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元命题,文艺伦理问题曾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遭受冷遇。直至90年代末,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方才再次获得理论上的合法性,而这也为近三十年英美文艺伦理研究的价值论转向奠定了逻辑前提。这一转向主要表现为核心命题的变更,即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取代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焦点。据此,英美美学界衍生出了三大主流理论派别,即主张伦理缺陷/优点会降低/提升审美价值的"道德主义",主张伦理缺陷会增加审美价值的"背德主义",以及主张两种价值互不干涉的"(适度)自律主义"。这些流派之间互动频繁,多有论辩,共同开创了当代英美文艺伦理研究的新格局。但相关理论也暴露出实证精神匮乏、严密性与自洽性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价值概念的商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如果从1980年杜汝揖同志在《学术月刊》(10月号)发表《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算起,哲学价值论(或曰“价值学”、“价值哲学”)研究在我国已走过了16个年头。时至今日,人们对于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仍未取得一个统一的定义。众多价值定义的提出,既是哲学价值论研究深入的标志,也表明了弄清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已成为推进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关键。纵观国内的价值理论研究,可以看到,学者们大多是以“主体—客体”关系的逻辑结构来定义价值的。他们或以客体的功能或属性规定价值,或以主体和主体需要规定价值,或以…  相似文献   

3.
一、M·韦伯的“价值中立”观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是近代西方学术界持续争论的一大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事关不同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与价值观选择。M·韦伯是西方近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他在科学与价值关系上的立场——“价值中立”观曾长期在西方居于主导地位。概而言之,这一观点主要包括两方面内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临床误诊案例和医学相关文献中出现的某些典型逻辑错误入手 ,谈谈开展医学逻辑研究和普及教育的重要性 ,之后重点讨论医学逻辑的特质。1 医学工作者学习逻辑的必要性意大利萨莱诺创建的西方最早的医科大学的条例中 ,就作过这样的规定 :“除非学生们先前已经在逻辑方面打好了基础 ,就不能期望他们去学习医学科学。”他们决定 :“若不事先学三年逻辑 ,不得学习医学”。[1] 可见早就有人对医学工作者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对医学工作者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逻辑思维缺陷导致误诊的诸多例证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上述说法的合理性。有位急腹症…  相似文献   

5.
韩庆祥  楼俊超 《学海》2024,(1):19-26+21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领悟贯彻这一思想,需要明确“两个结合”的时代意义。“两个结合”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面对按照“线性道路、单数文明、民族优越、为我人性、社会进化、‘普世价值’、理性尺度、开化使命、美丽神话、唯一哲学”逻辑建构起来的“西方中心论”,“两个结合”力求从哲学维度、历史维度、关系维度、空间维度冲破这一理论体系,走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继而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于此,“两个结合”通过“意义彰显、‘两脉’生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明体达用、新的文化使命”的递进环节,实际发挥着确立并巩固我国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领导权的使命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符号——文化——卡西尔符号哲学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恩来 《现代哲学》2001,(1):112-115
哲学的根本使命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哲学的理论前提。任何哲学理论都以这个前提为其逻辑生长点。卡西尔的符号哲学也不例外。在二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中,各种流派此起彼伏,各种理论异彩纷呈,但渗透于其中的一个焦点就是:哲学要关注、寻求、解答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作为生命存在物的终极价值等问题。“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  相似文献   

7.
严复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也是对中西逻辑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代表。他翻译的《穆勒名学》是第一部传入我国的有关西方归纳逻辑的重要著作,也是最早向我国全面介绍西方传统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他的另一本逻辑译著《名学浅说》对在我国普及西方传统逻辑有重要作用。严复在对《穆勒名学》所加的按语中,对《名学浅说》的“更易”以及其它论著中,表述了关于正名的思想。本文将就严复的这一思想及其特点作些探讨,以期进一步认识严复的逻辑思想,以及西方逻辑思想的输入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方逻辑哲学研究述介陈波总的说来,即使在当代西方,逻辑哲学也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学科,目前并没有完全成熟和定形。这点可由下述事例印证:其一,在一本1991年出版的英文新书《真理的准则──逻辑哲学引论》中,作者巴斯卡·恩格尔(PascalEngel)在引言部分指出:“这本书是逻辑哲学的引论。但‘逻辑哲学’是一个保护伞式的词,它容纳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研究风格。我认为,(关于逻辑哲学的)主题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既定看法。”其二,有一些所讨论的问题及其内容大同小异的英文出版物,却被冠以不同的名称:“逻辑哲学”,“哲学逻辑”,“现代逻辑中的哲学问题”,等等。这足以说明,逻辑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即使在当代西方也未完全成熟。现选择几本我认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英文逻辑哲学专著作一些简要评价,读者或许能从中窥见当代西方逻辑哲学研究的“全豹”。维特根斯坦写有一部《逻辑哲学论》,虽然也讨论了一些逻辑中的哲学问题,但更多的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哲学著作,并不真正属于这里所说的逻辑哲学专著。但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W·V·蒯因却写有一部真正意义的《逻辑哲学》(1970),该书的中译本已由三联书店出版。全书分七章,分别题为意义与真、语法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道德形成理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人类伦理思想史,道德形成理论可分为神性论、人性论、马克思物质决定论等主要流派。亚当·斯密的道德同感说属人性论流派。斯密以“同情同感公正的旁观者”的知识谱系和理论框架建构其道德形成理论体系,试图以此作为挽救其所处时代社会道德危机的理论基石。这一“基石”的逻辑建构是否合理?对于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有何借鉴?探讨这些问题是既有理论意义又具实践价值的。一道德源于何处?神性论认为道德源于人对神的绝对信仰,人性论认为道德源于人的心灵体验,马克思物质决定论则认为道德源于人的实践精神。神性论以神人关系确定人我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逻辑学三个发源地之一。可是汉以后中国古代逻辑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17世纪中叶西方逻辑第一次传入中国,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逻辑第二次传入中国,及至1930~1940年代,“形式逻辑”被看成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词而受到批判。1950年代初,形式逻辑的科学性虽重新被认识,但现代形式逻  相似文献   

