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匡亚明的《孔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出版后,蔡尚思发表了题为《不宜抬高孔子》(载《书林》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不宜》)的书评。1987年1月27日,匡老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以下简称《如何》),主张对孔子评价要坚持“三分法”。随后,蔡老又发表了《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载《文汇报》1987年3月10日。以下简称《也谈》),提出了不同意见。拜读了二老的大作,深受教益。同时,也有不少疑问。我想,既谓“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那就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既“不宜抬高孔子”,也不宜贬低孔子。现不揣冒昧,略陈管见,向二老请教,祈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2.
论孔子思想的实践指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孔子思想的实质与核心问题 ,学界曾进行过多次争论 ,但迄今为止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观点。蔡尚思先生在 6 0年代曾撰文认为 ,“孔学主要是礼学”,80年代初在他的《孔子思想体系》中又明确提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是礼”。匡亚明先生则认为 ,“仁”是孔子的哲学 ,也是他的伦理道德学说、政治学说、教育学说 ,一句话 ,是他的全部博大庞杂的思想体系的“一以贯之”的总纲。 (见匡亚明著《孔子评传》,第 1 92页 ,齐鲁书社 1 985年版 )也有人提出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 (见郭碧波《孔子思想核心再认识》,载《哲学研究》 1 985年第 9…  相似文献   

3.
匡亚明同志新著《孔子评传》,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并已正式发行。 《孔子评传》,是匡亚明同志积四十年之思考,对孔子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认识的结晶,是几十年心血凝聚的果实。 匡亚明同志这一力作,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一哲学武器写成的  相似文献   

4.
《江汉学报》1964年第4期发表張立文《論“治統”与“道統”的关系》的文章,对馮友兰去年发表的《关于孔子論仁的思想的一些补充論证》(《学术月刊》1963年第8期)《再論关于孔子討論中的一些方法論上的問题》(《文汇报》1963年10月8日)《关于孔子討論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哲学研究》1963年第6期)三篇文章中提出的“君师分开”的說法,提出批評。作者把馮友兰的观点归納为以下两点: 第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和师是相提并論的,有所謂治統和道統,君就是封建社会中政治统治的最高统治者,是屬于治統这一方面的;师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級制造幻想的思想家,是屬于道統这一方面的。孔子是为中国封建統治阶級  相似文献   

5.
<正>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孔子研究十分活跃,文章和专著不断涌现,可谓硕果累累。匡亚明同志的《孔子评传》是这众多硕果中更为突出的一个。《孔子评传》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对孔子及孔子思想作了历史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系统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孔子评传》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提出了一些新认识、新概念。有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孔子研究也开始出现一个根据实事求是原则进行评价的新形势。在这一形势面前,广大研究工作者都迫切希望在研究方法上统一认识。因此我想对刘蔚华同志的新作《孔子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哲学研究》1984年第9期。以下凡引刘文皆出于此)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作为相互学习和相互切磋的引玉之砖,以求教蔚华同志。 一、孔子的时代和古史分期  相似文献   

7.
<正> 我拜读了《孔子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一期上谭承耕同志所写的《关于孔子何以被尊崇的问题——与匡亚明、蔡尚思等同志商榷》一文,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谭文不同意匡、蔡等同志关于孔子之被薄崇是由于他提倡“忠君尊王”的观点,指出孔子受尊崇的关键原因是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思想体系内在结构的合理性。我基本上同意谭文这一命题,但觉得仍不够全面。现在我就补充说明以下三点: 第一,孔子是生活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古代大教育家。假如说大多数封建帝王尊崇孔子是由于他倡导“忠君尊王”对巩固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正> 孔子现在正为世界许多国家有识之士所公认,作为世界历史上最杰出的伟人之一,我国近年来也逐渐克服了过去盲目尊孔或反孔的倾向,采取了比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思想作风,对孔子的思想做比较公正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近年来对孔子的研究还开了不少学术讨论会,发表了不少质量较高的研究文章或专著,但对孔子遗留下来的一种“非常宝贵”的遗产——“大同”思想,似乎重视很不够,很少发表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或论著。解放初期在《光明日报》和一些其他报刊杂志上还可以看到几篇有关孔子“大同”思想的文章,对大同思想某些问题还展开了一些争论,但主要涉及《礼运》篇的真伪等问题,很少有人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实质及其重要意义作更多的探讨。最近匡亚明同志发表了一本关于孔子  相似文献   

