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自然法哲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这样一个题目做文章,一些人或许会顿生疑问:中国古代有自然法吗?笔者的回答是:中国古代当然没有“自然法”这一概念,但无其名并不等于无其实,若根据西方学者给自然法所下的定义(自然法即道德法)来看,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有自然法。那么,自然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与人定法是一种什么关系?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有必要回溯一下西方自然法学说的历史。一、对自然法学说的历史考察“自然法”的英文名称是naturallaw,即自然的法律或自然法则之意。自然法学说起源于古希腊,后被古罗马法学家、中世纪神学家、近代自然法学派和现代自…  相似文献   

2.
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与自然法理论是一个关键问题。太渥等人试图在新的阐释中重构马克思主义自然法理论,强调作为一种社会理论的自然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联。这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实践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洛克早期自然法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深入探寻,可以发现,如果像传统自然法理论那样只从义务这一向度去理解自然法,洛克关于自然法何以是一种普遍法则的讨论仍然存在困难。但是,这一困难却有可能通过转向关注和讨论自然法的另一向度即权利而得以化解。洛克的《政府论》通过讨论与揭示自然法的权利向度,不仅在学理上完成了对自然法之普遍性的论证,而且实现了对自然法理论的转折,即从义务到权利,从而为现代国家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西方自然法理论有所复兴。二战后西蒙(Yves Simon)的《自然法的传统》、马里旦(Jacques Maritain)的《人和国家》代表着第一次高潮,第二次则以"新自然法理论"学派为代表,代表作有格里塞(Germain Grisez)《节育与自然法》和菲尼斯(John Finnis)《自然法与自然权利》①,引起了许多相关的讨论,涌现出一大批名家,其中不少人有天主教背景。20世纪60年代,马里旦和新托马斯主义者对阿奎那自然法的阐发引来分析哲学家尼尔森的批判,而尼尔森又遭到反驳,在讨论的过程中,跟阿奎那自然法观念有关的一些问题逐渐得到澄清和深入思考。本文首先介绍阿奎那本人的自然法理论,其次介绍马里旦对它的解释,然后介绍尼尔森对马里旦的批评以及波尔克对尼尔森的反驳。这些批评有助于我们理解一直存在于关于自然法的思考和争论中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Dynamis概念具有三种基本内涵:能力、可能和潜能。文章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多个文本对其中的每一种内涵都做了详尽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基于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根据亚里士多德对能力、可能和潜能这三种内涵界定的具体内容,确立了在《形而上学》Δ12、《分析前篇》I 13、《形而上学》Θ1-9和《解释篇》这四个关键文本之间的著作次序,表明《形而上学》Δ12是最早的,《分析前篇》I 13次之,《形而上学》Θ1-9又次之,《解释篇》最晚。同时,文章主张,Dynamis的"潜能"的内涵是从"可能"的内涵中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6.
自然法应当成为类似于实在法的事物,而不是要完全像法律。自然法必须具有法律的特征,即能够以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方式安排人类事务。第一,这意味着自然法必须是义务性的;第二,自然法的义务性命令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被理解为强制性的;第三,为了能够以一种近于类似法律的方式对任何事情产生影响,自然法的要求和禁止也必须要由各种类型的附属原则来补充;第四,自然法必须与伦理学和道德相分离,甚至与客观的伦理学与道德相分离;第五,自然法必须从属于某个共享承认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杨汲 《哲学动态》2022,(10):57-65
自然法理论是理解霍布斯理论立场的关键。一些学者以“自然法是上帝的命令”命题为依据,主张霍布斯是有神论者。这种解读与霍布斯构建科学的目标相悖,也不符合具体的文本语境,是对霍布斯自然法理论的误读。事实上,这一命题的目的是以理性厘清自然法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而非提供一种神学论证。  相似文献   