11.
从方法论上看,在目前西方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宏观研究中,“世界体系”论是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这一流派虽已被介绍到我国,但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还缺乏对它的考察。本文拟就“世界体系”论产生的世界历史和思想文化前提,特别是它与马克思有关思想的关系,陈一管之见。笔者以为,加强这方面的考察对于推进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是有种益的。在本世纪以前,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欧洲中心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西方的“全球历史观”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最终取代了“欧洲中心论”。从思想文化根源上看,要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心理学角度论孤独与艺术创造的美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心理学角度论孤独与艺术创造的美学关系颜翔林一海德格尔这位晚年陷入孤独、隐遁山林的思想家将语言、诗、哲学三位一体地等同起来,把西方传统的逻辑思辨和东方外来的玄鉴顿悟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有机揉合统一,以“孤独”作为认知世界寻求“此在”(sein)...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容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学是伴随着全球性生态问题而产生于西方学术界的一门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交叉性应用伦理学科。对于应该如何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 ,西方“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的生态伦理学围绕着“走出人类中心论还是走入人类中心论”、“自然是否存在着内在的价值和权利”等价值问题而展开争论 ,这些价值争论有利于人类反思和正确认识人类实践的后果。但是总体看 ,它们都是一种脱离制度维度 ,抽象谈论人类生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西方中心论”的生态伦理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的突出特点是将生态伦理价…  相似文献   

15.
以“人类是否对自然承担直接道德义务”的问题为根据,可以将西方环境伦理学划分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环境伦理学存在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背后却具有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一致性。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看,它们都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使得它们不去探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实际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是如何断裂的,进而把生态危机的本质归结为生态价值观的危机,秉承的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价值决定论;从价值立场的一致性看,它们不仅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辩护的伦理学,而且漠视人民群众和发展中国家为了消除贫困追求生存的发展权与环境权,是一种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引进、评介,由此形成借鉴或认同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随着学术界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上的缺陷的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界提出了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理论主张,这也使得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吸收西方环境伦理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西方环境伦理学关于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等问题的争论,对我国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都产生了影响,厘清这种影响不仅有利于促进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而且有利于我们建构一种能够既维护中国的发展权与环境权,又有利于促进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16.
五德国古典哲学康德(1724-1804) 主客体问题,是从康德起,才开始在认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先验”的涵义。康德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论,所以有必要明确“先验”一词在他那里的涵义。康德的所谓“先验”就是强调人的认识能力先于认识,沒有认识能力,不能有认识,滥用这种能力便会陷于谬误。“先验”一词涉及的不是本体而是认识,即它“不是指我们的认识对物的关系说的,而仅仅是指我们的认识对认识能力的关系说的。”所以康德讲先验并非否认客观世界的时间在先,而是强调认识能力对认识的逻辑在先。  相似文献   

17.
王新生  李琛 《哲学动态》2023,(6):5-13+126
当前,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研究已成为学界热点,其中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对于深化马克思与正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关于马克思是否主张剥削是非正义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伍德以“中性”立场和“脆弱性”概念为核心重释了资本主义剥削,将剥削视为无涉价值的客观事实,并据此提出“马克思不主张剥削是非正义的”。伍德错误地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内置于西方早期现代哲学传统,抽除了马克思剥削概念的价值意涵,因此既未能把握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全部意蕴,也误解了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这一错误的根源在于,伍德摒弃了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方法,未能在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逻辑下理解马克思剥削理论与正义理论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石毓彬、杨远同志合著的《20世纪西方伦理学》一书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它作为我国研究现代西方伦理理论、学说、流派的第一部专著,填补了伦理学这方面的空白,为广大的伦理学工作者和现代西方思想研究的爱好者带来了喜讯。 长期以来,经济、政治上的闭关锁国,使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两耳不闻他国事”,对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劳动价值论争论中, 马克思及其经济思想之所以在现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被打入冷宫, 据说是由于劳动价值论存在致命的技术缺陷, 不能加以“量化”和“实证”, 不具有实际操作的意义。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这种见解, 包含着严重的理论悖谬。一所谓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价格论转向”, 是指西方经济学在其长期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种将价值混同为价格、以价格论取代价值论研究的具有主导性的理论倾向和结果。这一转向酝酿于古典经济学,完成于新古典综合者马歇尔, 并为现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所普遍接受和继承。马歇尔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价格论转向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当代心理学不仅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着分歧, 而且在理论和方法论取向上也是四分五裂, 以至于很难用一种逻辑标准将各种理论体系进行归类。西方心理学大多数采用的是时间逻辑分类标准, 将理论体系的发展变化通过时间线索呈现, 这样的理论分类虽然能帮助我们理顺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 但我们往往因无法比较而抓不住各理论流派的主要特征。近年西方理论心理学界提出以因果关系逻辑为标准的理论分类体系, 将心理学理论分为机体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和关系中心论, 这种标准容易混淆某些相近的理论, 出现理论的多向归属和无归属现象。文章提出以内容特征为指向的分类体系, 包括意识中心倾向、行为中心倾向、机制中心倾向和意义中心倾向。这种分类标准能部分弥补因果关系分类体系和时间逻辑分类的不足。而进一步开发出能够适应理论快速发展变化的理论分类体系将成为未来理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