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看法。不同的世界观,在观察政治问题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现代,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拥护资产阶级政策?还是拥护无产阶级政策?在阶级斗争尖锐的社会大变动时期,使得每个人非要做出回答不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社会大变动当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来。存在决定意识。在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  相似文献   

2.
稷下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建树李维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动时期。社会的这种大变动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是人们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更新。稷下学宫中关于人的价值的论争便是这一思想变革的缩...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是现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呕心沥血,几番荣辱,无怨无悔,把一生献给了哲学,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处于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着民族独立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的对外开放及其特点杜裕根中国近现代是闭关自守和改革开放两种思想激烈斗争的历史时期,研究总结中国近现代改革开放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及其经验教训,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作一初步的探讨。一近现代的...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是一个多灾多难、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受历史大环境的影响,佛教也同时经历着近现代化的改造过程。由于历史遗留的积弊,加上现实因素的压迫,近代中国佛教真可谓内忧外  相似文献   

6.
上海近代佛教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这一历史时期,是自秦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变化最激烈、最深刻的时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过渡和转型的时期,也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的传入是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本文系统研究了八百年来基督教在镇江传播、发展的情况,尤其是近现代对镇江社会发展的影响,揭示了"三自"道路才是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生存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8.
延安是孕育新中国的革命圣地,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延安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石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且,石鲁作为"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对其早期艺术经历、艺术作品、艺术思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在特殊历史时期,我党领导下的中国近现代文艺工作的发展状况与走向,把握时代与文艺创作的相互关系,为当下新时期的文艺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近几十年的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由于城市的社会属性较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甚至大多数规划工作者都认为规划工作属于一项定性研究的内容。纵观世界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了一次定量规划的热潮,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带头团队的放弃,使这一次定量规划的浪潮以失败告终,经过这一次失败的"教训",人们似乎觉得定量规划这条路是行不通的。近十来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定性规划的弊端愈发地暴露出来,定量规划又一次受到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自鸦片战争开始,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开始萌芽和生成,在其后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四次转变.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具有两大突出特征:一是救亡道德与启蒙道德的同时并举;二是改良道德与革命道德的交替进行.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政治伦理既具有优秀成分,也具有消极意叉.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长期面临的各种威胁,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政治体制;重新选择和配置各种现代性公共政治伦理元素,走出现代化与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冲突的传统困境;正确处理中国国内民族问题,避免因民族冲突引发社会动乱,是中国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当代转型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印光以佛学理论诠释儒家伦理,不仅促进了儒佛互补,也加深了两者的理论会通;既是近现代中国佛教理论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佛教中国化理论的又一次升华。印光法师(1861-1940)是近代佛教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所处的时代,是近现代中国内忧外患最为炽烈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各怀忧惧,纷纷奋起推动变革。印光为救时劫,力倡儒佛会通思想,希望"儒宗由佛法而得以复兴,佛化因儒士而得以广布",试图以此"使人人以自治、自立、自强,""实现国家之国治、国立、国强"。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与中山大学、华南师大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近现代哲学史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5月18日至26日在广州召开,有一百多位专家、教授和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员出席会议,其中有五位外国朋友。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和报告67篇。这是建国以后第一次全国性的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讨论的盛会,它对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现将讨论会和论文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 原始人在生产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中具有了思维的能力。原始思维是史前时期原始人类的思维,是一种发生着的思维雏型。它不同于有史以来的古代人或近、现代人日趋成熟的思维。在近、现代的后进民族  相似文献   

14.
<正>郑筱筠:佛教自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之后,逐渐向外传播,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的世界性宗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佛教的信徒主要分布在亚洲,而中国也可以说是佛教徒最多的国家。佛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与文化对佛教的融汇与改造也有近二千年历史。佛教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佛教同样面临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挑战,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佛教史,展现了一幅斑斓多采的图卷。已经几千年的中国社会的转型,逼迫着有着近二千年历史的中国佛教界自身要做努力的转换。回顾近现代中国佛教史的历程,中国佛教界在近现代的转型中,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做出了建立佛教组织,进一步加强团结;兴办现代僧教育,努力培养人才等续佛慧命的大  相似文献   

16.
肖永明 《法音》2008,(9):25-29
时至近现代.以杨仁山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印经、讲学、弘法为机枢,中国佛教一改明清以来衰敝不振的状况,全面复兴。其波推浪涌、波澜壮阔之势,运承隋唐中国佛教之盛.而有别于隋唐佛教的则是.近现代中国佛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在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乃至社会政治领域中.大放异彩.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于2011年11月12日至13日在武汉大学联合举办了"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百年来中国现代哲学历程"学术研讨会。这是第一次对辛亥革命时期哲学思想发展进行专题研究的全国性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是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面对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特别是更多地面向新时代、新社会、新文化,更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可将其称之为入世转型。这里的“入世”并非意味着近现代之前的佛教只有“出世”而没有“入世”的面向,恰恰相反,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入世化、人生化倾向的继承。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又有着与历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的时代境遇、丰富内涵、新的特点及历史效应,它是对大变革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回应,也是中国佛教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结果,是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佛教中国化的承续与创新,是佛教为了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更好地展示其独特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努力与开拓。佛教通过与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社会思潮、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互动,实现了自身在政教关系、组织管理、思想观念、佛法义理、僧伽教育、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转型和变革。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型,呈现出曲折的历程和多向度的路径,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佛教入世的新面貌、新特点,...  相似文献   

19.
南开大学哲学系陈晏清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哲学》一书,一九九○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洋洋四十万言的著作,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大变动的各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作了宏观的整体的考察。该书的出版,是我国哲学工作者研究现实问题的可喜成果,是一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初读本书,我觉得本书研究方法有如下特点是值得学习的。  相似文献   

20.
毕素华 《学海》2003,3(3):196-197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 0 0 2年 1月 ,415页  中国的社会转型研究一直是近几年来社会学学界的热点问题 ,而考察和研究社会分层结构 ,又历来是社会学学科的传统 ,是充分展示社会学学科特色重点领域。《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是清华大学的李强教授关于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结构的“全景扫描图”。这一全景扫描图 ,展现了从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社会分层结构 ,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迁 ;从国际社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到中国社会结构现实变化的自身特点。顺着李强教授的指引 ,人们不但可以看到对于中国社会近 5 0多年来出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