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义”和“解释”这两个词具有一种相似的多义性,从而形成了两对术语。而且,这两对术语具有某种以前没有得到注意的语义相关性。第一,对术语是一个本的意义(下写作C-意义)以及相应地适合于这种意义的解释。大体说来,C-意义是一次成功的交流的一半或一个方面,而听的解释是另一半。第二,对术语是某个事物、状态或事件的意义(下写作S-意义),以及相应地适合于这种意义的解释。大体说来,对某物的正确解释即是关于该物的重要性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意义”和“解释”这两个词具有一种相似的多义性 ,从而形成了两对术语。而且 ,这两对术语具有某种以前没有得到注意的语义相关性。第一 ,对术语是一个文本的意义(下文写作C -意义 )以及相应地适合于这种意义的解释。大体说来 ,C -意义是一次成功的交流的一半或一个方面 ,而听者的解释是另一半。第二 ,对术语是某个事物、状态或事件的意义 (下文写作S -意义 ) ,以及相应地适合于这种意义的解释。① 大体说来 ,对某物的正确解释即是关于该物的重要性的知识。意义和解释的这两个对子看似彼此没有逻辑的联系 ,尽管它们从用词上来说具有相似…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thumos(血气/激情)采用了两种比喻,即比作犬和比作雄狮,这反映出他对该术语的不同理解。本文通过对比这两种比喻,试图为该术语寻找一个较为融贯的解释,即从描述性层面来看,该术语指血气方刚的、充满力量的情感。只有像"狮子"一样作战的人,才能成为城邦合格的"警犬";从规范性层面来看,该术语指要服从理性,像忠诚的"牧羊犬",听从牧人(理性)的命令。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没有真正冲突。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将进一步阐释如何看待与之相应的公民美德及其培育。  相似文献   

4.
O 引言语言表达指利用语言发表看法、观点或论述某个问题,它包括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两种。下定义是解释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厘清一个概念的不同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凭借语言进行的。语言表达和下定义具有不可分的关系,在语言表达中必须使所论述的问题先有一个清楚明确的定义,使语言的接收者对表达者所论述的问题先有一个明确的理解,避免理解上的误差。对于下定义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有部修辞专著说得很明白:“在写作中,定义不总是需要具有科学的准确性,它要能帮助读者理解术语,概念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罗伯特等《现代英语修辞》,第283页,Prentice Hall,1988) 下定义有各种方法,本文只谈在语言表达中,如何根据不同的对象而经常采用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可公度性、可比较性、可交流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P.费耶阿本德和我率先在文献里借用了一个数学术语来描述相继的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之后,20年已经过去了.这个术语就是"不可公度性(Incommensurability)";我们两人都是由于在解释科学理论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被引向这个术语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50年代,逻辑经验主义被尊奉为正统的科学哲学,而今其影响已衰微.什么东西使它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呢?预设前提.逻辑经验主义纲领的核心就是,通过理论-观察的区分来说明“理论术语”是如何以“现察术语”为基础并得到解释的.理论-观察的区分在逻辑经验主义纲领中具有三种哲学功能:(1)充当意义标准:一切有意义的概念或术语都是从经验中获得意义的;(2)充当评价标准:一切有意义的命题或陈述都要参照经验来判断其真与伪、可接受性与不可接受性;(3)充当选择标准:一种“中性的观察”就为比较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提供了共同的基础,依据这种比较选择本身才是可能的.这三种哲学功能都以一种“意义不变性条件”为前提,即假  相似文献   

7.
哲学本质上就是诠释学。对概念的理解与解释,构成了哲学工作的核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interpretation"通常与诠释学关联在一起,有时甚至就被看作"诠释学"的同义词。然而,在哲学文献中,这个词往往是不同语词的翻译,比如"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Auffassung"或"Auslegung"。虽然作为翻译的结果,这些词都有一个统一的形式"interpretation",但其意义或用法不尽相同,甚至完全对立。从诠释学的视角对"interpretation"这一术语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呼应和补充:语词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用法,也在于对其用法的理解与解释。  相似文献   

