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对以往过分强调思辨知识所造成的弊端之纠正;但是这一理论尚未得到很好理解.本文目的在于改进这种状况.我对行动的理解主要是戴维森式的.  相似文献   

2.
技能性知识是一种实践的知识,它的获得依赖认知者在技能实践中对明言知识的理解和对意会知识的调用。技能性知识与明言知识、意会知识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共同增长关系。技能性知识的增长图式反映了认知者通过技能行动,不但确立着关于世界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行动中深化着实践知识。它体现了人关于世界的多元化认知模式,以及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人与情境之间有效关系的规范性认识。  相似文献   

3.
实践知识是行动者对自己行动的知识,对此有心意还原论与素朴实在论两种解释路径。心意还原论认为,行动者直接知道的并不是世界之中的行动,而只是心灵领域中的意图与意志努力,这是行动的精致解释。素朴实在论则主张心灵与世界之间的贯通,在这种解释中,实践知识直接断言的就是行动本身。与麦克道不同,安斯康姆是在以非析取论的方式"捍卫常识",因为实践知识本质上是行动者的自我知识,这有别于行动者对外部世界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思辨哲学根据思辨直观、思辨理性和思辨实践等虚假的理解范式研究思维与存在。马克思主要通过直观唯物主义批判、思辨唯心主义批判和国民政治经济学批判等,阐释了虚假思维经验及其异化存在与真实思维经验及其真实存在之间的分离性原因和同一性原因,克服了思辨哲学的理解范式,确立了一种主要由实践直观、实践理性、实践机制和实践价值的理解范式组成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解范式,这一范式对于当代哲学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一种知识谱系学(希腊思想传统意义)的考察,在理解道德的基础上,试图在实践理性意义上证成道德能力.道德能力是自由意志实践过程中将主观精神与客观实践相统一、实现自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知识确证是认识论的一大难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语境论与非语境论如怀疑论、常识实在论、可错论、比较论、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长期争论.语境论主张知识在特定语境中是意义明确的,怀疑论则持相反的观点,常识实在论认为常识直觉就可驳倒怀疑论,比较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命题比较来阐明的,不变论认为知识不随语境变化的,相对主义强调知识语句是在语境中被评价的,而不是在语境中被说出的.这些非语境论各自提出了对知识确证问题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身而兼具理论家和实践家双重身份,因而其理论活动便不可避免的会具有理论旨趣与实践旨趣双重性质,同时,对于一种哲学来说,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这双重功能,由于理论与实践关联的复杂性,很可能会在二者之间会出现不一致性。因此之故,这两者之间的不一致性在兼具理论家和实践家双重身份的毛泽东那里,有着特别典型的体现。就当时以苏联教科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一方面,这种决定论的理论体系由于其具有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上的彻底性,能够有效的用于掌握群众,从而不可弃绝之,但另一方面,又由于这种决论的理论不仅从逻辑上使得改变世界的行动成为不可能之事,而且还由于其抽象性、僵硬性而往往导致实践或行动的失败,因而又必须予以严厉批判。但既然这两方面都为成功的政治实践之所所必须,则尽管两个方面难于兼容,但却必须使之并存。这似乎便是毛泽东具有两种哲学之缘由。推而广之,对于任何兼具理论家与实践家的人来说,如果他既要正确地行动,同时又要掌握群众去行动,则其若要成功,必定需要两种哲学,一种用于掌握群众,另一种则用于正确地行动。这样,这种两种哲学的视野便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去分析任何政治实践中的不同理论倾向及其间的张力问题。进而,对于一个行动着的理论家或者说对于一个需要理论指导和凝聚人心的政治集团来说,分别适应于正确行动和掌握群众的两种哲学的并存也表明,要想掌握群众,或许用一种理论上彻底的外来哲学理论便可,但要想成功地行动,或者说发展一种能够成功的行动的哲学,却必得借助于传统思维方式方有可能奏效。  相似文献   

8.
文睿 《宗教学研究》2000,(1):107-111
从初唐到盛唐.重玄趣味经历了从纯概念性思辨向修仙之学的复归,这在道教美学上则体现为一个从建构审美理想到关注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的转交过程。李荣是这一进程中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试图从他的渐修观、道体论、体道论几个方面整理其思想,并为重玄荚学的演进脉络安置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实践理解论”论纲刘少杰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展开于人类意识活动各种层面的总体性意识现象。无论在现有认识论还是在现有价值论或审美论中,都无法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因为现有认识论、价值论或审美论,都是以不同层面意识活动为对象的,在它们的范畴中只能把握到被划分开了的意识活动。“实践理解论”是突破现有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界限,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西方各种理解论,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理论构想。一理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理解中包藏了人生的秘密,理解始终是困扰哲学的难解之谜。不同时代的哲学对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建构了不同特点的理解论。首先形成理论体系的理解论,是洛克等人创建的、被后人称为“认识论”的近代理解论。近代理解论的本质特点是崇尚科学、效仿科学。具体说来,近代理解论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精神,以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以科学认知为理解的典范,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为理解的原则与根据,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为理解的追求与目的。根据近代理解论的这些特点,我认为,称之为“认识论”或“知识论”不如称之为“科学理解论”,因为后一个称谓不仅尊  相似文献   