9.
<正> 近读乔卫平先生大作《<论语>“中庸”证异》(见1988年第四期《孔子研究》,以下简称乔文),获益匪浅。然品赏之余,又觉得其中关于《论语》之“中庸”是借喻西周礼乐制度的看法有值得商榷之处。“中庸”旧训“中用”(中道之实用)或“中常”(中道常道)皆可,而以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初,针对“文革”中全面否定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重新评价孔子;他进而认为,在孔子诸多有价值的思想中,其大同理想和建造小康社会的具体主张更值得深入研究。在他所著《孔子评传》一书中,讲到孔子政治思想时,就专门将《礼记·礼运》篇的“天下为公”与《论语》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思想、将《礼运》篇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与《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提法相比较,郑重指出两者间存在一脉相承的联系。近年来,学术界又陆续整理出版了…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学术界对孔子思想的看法分歧很多,但是有一点大家似乎没有什么异议,就是孔子思想是属于“人文主义”,而非宗教的。可能不同的学者在使用这个概念时还有不同的侧重,但主要的意思应是一致的,就是指:孔子“强调‘人’的价值”,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嵇文甫《关于孔子的历史评价问题》,见《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齐鲁书社1987年,第3页)。并且,“他最关心的是一个良好政府与和谐的人伦关系为基础的良好的社会”(陈荣捷《孔子人文主义导言》,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4期)。而相比之下,对超验的上帝、鬼神、灵魂等问题则不大重视,或者简直可以说不愿多谈。孔子在回答子路问鬼神和生死时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就显然是表达了一种拒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与中国文化张岱年清华大学学报 1986年第1期一点感想冯友兰孔子研究1986年第 1期孔子思想体系属于哪种类型?蔡尚思 孔子研究1986年第1期孔子研究发微侯外庐孔子研究1986 年第1期要在吸取精华杜任之孔子研究1986 年第1期谈谈孔子研究王明孔子研究1986年 第1期研究孔子的态度和方法张健孔子研究 1986年第1期进一步深化对孔子的研究毛礼锐孔子 研究1986年第1期孔子与六经金景芳孔子研究1986年 第1期孔子的思想(台湾)赵雅博孔子研究 1986年第1期孔子的思维结构及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 影响郭沂齐鲁学刊1986年第3期关于孔子研究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89年12月23日《文汇报·学林》第375期上摘要选登了冯友兰教授和张岱年教授两位大师提交“孔子诞辰254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论文。这两篇论文都立论新颖,内容精深。我学习后,大受启发。美中不足的是两篇论文都存在着相同的一点小小的逻辑错误。这里,试指出来,供参考和研究。张先生的论文中这样写:“孔子常讲‘仁者不忧,知者不惑’。他自述为人的态度是‘乐以忘忧’又自称‘四十而不惑’,他既能‘忘忧’,而又‘不惑’,足证已达到‘既仁且智’的崇高境界了。”这样,用“不优(忘忧)”论证已达到“仁”,用“不惑”论证已达到“智”,理由还不够充分。且以“智者不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不同意匡亚明、蔡尚思同志关于孔子之被尊崇是由于他提倡“忠君尊王”的观点,指出春秋战国时提倡“忠君尊王”,最坚决彻底并非孔子而是韩非子。作者认为,孔子被历代封建统治所尊崇,虽与孔子主张“忠君尊王”有关,但关键原因是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思想体系内在结构的合理性。孔子仁的学说限制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其保持在一定限度内;“仁”的学说由于与宗法思想密切相关,起到将家与国、伦理与政治结合起来的作用,有利于封建政权的稳定和巩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由于包含民主精神、原始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伦理原则,在今天也受到人们一定的尊崇。  相似文献   

15.
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以来,发表了几部关于孔子思想研究的专著和几百篇论文,这些论著观点不一,使孔子的研究空前活跃,呈现出气象万千的局面。然而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论者大多各抒己见,互不交锋,即使出现分歧,也多不正面接火。学术研究是在不同观点的相互砥砺、切磋中发展的,不争论则难以长进。为了促进学术研究,本刊特设《争鸣》一栏,并发表汪琴炬同志评论蔡尚思同志关于孔子的观点的文章。这是一个开头,我们希望从此多嗅到一些争论的空气。汪文只代表目前孔子研究中的一种观点,我们深盼持其他观点的学者踊跃赐文。  相似文献   

16.
<正> 据《恽代英文集》和《恽代英日记》所载,恽代英已刊、未刊的关于孔子研究的文章有《我心日中的孔子》、《耶稣、孔子与革命青年》以及他在日记中记录的研究心得。这些材料虽不是研究孔子的鸿篇巨制,其对孔子的评价也未必人人赞同,但其研究态度之公允,方法之科学,不仅在当时(“五四”前后)高出时论一筹,即至今日也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 (一)评价孔子不要各执一词,既不能要求孔子的言论“没有一句错的”,也不能认为“没有一句不错的”。恽代英说,孔子的学说,自然不尽可信,但他确是“苟有所见之大学者”,对  相似文献   

17.
拜读了向容宪同志《逻辑方程式的妙用》一文(见本刊1984年第6期第12页),我确实得益不浅;同时也深为贵刊有这样的文章叫好。但在阅读时,我发现关于“我校初三(1)班安排半期考试的日程”一题的答案,有不准确的地方。作者断言,各因式全部展开后“只剩一项”,即:E_1A_2C_3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孔子基金会于1984年9月22日(阴历8月27日,孔子2535诞辰)在山东省曲阜宣告成立。国务委员谷牧同志任名誉会长,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同志任会长。推举国内有关学者和知名人士三十二人为理事,组成孔子基金会理事会。理事会推选张健,吴富恒,孔德懋,孔令朋等十一人为副会长,抽调曲阜师范大学和曲阜县有关部门六位同志组成办公室,着手开展对国内外宣传工作和征集基金的工作。会务。1984年9月26日,孔子基金会在曲阜召开了第一次会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公告(草案)》,《中国孔子基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暨《孔子研究》杂志于四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在孔子故乡曲阜举行首届春季学术讨论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匡亚明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各地的有相当造诣的学术工作者、教学工作者,还有新闻、出版界的同志,共七十余人。全部名单如下(以姓氏笔划为序):  相似文献   

20.
(1987年1月26日至同年2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真理问题—与王若水同志商榷 澳良贤实事求是1987年第1期试论马克思对生产力系统的分析乐志强中山大 学学报(社)1987年第l期发生学的方法,功能性的定义—马克思“人的本 质”理论之新见冯平求是学刊1987年第i 期马克思同“自由人”的争论彭悦深圳特区报 1987。2。9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自然观自议王复三河北学刊 1987年第1期断裂与机制:两种不同的理解—评“马克思是理 论上反人道主义”魏中军孙安迹辽宁教育 学院学报(社)1987年第1期《自然辩证法》对唯物史观的贡献林振坤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