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02年12月25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著名柯文慧的文章《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随后网上登载了一批学者就“科学主义”的有关论题进行的争论,特别是“反科学”、“反科学主义”、“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生态危机是否归咎于科学的发展”等等。“反科学”、“反科学主义”,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不是什么新思潮。当前学者们又讨论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认识科学的深刻含义、理解科学精神,向公民进行科学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先进文化,有很大的相关性,也是我们《科学与无神论》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学者出于对人类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进行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发展关系问题的讨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无论双方的论点如何,只要是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一种理性的探索,就是有价值的。为此,我们想开展这方面的讨论,进行思想和学术上的交流,提供出一部分学者对此类问题的观点,以供读者了解,并欢迎大家积极提供争鸣稿件。  相似文献   

2.
方法的变迁和科学发展的新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辩证法界讨论“李约瑟问题”自然延伸出这样的疑问:西方近代科学是唯一可能的科学吗?人们倾向于认为,迄今为止科学只有一种,它诞生于16、17世纪的西方,最后它属于全世界。但这不等于说不可以设想另一种科学。一、一种新科学:初步界定科学是演化着的,不同时期科学关注的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使用的工具等等是木同的。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算起,近代科学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可以把这段科学称为“第一种科学”,它是一场声势浩大、充分展开了的人类理性活动,极大改变了世界格局。从本世纪70年代中叶算起,科学界和思想界又在酝酿…  相似文献   

3.
论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哲学和科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分别集中地表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即科学集中地表现着思维和存在高度统一的维度,哲学则集中地表现着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维度;前者是“构成思想”的维度,后者则是“反思思想”的维度。因此,哲学对科学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中介所构成的反思关系。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方法去探索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奥秘,获得关于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改造世界、造…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利益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人是唯一的价值主体。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则认为,自然与人有着平等的价值主体地位,并注目于“地球上千百万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福利”。从表面看来,这两类中心主义观点是完全相对立的,其实,我们至少可以找到它们的三个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认识的来源问题是认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在认识和检验真理中的作用等多方面的问题,哲学界开展认识来源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是有重要意义的。就已发表的文章来看,虽然问题谈的尚不够充分,但几种意见的分歧已经明确。长期以来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认识泉源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张华金、马积华在《关于认识源泉的几点看法》(1980年7月25日《文汇报》)一文中,较具体地阐述了实践是认识唯一源泉的观点。他们认为,认识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这个动态因素,不是指世界的本源或认识客体。因而认识的源泉所揭示的是人的认识是  相似文献   

6.
关于科学(指实证科学,下同)与哲学之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论。其原因在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复杂性。在各种不同观点之中,有两种极端性的观点:即“哲学无用论”和“哲学代替论”,它们各自从一个片面夸大了科学或哲学在人类认识上的作用并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从而陷入了谬误。笔者认为,科学与哲学在推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各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二者相辅则相成,相克则相失。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求真精神、批判精神构成了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与科学精神形成对比,人文精神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旗帜,……面对现代社会医学与人文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必须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重新找回医学与人文亲和的‘蜜月’,建立两者之间和谐融合、共生互动的关系,让医学科学朝着人类希望的方向发展。”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医学研究生是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新进展刘助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随之突出出来,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不同领域共同的研究热门。现将研讨中的主要观点作一介绍。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和性质第一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人类又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两者是既统一又相对立的关系。①第二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征服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逐渐人化。二是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始终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制约。这种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②第三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但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目前,更主要的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产。③第四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关系,这是自然界内在关系的最高体现。具体包括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系统关系、演化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互相依赖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人和自然部处在演化之中。人既是自然的征服者,又是自然锁链中的一环。④第五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是协调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9.
“实践理解论”论纲刘少杰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展开于人类意识活动各种层面的总体性意识现象。无论在现有认识论还是在现有价值论或审美论中,都无法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因为现有认识论、价值论或审美论,都是以不同层面意识活动为对象的,在它们的范畴中只能把握到被划分开了的意识活动。“实践理解论”是突破现有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界限,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西方各种理解论,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理论构想。一理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理解中包藏了人生的秘密,理解始终是困扰哲学的难解之谜。不同时代的哲学对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建构了不同特点的理解论。首先形成理论体系的理解论,是洛克等人创建的、被后人称为“认识论”的近代理解论。近代理解论的本质特点是崇尚科学、效仿科学。具体说来,近代理解论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精神,以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以科学认知为理解的典范,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为理解的原则与根据,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为理解的追求与目的。根据近代理解论的这些特点,我认为,称之为“认识论”或“知识论”不如称之为“科学理解论”,因为后一个称谓不仅尊  相似文献   

10.
庄子和海德格尔都认为自由的生存是以理想和意志对抗现实不合理现象的生存.自然界是人类最原始的栖居场所,人是自然界的延伸,人应该尊重、亲近自然,并且葆有从自然界延伸而来的真实本性.现代社会人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海德格尔扬弃了西方近代以来“审美救世”的观点,指出艺术精神正在被审美泛化“扼杀”.庄子虽没有“艺术终结”的困惑,但他也认为矫饰的艺术无法安顿人类的身心.然而,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安顿人类身心的方式仍然具有引导人类达到自由生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实践建构论:对一种科学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和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理智主义科学观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科学观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可以被概括为“实践建构论”的科学观,其基本观点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建构性的实践活动。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探讨这种“实践建构论”科学观的基本路向,以及它对开辟理解科学的新视野的意义。一、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建构论”首先把科学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这根本区别于理智主义科学观。在理智主义科学观看来,科学只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行为,认知主体“看”与“思”的结合最终引向关于能够严格与主体两分的…  相似文献   

