25
平安,不是“凡事顺利”、“万事如意”的代名词,平安,是一种境界,是超现实的属灵的境界。平安不是以死亡而告终,患难也不是对平安的否定。  相似文献   

6.
禅与净土观修是佛教实相思想指导下的两种去除执的方法,所以基本理论相同。禅注重明心见性,要求修认识观想中出现的各种境界,不被境界所惑而直趋本心;净土以往生西方为基本目的,观想以静为要,不拘方法,尤其是通过对西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等的观想,强化认识、增进信仰,为往生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7.
第一种,维持生计,求得温饱,保证人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这是物质的功利境界。俗话讲:“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凡此种种,讲的就是这种功利境界。第二种,活出自己,实现自我,敞亮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精神的审美境界。当一个人活出自己,实现了自我,他如何不感受到一种美感愉悦和人生的幸福体验呢?作家亨·路·门肯说:“活着总是非常有趣的。”中国国学大师梁启超讲:“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革命导师马克思讲,人…  相似文献   

8.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9.
"化"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观念,源于形而下的生活经验的累积形成的对于世界的认知,先秦儒家智者将其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成为天道观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使天道之"化"贯通于人道,因而"化"之观念在人道这个层面重在教化。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化之根基都本于"诚",正是"诚"之贯通使儒家"化"观念统摄宇宙人生,而化的最高境界在天道可谓之"神",在人道则是"参",即人通过教化重回天地人共在的场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般若”是佛教认知论里的重要范畴。“般若”是梵文的音译,也译作“波若”、“钵罗若“,意译为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指普通经验的知识,也不是世俗人所能具有的一般智慧,它是超越知识、超越经验的灵智,是洞照性空,超情越俗,达到成佛境界的智慧,是一种成佛的特殊认识和手段。佛教是宗教,它的学说的根本宗旨与特质在于通过修身与修心,以求得人生的解脱。要想超越自我和现实社会,达到理想的解脱境界,就要解决如何认识人生与人心,如何认识外部世界,如何才能把握和达到解  相似文献   

11.
正韶光易逝,人生何其短暂,面对短暂的人生之路,有的人想拼搏努力地活出“样儿”来,有的人则怀着平常心,只图活出“味儿”来。我赞成活出“样儿”来,韶光易逝,我们要活出“样儿”来,才算对自己的人生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不难找出拼尽全力让自己活出“样儿”来的人。汉文帝刘恒本来是汉高祖不受宠的妃子薄姬的儿子,得不到父皇的宠爱,成年后就被封为代王,前往自己的封地,远离中央朝政。但他并没有消沉,  相似文献   

12.
多么想     
多想是一只小鸟不种不收天父尚且养活它自由自在地飞更不存在忧伤与痛苦多想是一条小鱼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游即便生命短暂也不枉快乐轻松了一生多想没有忧伤多想没有忧愁多想不去听流言蜚语多想快快到达只有快乐欣慰的天堂多么想@徐云峰!内蒙古  相似文献   

13.
哲理思辨     
正无论苦和乐,还是苦和甜,都是彼此的因果。故知识要苦学,功夫要苦练,心志要苦修……这样,方可乐在苦中,甜在苦后。悲痛算什么,伤痛又算什么,对于一个善思者而言,痛定思痛后的获益则是对人生感知的颖悟。古人云:知足常乐。它的本意是:常知足,常快乐;而它衍生的意思应该还有:谁知足,谁快乐;越知足,越快乐。快乐的微笑,大多是一种表情;  相似文献   

14.
缓慢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被现代人所遗忘的思想深度。思想因人而异,境界也各有千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一种胸怀大志、奋斗不已的思想,阐释出一种人生奋斗的境界,让人惊叹不已;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淡泊质朴、不刻意追求的缓慢思想,也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胸怀大志者绝不会因挫折与艰辛而消极避世,历经沧桑的人也绝不会再为一些浮华与虚名而处心积虑。追求简朴真诚是一种境界,安于奢华也不能不视之为一种思想,毕竟痛苦的哲学家与快乐的小猪在世上将会永远并存。然而当快节奏的时代到来时,我们眼见的便都是已经习惯了为着生…  相似文献   

15.
安静     
正佛说:你不自寻烦恼,没有人能使你烦恼。因为安静,所以淡泊。安静的心,恬淡、纯真、洁净、灵动、平和、超然、豁达,那是一种境界,一种姿态。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静。因为安静,如同林中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安静,温柔敦厚,不温不火,潇洒飘逸。安静,如清风朗月,秀丽高洁;如白云出岫,从容恬淡;如止水无波,明澈如镜。安静,可纳万壑而不露声色,胸怀大海而不见波澜。  相似文献   

16.
浮嚣的尘世越来越不安静,能静下心来沉思的人越来越少。追逐名利,心中自然难以平静;喜欢热闹,心中自然浮躁。人,要活出自我,活出境界,还是要让这颧悸动的心平静下来,去读书,去思索。人的思想火花产生于三种状态:一是产生于激烈的争论中,火花一现;二是产生于观察与思考,灵光一现;三是产生于阅读中的思想碰撞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这三种状态都离不开思考。不论短暂还是漫长,不论顿悟还是大觉,不论浅近还是深远。不过,第三种思考更成熟,更深刻。  相似文献   

17.
论感激义务     
感激原则是一种很常见的道德原则,它所产生的感激义务也历来受到日常道德观念和道德哲学家的重视,但是对感激义务本身进行详细讨论的文献却不多见。产生感激义务的行为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行为者对他人的关心;不过,某些具体情况下是否能产生感激义务的问题是很复杂的。感激义务是一种比较特别的道德要求,它具有一些与一般的道德要求不同的特点。与严格意义上的"义务"和"责任"相比,感激义务既有"义务"的某些特点,也在某些方面具有"责任"的特点,但又与二者不完全相同;同时,感激原则与公平原则也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8.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有学者说宗教常常是用虚幻的许愿来吸引人,无论进天堂还是上西天都是一种引诱。其实,即使宗教真的有引诱的一面,也不能完全否定引诱的价值。引诱人们弃恶从善,引诱人们利益社会,引诱人们保护生命,引诱人们获得清净心,引诱人们由心净而达国土净,引诱人们从容面对死亡,这引诱之作用不可谓不大。中国禅宗祖师与净土宗祖师,按照众生不同的根器,利用"黄叶止啼"的权宜之教,使难以直接领悟佛法的众生,逐步接受佛法,从容面对死亡,这本身就是智慧。  相似文献   

20.
哲理思辨     
正被人嫉妒无损自尊,故大可不必在意;嫉妒他人有伤尊严,故必须格外介意。一时失落无妨,只要能不失意就好;偶尔失意不怕,只要能不失态就好。身处困境,愚者往往一筹莫展;面对厄运,智者却能运筹帷幄。困难重重,但它教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意志的坚定不移;危难重重,但它教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毅力的坚韧不拔。真正的危难并非危难本身,而是面对危难束手无策;真正的厄运并非厄运本身,而是面对厄运坐以待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