8.
闵家胤 《世界哲学》2013,(1):140-141
在哲学的全部术语中,除"哲学"本身之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疑是最重要的两个术语.最近因为研究和写作的需要,笔者对这两个术语做了重新审视,结果发现它们的汉译很可能是有问题的,似乎有提出来重新思考的必要. 当然,中国哲学界采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称谓已经100多年了,早就用惯了,似乎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概观西文原文,"唯物主义"英文为"materialism",法文为"matérialisme",德文为"materialismus",西班牙文为"materialismo",其余也都是这样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     
一 1.政治文明是政治辞典中的新术语,对这一术语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美国经常使用这一术语,美国政治学对这一术语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在美国,特别是在时事评论和政治理论中,政治文明时而指思想,时而又指智能结构,总之是指历史上(雅典政治文明)或某一国家(十九世纪的法国政治文明)或者某一国家集团、或者某种文明(西方政治文明和“伊斯兰”政治文明)中政治生活和主观活动的影响。世界上最经常谈的政治文明指的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充分理解解释这个术语本身,我们得回到它的前提及其相关术语。解释的前提是理解,被理解的叫含义或意义。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解释已经意味着进入哲学,从来的哲学家都在解释世界(马克思语)。怎么解释呢?用语言。传统上,我们往往从意识或概念领域接近解释学问  相似文献   

11.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非常流行但争议很大的术语,用来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的活动,更具体地说主要是针对西方世界的"领头羊"美国,与美国大众文化在发展中国家传播引起"美国化"这一现象密切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美国媒介对世界各地大众生活的影响甚至控制."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在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解释全球"美国化"上也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文化角度看,高唱科学、宗教相互融合与相互支持的声称形成了一个巨大合声。这一声称起因于存在着两种领域或是两种权威,而每一个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一些怀疑论者很勉强地公开批评宗教,但很多怀疑论者还是非常担忧这个所谓的“和睦”关系。问题就这样提出来了:什么东西能够扩展应用到宗教声称上面?或是怀疑论应该运用到宗教声称上面吗?关于术语“怀疑论”(shepticism),我指的并不是古典哲学意义上的那种否认可靠知识可能性的那个“怀疑论”;然而,我使用术语“怀疑论”是指“怀疑地探索”(skeptical inquiry)的意义。这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江怡 《世界哲学》2005,(6):57-63
达米特的反实在论意义理论在当代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了他对"意义"和"真"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指出他的意义理论完全是一种形式说明,或者说,是对意义理论本身的形式构造.同时,达米特反对用真值条件来解释意义,主要是根据他对"真"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他把"真"看作我们在具体场合说出的句子的属性.达米特的思想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他也在这种批评和反批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施璇 《世界哲学》2015,(2):62-72,161
在《灵魂的激情》一书开篇,笛卡尔就提出说:"尽管施者与受者通常十分不同,但是活动与激情必定总是一回事,只是为了解释两个与之相关的不同主体而有了两个名字"。笛卡尔关于激情与活动的这段文字,不但对于理解他的激情理论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有助于揭示笛卡尔与他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哲学的前辈之间的关系。最近一些学者对笛卡尔的这一十分重要却又经常遭到忽视的说法重新燃起了兴趣。当笛卡尔说"活动与激情必定总是一回事"的时候,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这篇文章中,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首先在对文本的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表明笛卡尔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来使用"激情"与"活动"这两个术语的,我们应当小心地区分开这两种不同的意义或者说用法。其次,笔者将批判性地讨论最近对笛卡尔关于激情与活动的说法所提出的三类解读。最后,笔者将提出自己的解读并对笛卡尔关于激情与活动的说法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5.
建筑通常作为日常居住所必需的生活空间得以存在,而建筑写作对建筑具有记录、评价与解释等作用。应当说,写作与建筑不仅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相似性特征,它们也在审美与文化上相互关联、甚至交织。建筑为建筑写作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或场地,那些曾经发生过文学故事的建筑场所,还被灌输进了历史记忆及其所承载的精神与文化。建筑写作对于建筑意境的揭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能为建筑意境作出富有意义的阐释,这种解读不仅可以构建一个独特的氛围与语境,更是对建筑意义的一种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评论界承认,用于界定往往是跨文化的当代文学状态的术语遇到了某种困难。在魁北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描述这一现象,评论界运用了一整套探索场域的新概念。面对这么丰富和混乱的术语,必须做出选择。在十多年之后,这样的选择在欧洲找到了其捍卫者和追随者:移民写作。在当今,相关的争论依然不断,人们始终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术语,以正确阐释"外来的""跨文化"作家的大量涌现,他们的话语倾向于反映文化碰撞的各种问题,以及(或者)是从移民的体验中吸取着营养。作者分析了相关术语的局限和失败,并试图阐明移民文学和移民题材文学这两个术语相交叉的复杂语义场。同时阐释了二者的趋同与趋异,并主要从实践层面论证我们为什么依然选择"移民文学"来指称所谓"后移民"作家之前的作者。  相似文献   

