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号公佗,山西曲阳(今太原市)人。明甲申年,庄烈帝殉国,乃终生着黄冠,衣朱衣,自号朱衣道人。又受道法于龙池还阳真人,故一名真山,又曰五峰道人、龙池道人。山博通经史百家,兼工诗文书画,尤精医学。他自谓:“吾文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书,书不如医”,可见他对医学之自负。其医学著作有《傅青主女科》二卷、《产后篇》一卷,《傅青主男科》二卷等。傅山治医,师古而不泥古,能融合诸家之说,而不偏于一家之言;用药纯和,无一  相似文献   

2.
从形式上来说,唐代的注疏之学,是在南北朝的义疏之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唐初孔颖达注疏《周易正义》时,受了南北朝义疏的影响,即以一家之注为底本,兼采诸经、诸家之说。而从内容方面来说,《周易正义》则以儒为宗,兼采老庄之说,并掺杂佛风,同时,重义理而不废象数,是儒家思想主导下儒、释、道三家合流、象数与义理互融的结果,在学术上显示了兼容并包的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3.
戴震是我国十八世纪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思想家。其一生哲学思想有一个从唯心主义理木论到唯物主义气本论、由信奉程朱理学到激烈的批判程朱理学的转变与发展过程。而作为这一转变的标志是:《孟子私淑录》与《绪言》二书的问世。故弄清二书孰先孰后,对于我们把握戴震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性命圭旨》是明代以来较有影响的道教内丹典籍之一,被誉为内丹学集大成之作,著者和成书年代均不详。《性命法诀明指》为北京桃源观千峰派创始人赵避尘所著,一般认为成书于民国二十二年,是近代道教内丹重要著作。细读二书就会发现,此二书均以性命双修为圭旨,融儒、释、道三教内修要旨于一炉,博采众家之说。无论是从书名、结构到具体内容,无论是从功理还是功法上,二书都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显然,《性命法诀明指》一书直接或间接受到《性命圭旨》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书》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书》考源王卡本文根据南北朝佛道二教的有关资料,考证了早期天师道房中养生书《黄书》的来历。认为《黄书》原本有八卷,其中两卷现残存于《正统道藏》中。其一为《洞真黄书》,其二为《上清黄书过度仪》。从书中可以看出,早期天师道的黄赤之道,是以思神、念咒、步...  相似文献   

6.
现存《修真十书》四个版本,底本相同,均未出明《道藏》之外。据《文渊阁书目》《千顷堂书目》《遵生八笺》《盘山语录序》等,《修真十书》极有可能存在单行本;对《道藏目录详注》三个版本所录《修真十书》六十四卷之谜团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消失的四卷为"梁丘子黄庭内外二景玉经注解"。关于《修真十书》的成书时间与编辑者,传统认定为宋代石泰,亦有不作定论否定前者,目前国内学界通识为元初南宗徒裔,西方学界观点则有1250年萧廷芝之说和1340年之说。比较上述观点,侯赛因1340年之说更具合理性。基于《修真十书·杂著捷径》与余觉华《修真捷径》文献同源之关系,可推测得出余觉华编、刊《修真十书》。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春秋末年所创立的儒学,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显学,西汉中期以后居于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近年来在东西方又兴起了“儒学热”,许多儒学问题得到了重新解释与评析。但是其中有个带根本性问题即“儒”的历史渊源与演变问题,诸家向有歧解,三十年代胡适作《说儒飓出德为“殷民教士”之说,四十年代郭沫若又作《驳〈说儒〉》一文,提出儒为“邹鲁缥绅之上”之说。自是,学者多沿用郭说。七十年代徐仲舒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儒”字,对于“儒”的产生做出了新的论证。笔者近年专治儒学史,对诸家之说各有取舍评断,现就研究所获对“儒”…  相似文献   

8.
元代以陈栎、胡炳文、倪士毅为代表的新安学派的四书学,在著作体式上,属于“集编体”或“集释体”;视朱熹为乡邦大儒,在著述过程中怀有“惧诸家之说,乱朱子本真”的深刻用意;倪士毅所撰《四书辑释》为明代《四书大全》所本,其书并非专为科考而设的“帖括之书”,而是“多醇少疵”,殊有价值,但由于政治原因致长期湮没不彰。  相似文献   

