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保持快乐,你必须注意如下几个禁忌,如果你一条也没犯的话,相信在生活中,你会是一个很快乐的人。   “杀手”一:完美主义  虽然,对美好的追求是人之常情,但若是过了头,就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烦恼。完美主义者凡事都要求完美,凡事都要追求最好。殊不知追求完美很多时候会给自己带来不快乐,甚至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有一位女士,她是个在卫生方面有完美倾向的人。每天,她都要把家里彻底地打扫一遍,门窗桌椅,任何一个小角落都不放过。床单被套每星期都要换洗,每一次洗手都要抹三次以上的香皂,每一次吃完饭,都要把…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生活中,学会对付逆境,巧妙地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保持心理平衡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十条要诀,值得借鉴。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定得太高,根本非力所能及,于是终日郁郁不得志,认为自己倒运,这无疑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有时对自己要求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暇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得的成就,自然也就会心情舒畅了。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两组点探测任务实验,考察高完美主义者和低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图形的注意模式。两组实验都表明,当不完美图形与完美图形成对出现时,高完美主义的个体倾向于回避不完美图形,而低完美主义的个体对不完美图形表现出一定的注意倾向。图形不完美的程度对被试的注意偏好模式也有影响。被试比较容易从对中度不完美图形的注意中抽离出来。研究者推断:不完美图形能够唤起完美主义者的“不完美焦虑”,产生注意俘获效应,使其比非完美主义者更难从对这类图形的注意中抽离。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持快乐,你必须注意如下几个禁忌,如果你一条也没犯的话,相信在生活中,你会是一个很快乐的人。“杀手”一:完美主义虽然,对美好的追求是人之常情,但若是过了头,就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烦恼。完美主义者凡事都要求完美,凡事都要追求最好。殊不知追求完美很多时候会给自己带来不快乐,甚至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有一位女士,她是个在卫生方面有完美倾向的人。每天,她都要把家里彻底地打扫一遍,门窗桌椅,任何一个小角落都不放过。床单被套每星期都要换,每一次洗手都要抹三次以上的香皂,每一次吃完饭,都要把碗洗净后放在锅里蒸煮半个小时。别…  相似文献   

5.
心理病理学视野中的完美主义自我展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童  温忠麟  陈启山 《心理科学》2012,35(1):233-237
完美主义自我展示是完美主义者在人际过程中为向他人展示自己非现实的、固定化的完美形象而进行的印象整饰过程。本文在简要阐述完美主义特征与澄清完美主义自我展示概念基础上,重点梳理和剖析了完美主义自我展示对抑郁、焦虑、社交恐惧、饮食障碍及人格障碍等常见心理病理现象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影响机制,最后,就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心理文萃     
保持心理平衡十诀一、对自己不过分苛求 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应该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不努力达不到,尽心尽力能超过,心情就会舒畅。二、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 对他人寄予希望过高,如达不到,会大感失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三、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人在大怒时,会做出很多错事甚至失态,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自制,  相似文献   

7.
陈丰盛 《天风》2011,(11):58-59
教会生活中,当有人见某基督徒因犯罪而跌倒时,劝勉者往往会说:“不要看人,人是不好看的,只要看耶稣。”在教会的讲台上。也经常会听到一些不要看人的教导。因此,教会的见证会中一般传道人都不提人的“功劳”,在讲台上不作自己的见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以“某人”来替代,避免有突出个人之嫌。  相似文献   

8.
积极完美主义者追求卓越并达到杰出的成就,而消极完美主义者追求绝对的完美,不能接受任何不完美的事物,进而容易使个体产生抑郁.首先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完美主义与高成就的关系进行了评论,讨论了抑郁的易感性因素,确定了完美主义和抑郁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完美主义者可以用来降低抑郁易感性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然而心理愿望终归是心理愿望。只要你面对现实留心观察,亲朋好友的婚姻,总有些磕磕碰碰的麻烦和裂痕,左邻右舍也有些凑合对乎、波折动荡的家庭。一句话,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婚姻和十全十美的家庭。  相似文献   

10.
陈丰盛 《天风》2011,(11):58-59
教会生活中,当有人见某基督徒因犯罪而跌倒时,劝勉者往往会说:“不要看人,人是不好看的,只要看耶稣。”在教会的讲台上。也经常会听到一些不要看人的教导。因此,教会的见证会中一般传道人都不提人的“功劳”,在讲台上不作自己的见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以“某人”来替代,避免有突出个人之嫌。  相似文献   