10.
王海洋 《学海》2023,(5):146-155
工具理性的知识移植与抽离的知识实践窄化了社会工作实践者的行动空间,使得身处复杂社会现场的实践者难以“自觉觉他”,陷入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困境。社会工作的实践自觉成为摆脱知识困境的有效处方。社会工作实践自觉是社会工作实践者与研究者在社会工作实践(行动研究)过程中对服务人群生命细致变化的辨识能力,以及对实践场景探究的自觉性,同时也是社会工作实践者与研究者具有主体能动性的社会探索过程,以及对实践的经验审视与实践知识生产的历程。社会工作实践自觉承载了理论与实践之间来回修正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循环往复、求真求实的辩证过程。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实践自觉应以西方经验为他山之石,以中国本土经验为土壤,立足本土社会历史情境及实践者的主体性,遵循实践取向的知识发展路径,迈向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实践知识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亚里士多德最高幸福的界定及其构成要素的争论中,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最高幸福是由纯粹思辨或沉思活动构成的理智论,二是认为最高幸福应当由思辨活动和伦理德性活动共同构成的包容论。本文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文本对相关核心概念重新分析考察,通过发掘伦理德性活动中的沉思属性和思辨生活中蕴含的道德前提,来论证一种新的包容论视角。并表明这个论证模型的建立,对于我们实际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证成有更完备的解释说明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期哲学思维方式属于本源论模式,具有形象化特征,欠缺思辨性。佛教将万物视为相、用,以为其体或为心、或为空等,表现出哲学思辨模式。宋明儒家吸收了这种抽象化思辨模式,其代表之一为朱熹。朱熹以体用论为思维方式,将万物之理视为体,万物之流行与发用视为用,比如道之体为性,道之用为情。体用方式成为朱熹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模式。早期的朱熹体用论依然具有本末论色彩,其表现为"中和旧说"。后来的体用论有效地克服了本末论(本源论)的局限性,进入了思辨性阶段,其表现为"中和新说"。朱熹体用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哲学提升为思辨哲学,并成为一种追问终极性存在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据赖尔的判断,技能知识(knowinghow)和命题知识(knowingthat)是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近些年,因为某些哲学家的牵强论证,这一区分面临被抹煞的危险。从讨论技能知识归属语句(KH语句)的成真条件入手,指出若干候选建议的困难后,本文致力于论证一种替代方案,通过阐明KH语句的成真条件之区别于KT语句(命题知识归属语句)的特异性,捍卫了赖尔区分。  相似文献   

14.
迁移被认为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为迁移而教”就是这一目的的充分表述。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学术界关于迁移的研究却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展,特别在我国更是如此。为了给我们的研究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试图从四方面对国外关于知识与智力技能的迁移研究作一简要的综述:①知识一知识迁移。②技能一技能迁移。③知识一技能迁移。④技能一知识迁移.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建构论和分布式认知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隐性知识的特点提出了交互式认知理论,目的在于揭示隐性知识的认知机制。交互式认知是指不同知识主体认知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师傅带徒弟和实践社区这是企业管理实践中最为常见的两种隐性知识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基本立场 ,从社会认识与自然认识的区别中 ,去理解社会、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活动规律 ,不仅把社会认识中的无知、知识缺乏、理解的不完全 ,作为人的社会认识中的一种客观现象进行了论证 ,并且将“相信我们是无知的”视为社会认识的基本原则 ,由此挑明了“知识合法性”的根据 ,肯定了在社会认识中“无知”的两重性及其实践地超越“无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本通过考察善与德性概念的意义变迁,揭示柏拉图的知识道德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行动伦理学”的内在区别和联系,从而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善与德性概念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证词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关于道德证词能否作为我们道德知识的来源或根据,哲学家们却有争议。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可以依赖非道德证词,但不能依赖道德证词,虽然道德证词能够传递道德知识或正确的道德信念,因为存在一个规范使得依赖道德证词是有问题的,这个规范就是:道德主体应该根据道德理解行动。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关于道德证词和非道德证词的"非对称性"观点是错误的,道德证词与非道德证词一样,完全没有问题。事实上,某些情况下依赖道德证词是有问题的--道德理解问题,但道德证词不比非道德证词更有问题,或者说,非道德证词与道德证词有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鹏 《学海》2006,2(1):137-142
马克思哲学与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的思辨现象学思想的互释表明:思辨现象学有一种自我超越和回归实践的倾向,但在现实意义上却没有实现这种指归;思辨现象学在纲领、直观、世界、实践等方面脱离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学理式地指向哲学逻辑的根据;而马克思哲学则通过实践还原与实践直观对哲学逻辑的前提发问的根本转换而扬弃了思辨现象学的缺陷,赋予现象学以现实的存在学和历史学的纬度,确立了一种逻辑在先意义上的、具有本真“同一性”的科学实践现象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徐竹 《世界哲学》2017,(3):73-80
德性知识论是当代知识论领域的重要进展,"理解"是被德性知识论重新关注的课题。德性知识论主张知识规范性应从法则学和道义论的意义转变为以理智德性为核心的概念。这对于科学理解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转变,有关科学理解是否需满足事实性条件、是否排除认知运气以及作为能力知识的意义等讨论,都得到了新的深化与拓展,展现出丰富的德性知识论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