8.
J.洛克英  李季璇 《世界哲学》2012,(1):120-136,161
这里,洛克讨论了两个主题:是否有自然法?如何认识自然法?经验向人类表明,如果没有自然法,则无良心、善恶之分,甚至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但是,如果的确有自然法,又何以并非人人受其约束?这表明自然法绝非人人知晓的天赋观念。显然也不可能经由传统、教育和普遍同意来获得自然法的知识,因为传统、权威学说千差万别。所以,在洛克看来,人唯有依凭其本性,即感觉经验与理性这两种天赋能力的共同指引获得自然法的知识,它之普遍性寓于共同的人性中,即寓于洛克所认为的人之共有的感觉经验与理性领悟中。而对如何认识自然法的论述也初步表达了其经验知识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弗雷德不仅复活了古代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个体的观点,而且将这个观点也运用到了属性范畴上,提出了与个体实体相应的个体特性的概念。为了支持这一观点,在这篇论文的第一部分,弗雷德就"个体"(individuals)这个概念,对其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的思想起源做了穷根究底的分析和研究,在对《范畴篇》中许多关键性段落的理解上提出了发人深省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解,从而成功地为个体实体和个体特性的概念进行了辩护。而在此基础上,在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他又就个体实体的概念的形而上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引入了"忒修斯船"的分析,对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实体的概念提出了富于启发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中,普芬道夫之《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是由J.塔利所编辑的,本文是塔利对于近来有关普芬道夫文献的述评,是对于普芬道夫所处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及其学术影响精辟入理的总结。在塔利看来,普芬道夫是瞻顾维斯特伐利亚条约而给现代欧洲国家制度提供全面理论可能性的第一人,其作品是开创近代以自然科学为模式的现代自然法学派的最为经典的历史性阐述之一。这首先要得益于普芬道夫在结构上通过六步划界法把自然法道德转换成为一种社会理论,从而决定性地变更了古典的自然目的论学说;其次也得益于普芬道夫以社会性为核心,通过两重契约理论修正了霍布斯的一重契约理论,从而不但为稳固的君主政体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新兴之近代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西方自然法理论在当代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建林 《世界哲学》2007,51(2):76-80
自然法观念构成了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传统,这一传统因19世纪实证主义的冲击而一度中断,进入20世纪后,西方自然法理论得以复兴,但当代新自然法理论并不是对传统的重复。自然法何以认识和证明?自然法包含哪些规范内容?自然法对现实政治秩序和法律体系发生何种效力?正是在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当代新自然法学家通过理论变革和创新而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转向,从而促使西方自然法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1958年,图尔敏出版了《论证之用》。同年,帕尔曼和奥尔布莱希特—泰特卡发表了《新修辞学》。这两部重要著作都明显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实际上,帕尔曼甚至把他的著作看作是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扩充和延展。另外,逻辑学家们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受益匪浅,不仅在于他关于演证理论,更在于他的修辞学理论。亚里士多德提供更丰富的三种方法来扩充关于"证明"的概念,通过这些方法,一个演讲者或者论辩者可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形下被说服。本文探讨关于logos、ethos和pathos这三个概念,逐一解释其含义以及探讨它们在当代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主张法的基础是意志,从意志出发演绎出法哲学的全部内容。这一观点具有明显的自然法立场。但是,黑格尔的自然法不同于近代自然法,他批判了近代自然法的主观性特征,从而为自然法奠定了坚实的理性基础,并充实了伦理-政治内容。最终,黑格尔的自然法发展为他的国家学说,让自然法化身为具体国家制度,并获得了客观性内容。这一工作既巩固了自然法的学说,更具有明显的实践优势,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把个别事物看作"第一实体",认为它优先于作为"第二实体"的普遍者。新柏拉图主义者们区分了两种意义上的"优先性",一种是自然上的优先性,一种是对于我们而言的优先性。而《范畴篇》中讨论的诸范畴仅仅限于可感领域,"第一实体"的优先性仅仅是"对于我们而言的优先性",而非自然上的优先性。新柏拉图主义者试图以此化解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与《形而上学》中实体理论的"矛盾",缓解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和《论辩篇》中提出了关于“偏好”的理论。本文从现代偏好逻辑的观点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偏好理论,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强偏好”和“无差别偏好”等概念,提出了“强偏好的完全性”、“强偏好的不对称性”、“强偏好的换质位”以及“强偏好的合取扩展”等等原理。作者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对现代偏好逻辑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6.
罗伯特·乔治是当代天主教新自然法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自然法理论,以中世纪天主教神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学说为出发点,对由格里塞所创立和发展、经由与博伊尔和芬尼斯等人合作所阐述的新自然法理论,作了辩证的、理性的辩护。其基本伦理学部分的内容包括实践推理与道德判断、自然法与人性的关系、绝对道德规范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无敌大卫是古亚美尼亚著名学者、基督教神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曾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进行评注,这些作品原为古希腊文,后被译为古亚美尼亚文,保存至今.《〈前分析篇〉评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希腊原本已散佚.无敌大卫在其中详尽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理论.借助这些珍贵的古代阐释,人们能更充分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逻辑学著作,也可以了解古希腊哲学思想对外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关系理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关系理论探究张家龙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的孤立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关系”这一概念无论是在哲学中,还是在逻辑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以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关系逻辑是由“关系逻辑之父”德摩根在19世纪创立的。但在古典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著作《工具论》中已有关系逻辑的萌芽。继承亚里士多德的这份珍贵遗产,对于哲学和逻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抛出此文,仅作引玉之砖而已。一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和逻辑史上最早提出把“关系”作为一个范畴。他在《工具论》的第一篇《范畴篇》中对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玮 《世界哲学》2016,(1):36-44
在亚里士多德讨论的所有伦理德性中,"豪迈"(megalopsychia)是引发争论最多的一个。本文从《后分析篇》中亚里士多德提出豪迈作为定义统一性问题的例子入手,讨论亚里士多德在两部主要伦理学著作中界定豪迈的尝试。在《欧德谟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以荣誉为核心的豪迈定义,但是这个定义引发了荣誉的地位问题、豪迈的独立性问题、豪迈的依赖性问题,以及如何看待关于小荣誉及其自我认识的问题。而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转变了论述的重点,提出了以自我认识为核心的豪迈定义,以此来统一豪迈者对荣誉的态度,同时提出了一种涉及较小荣誉的无名德性,这样就成功地解决了《欧德谟伦理学》中遗留下来的困难。这一讨论有助于我们厘清两部伦理学著作的关系,以及围绕豪迈的诸多争论。  相似文献   

20.
帕特里克·李是当代天主教自然法理论的重要代表。一方面,其理论重视人的意志和自由的选择,肯定人的自由选择是人负道德责任的基础和依据,认为道德应为人的圆满和幸福服务。另一方面,其理论强调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服从,反对处境主义、结果主义和功利主义伦理学。因而,帕特里克·李的自然法理论是一种客观主义的人格主义的伦理学,属于具有绝对主义性质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