11.
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谓“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3].大多数成人都知道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人是一个整体;而且成人都理解心理与生理活动有着巨大的不同。他们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可能有别于另一个人;他们也理解心理、行为和环境之间的某些关系。所有这些对心理的不同的理解,构成了研究者所谓的“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基本的、重要的作用[2],是个体生存于社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耶稣说:“为什么你只看到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对自己眼中的大梁竟不理会呢?”(玛7:3)耶稣这话说的意思是:有那么一种自以为是真理化身的人,对别人身上的一点毛病指手划脚,不依不饶,而对自己身上比别人大的缺点却毫无察觉。耶稣当初指的正是犹太民族中的“佼佼者”——法利赛人。 今天,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缺点错误通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仍步法利赛人后尘者,总认为自己是真理的代言人,别人都不符合圣善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健全人格的自我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说:“人格注定了你的人生之路,人格是命运之舟。”凡是有进取心的青年,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辉煌卓越,而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什么是健全的人格?我们应该如何来优化自己的人格? 人格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理紧张感日益加剧。据有关资料,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逐步上升。如今已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心理疾病患病率则更为普遍 。面对心理疾病的增多,心理工作者们不断发出呼吁。社会应该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注意对人们心理的保护。每个人在生活中既要注意身体的保健,也要学会讲心理卫生,人人都应该学会经常为自己的心灵进行“美容”。  相似文献   

15.
服饰与情绪     
每一个人都有心理烦恼,情绪不佳的时候,如果能够学会运用服饰调节自己的情绪,那将帮助你尽快摆脱心绪烦乱的窘境,恢复理智的、愉快的生活。 情绪欠佳又称为情绪低潮,是一种使人心烦、消沉的心境,对个人心理状态有不良影响。中国有句古话:“喜者见之而喜,忧者见之而忧”,说的就是积极的心境能使人精神振奋,朝气蓬勃,有助于学习和工作。消极的心境则使人萎靡不振,心烦意乱,感到人生枯燥无味,甚至迁怒于其他不相关的人或事,既不利于工作学习,也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影响家  相似文献   

16.
略论科学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科学的价值孙伟平齐友所谓“科学的价值”,是指科学对于人和社会的生存发展的意义,因此它的完整确切提法应该是“科学的社会价值”——在我们看来,任何价值都是指事物对于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的意义,都具有属人的、社会的性质。因此科学的价值问题不仅是个科学学、科学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价值观和历史观问题。但以往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与宣传,大多注意了“科学”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现实联系,而对于“价值”的特征及其在科学与社会关系上的普遍形式,则缺少更深入的理论与方法说明,导致一些概念和观念上的未明甚至混乱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使用修订后的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和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对中学生群体进行了测查,并采用简单相关、典型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学生完美主义特点及其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在指向自我完美主义上得分最高,其次是社会期望完美主义,指向他人完美主义得分最低。(2)中学生的亲社会倾向由高到低依次为:利他的、情绪的、紧急的、依从的、匿名的和公开的。(3)指向自我完美主义与六类亲社会倾向都正相关,但指向他人完美主义、社会期望完美主义仅与公开的亲社会倾向正相关。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看,典型变量所代表的亲社会倾向主要是利他的、依从的、公开的亲社会倾向,而这些亲社会倾向主要由指向自我完美主义、指向他人完美主义来解释。(4)回归分析发现,除去年级、性别、学校类型的作用外,指向自我完美主义对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的、紧急的等六类亲社会倾向的解释力分别为2.6%、2.8%、7.2%、7.4%、7.0%、5.0%。  相似文献   

18.
宽恕     
因原罪的遗害,人对得罪自己的人,都不容易或不愿意宽恕;甚至为显示自己的威力才智高人一等,而设法趁机报复,以展示自己并非可欺之辈。在古犹太人的法律中,也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之说。主耶稣曾教导我们,应爱自己的仇人,为迫害己者祈祷,因万民皆是耶稣以宝血...  相似文献   

19.
朋反叫娴,是那种温柔善良的女子。她一真在为自己的未来编织着美丽的梦。她觉得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她看过很多于爱情生活的小说。小说中的爱情婚娴生活都有着种种的缺陷,那是她不喜欢也不能接受的。她在心中为自己的婚姻生活设想了一幅美丽的蓝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在日本被认为是想通过人道主义的道路逐渐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象学者和存在主义者(古在由重语),现为日本“存在主义协会”顾问。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想考察实存的人(即具体的个人)怎样与历史结合起来,并在历史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作者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阐明什么是实存的人。作者认为实存的人就是自然历史的人。作者说;“人本来是由社会关系创造成为人的,同时也是由自然条件而生成的。从根源上说,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母胎。因此,人首先应该被规定为自然历史的人。实存的人也应以这为前提”。作者在论述的时候,批评了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和萨特尔。作者说海德格尔的历史排除了客观的、实在的规定,克尔凯郭尔的历史排除了一切必然性和脱离了一切社会条件,两者都是过于主观主义的。萨特尔不承认自然历史,即不承认人是自然历史的人。他之排除实在的历史的必然是由于他误解了历史的必然。作者最后指出他所追求的从自然历史的观点来看的真正的实存的人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实存的人的意识中,不耍因为自己与群众有距离反而把自己看作优越者;(2)要成为政治的人;(3)要成为真正的实存的决断者;(4)像人道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人道主义那样,存在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存在主义;(5)要有对滥用威胁人的生存权的权力进行抵抗的勇气,要有同不关心人的生存问题的一切利己主义进行斗争的决意。作者认为这几点都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信条相符合。从这些问题中可以逐渐找到战斗的人道主义、战斗的存在主义同马克思社会主义之间的一个共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