12.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信息观点看,是一种改造人类社会内部的及人类与自然之间信息关系和信息过程的活动。因此,为了揭示人类在信息领域中的革命及其趋势,我们必须首先在信息世界中提取出一个简单的普遍的一般的信息过程结构: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是人们从科学活动过程中及科学认识成果中提炼出来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人的认识精神在科学认识上的投影,是人类在漫长而艰巨的科学研究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江泽民同志说:“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  相似文献   

14.
一,恩格斯在什么意义上提出“劳动创造人”的思想? 长期以来,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思想,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根据。因此,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讨论首先从对恩格斯这一思想的不同理解开始。在这个问题上大致有如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思想,是从解决人类起源问题这个意义上提出的,这一论断能够而且已经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的起源问题。这种观点主要反映在以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评价客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具有崭新特质的思维,也即从实践观点出发的“实践思维”。 1 实践观点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区别于自然物的本质性活动,实践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只有在以生产活动为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渐产生出人与自然的矛盾、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思维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法国新黑格尔主义者L.朗特格莱勃(Ludwig Landgrebe)教授、博士的“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的第四节。该文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三节进而谈到黑格尔原来想要表述的辩证法和他在自己体系中所体现的辩证法之间的不一致。第四节论述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五节论述恩格斯的辩证法。在第四节里,作者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探讨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辩证法”,有别于黑格尔的“观念的辩证法”,并以为“马克思首先是把他的思想看作为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者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既与唯心主义又与唯物主义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人的族类的自我生产的原则,它不是思维运动的规律,而是真正的生产活动的规律,是作为一个劳动着的并通过劳动来推行自我维持和自我生产的人的活动规律”,并说,“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变化的规律性的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谈到生产关系的时候,作者认为:马克思依照哲学传统所赋与他的非此即彼的概念不能对生产关系的实质作出最后的答复,作者以为:“生产关系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精神,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还讨论了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自在的自然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可以根本不问的问题。”并认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点不仅与唯心主义有血缘关系,而且甚至在结构上相同”。最后作者在谈到人的问题时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是自然整体,这个整体的本质核心不是精神,但也不是物质,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竟瞎说;“在这一点上显然可见:马克思的观点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形而上学思维的整个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述评杨克俭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上建构生态伦理学,既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70多年以来(从20世纪20年代法国哲学家施韦兹提出生态伦理观至今)东西方伦理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逐渐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应把“人类中心论”作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是自然界万物进化的最终目的;只有人类才是衡量生命和非生命实体能否存在的唯一的价值尺度。生态伦理学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类生存的既得利益。据此,他们提出了发展经济第一,保护生态环境第二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模式和道德评价标准。第二种观点极力主张把“生态中心论”作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界是至高无上的上帝,人只不过是它的忠顺奴仆,人类只有听从自然的摆布,尊重自然的权利和价值,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生态伦理学只有奠定在此基础上,生态道德才具有现实的绝对意义,才能让人类真正避免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困扰,并由此提出了保护生态第一,发展经济第二的“回归自然”或“抑制增长”的生产方式和伦理原则。第三种观点是“生态和谐论”。它认为,片面强调以人类  相似文献   

18.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广义地讲, 科学价值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科学的认识 (真理) 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精神价值等。在商品经济社会中, 科学劳动产品的相当部分可以纳入商品范畴 (对于科学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是不是商品, 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它也是商品 [参见刘冠军])。本文中的“科学价值”专指科学劳动产品作为商品的价值, 这是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的逻辑前提。一、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的必要性对科学价值的认识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密切相关。从 1949年至今,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大约有五次 (…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决定论还是一种目的论?本文认为应是一种决定论,它清楚地体现在“社会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表述中。但唯物史观昀决定论又不是机械的,而是辩证的。关键在于怎样全面、科学地理解和解说人的意识、自由意志和自由自觉的活动等本质规定性,尤其它与自然规律的相互联系。本文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既是人的活动之自由或不自由的现实的限制,同时也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具体的现实的展开和呈现形式;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被理解为自由自觉活动的规律性,被理解为自由自觉活动的社会的现实结构和实现形式。这里,人的社会性及其在历史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对人与自然作辩证的统一的理解的重要中介环节。与其相关,本文还讨论了唯物史观决定论的人学与宇宙论前提,并结合近年来的有关讨论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自然规律”概念。  相似文献   

20.
精神、意识有无实体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神经科学家从“心网”与“脑网”的关系出发,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片面的认识。由于精神、意识依赖于人脑,因而他们就把精神、意识与实体的关系等同于“心网”与“脑网”的关系。我们的基本观点是:首先,精神、意识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哲学上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第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还有人类意识与个体意识之分,并认为“三个世界”的理论能够较完满地解决这一争端。要揭示意识的本质不能仅仅依赖神经科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