17.
卦爻辞的弹性——以《易传》的解释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个角度来看,经典解释就是一个把新意义注入旧经典的过程.在这个意义注入的过程中,原经典的每一个要素,尤其是重要的要素当然会承担必要的功能.就<周易>而言,如果着眼于内容,主要包括象和辞两个部分.相应地,它们也就成为解释活动的中心.  相似文献   

18.
罗蒂 《哲学动态》2004,(11):6-6
杨国荣教授的论文<罗蒂新实用主义的若干思考>把我带回到了我今天开始回应的地方.在这篇论文中,他坚持了将"评价"(evaluation)与"认知"(cognition)相结合的一种需要.我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十分怀疑,和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与约翰·杜威对它的怀疑出于同一理由.所以,确实会对我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即我想将"评价"与"认知"融合起来.但这并不是我想去使用的术语.相对于去说--"你必须拒绝评价与认知,似乎它们是两个分开的东西那样:一个同价值相伴随,而另一个则同实在相接触"--这是西方通常的方式来思考这一问题;我更愿意这样说,存在着两种"知道如何"(know how):其一是评价一种情况,并思考该做什么,以解决由该情况所产生的问题;其二是同其他的人们讨论该做什么,同其他的人们就如何从事合作以努力解决那些问题达成信念上与态度上的共识,并共享你对该情况的评价,然后使得人们变得合作.我并不清楚杨国荣教授是否真的不同意我.我只是会将问题措辞为两种"知道如何":知道如何对待人类以同他们合作,以及知道如何对待非人类事务.这两种"知道如何"实际上是一个紧接着另一个,所以并不存在着这样一个哲学问题,即如何去将这两种"知道如何"结合在一起.我并不对"真理"、"知识"这些概念抱有怀疑,并不是试图把"真理"、"知识"去除掉,而是仅仅试图去除掉关于真理的符合理论,以及这种关于"实在"的概念,即将"实在"当作为可以精确地或过度精确地被表征的东西.我只是怀疑这是否也是杨国荣教授试图捍卫的.  相似文献   

19.
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学"这个术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界目前出现的为"马克思学"正名的运动既存在"是"也存在"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要进行术语考辨,而在于是否以正确的方式开展这种考辨.从学术史上看,"马克思学"术语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内涵,不能无条件地套用.在国内学界,它已经得到某种程度的正名.  相似文献   

20.
叶闯 《世界哲学》2004,(5):20-22
戴维森在语言哲学中坚持如下断定:彻底解释(radical interpretation)作为一种思想实验,可用以刻画一般语言解释最本质的方面,因此在实际上是语言解释的一个普遍模式.与此相应,善意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①作为在彻底解释中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具有普遍的可应用性.本文试图表明,彻底解释不能作为刻画一般解释的普遍模式,相应地善意原则也仅适用于有限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