9.
楚简《周易》睽卦新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帛书本、阜阳汉简本和今本《周易》经、传,探讨了楚简《周易》睽卦的卦辞和初九、六三、九四、六五爻辞的一些问题,在综合诸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道、释是我国传统的三大宗教,儒和道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佛教是由外传入中国的。但关于佛教初传入我国的历史时间,几千年来,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确论。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所列有十说,黄忏华先生的《中国佛教史》一书列有八说, 任继愈先生的《中国佛教史》一书列有九说,蒋维介先生的《中国佛教史》列有七说。其实,佛教初传之说还不止这些,本文仅就一些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说法作一简单罗列, 为读者作一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思想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老子其人,《史记·老子列传》的相关记载是比较可信的。《老子》一书大体经过了老聃、老莱子、太史儋这样三个时期才最终写定而流传于世。今传本《老子》书中的"德"论、"道"论、"礼"论等当为老聃首创;而给"道"披上神秘外衣,提出"贵虚"并阐发"无为"之说,盖为老莱子的补充;《老子》书中的"圣人"和治国之论、权术之言,以及对于道、德、仁、义、礼等的位置与次序的排定,可能是太史儋所做的工作。老子思想体系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发展才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2.
《参同契》作者及成书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同契》一书,在我国文化史中,今当属于科技史,实有其特殊的地位,且有现实意义。而对其成书及流传的原委,尚未见全面的考核,且对其内容的理解,尤多恍惚,因综合前人之说以考之,要在能明辨全书之旨。然近二千年来,变化之情况殊复杂,此文仅考《参同契》的作者及成书的时间。《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四库提要曰:“诸家注《参同契》者,以此本为最古。”此见已成定论,因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迄今,未能发现早于此本之《参同契》。故凡论《参同契》者,必以此本为主。今据明正统十  相似文献   

13.
文昌洞经音乐与道释儒雅俗文化甘绍成文昌洞经音乐是我国宋元之际产生的一种以谈演诵唱《道藏》之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为主要活动内容的道教科仪音乐。据现存《道藏》中所收元人卫琪注《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一书卷二第十五“精思法式”所载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14.
“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为什么《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都说张陵学道鹤鸣山中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先从道教产生的社会基础说起。 众多的道教经典和史书都公认,道教形成的社会基础有三:一是黄老道学;二是神仙方士的炼丹长命之说;三是民间世俗中的原始巫觋鬼道。黄老道学是指黄帝和春秋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体系,也就是把黄帝、老子的思想学说作为道教的思想理论和教旨教义,如清静无为,修身养性,“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  相似文献   

15.
试论《管子》兵技巧学──《管子》兵文化学研究之一张颂之《管子》一书,内容驳杂,包含了战国至汉数百年间的诸家学说。这为我们详尽地研究《管子》兵文化学乃至齐国兵文化学提供了坚实的文献依据。本文即对《管子》中所包含的兵技巧学作一试探。一兵技巧学是《汉书·艺...  相似文献   

16.
吕澂于1944年为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撰写《审查书》,其中对汤著之种种学术观点和基本方法思路多有批评,2012年此文被再发现,后予刊布。通过对勘吕澂、汤用彤在有关问题上的各自论述,并比较吕澂早期和后期看法的某些区别,可见二家早年的种种相异观点之形成原因,实出于所持佛学研究方法论不同所致,吕澂之说多基于教内学者的“判教”立场,汤用彤治学则取历史主义之客观立场。吕澂在学术生涯的后期思想有所转变,有关论析更见公允得当。  相似文献   

17.
《春秋》本为鲁国旧史,笔者学于鲁国旧都,研习鲁史,曾对后世公羊学者“《春秋》王鲁”之说有所留意.司马迁称《春秋》一书“辞微指博”,说“《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春秋》乃“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不过,后世公羊学者总结《春秋》义例时却立有不少非例之例,而其论述某些义例亦或有不周.本文拟就何休《春秋公羊解诂》中每每提及的“《春秋》王鲁”之说试加议论,庶几可以有益于对公羊学派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庄子·天下》篇是一份重要的学术史资料,历代对它讨论颇多,不少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确有继续深入探究的必要.最近,李叔华同志在其所撰《〈庄子·天下篇〉的主旨和成书年代新探》(载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5期,以下简称《新探》)一文中,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某些观点,明确提出《庄子·天下》篇“其具体写作时代在西汉文、景之际”,还认为:“《天下篇》首开尊儒之风,并希望用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来统一思想.”综观《新探》全文,所可商榷之处甚多,现只就其关于《庄子·天下》篇成文年代的论述提出质疑,以申管见.  相似文献   

19.
《云芨七签》,北宋君房编辑。它是《大宋天宫宝藏》(即张君房领修的《道藏》)的辑要,是一部道教类书。由于《大宋天宫宝藏》已佚,故《云芨七签》的学术价值更显得重要。本文仅就《云芨七签》卷数的标示和统计,谈点自己的看法。 今见《云芨七签》有两种版本:一是《正统道藏》(以下简称《道藏》)本,包括它的各种影印本;一是《四库全书》(以下简称《四库》)本,见“子部三六七道家类”。两本的标目均为122卷,诸家著录亦为122卷。“122卷”之说,既是错的,又是对的。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冠子其人 ,《汉书·艺文志》注云 :“楚人 ,居深山 ,以为冠。”应劭《风俗通义》佚文 :“冠氏 ,楚贤人 ,以为冠 ,因氏焉。冠子著书”① 。《隋书·经籍志》曰 :“楚之隐人。”可见 ,冠子应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位隐士。《冠子》一书 ,历来是很少人接触的一部子书。唐柳宗元作《辩冠子》一文 ,认为此书“尽鄙浅言也 ,吾意好事者伪为其书。”后世学者多认可此说 ,伪作之说似成定论 ② 。然吕思勉先生曾指出 :“此书义精文古 ,决非后世所能伪为 ,全书多道、法二家论 ,与《管子》最相似。”③1973年 ,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帛书 ,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