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因明之喻     
一、喻的涵义、组成和作用 先从喻的涵义说起。喻,梵语“达利瑟致案多”(Drstānta),本义是“见边”,意思就是以喻这个所见之边,去推断宗这个未见之边。故无著(Asanga,约公元四世纪)《阿毗达摩集论》卷七云:  相似文献   

2.
风度是令人敏感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人中,有的潇洒,有的持重,有的敏捷,有的文静,有的豪放粗犷,有的文质彬彬。人们都称之为风度。 的确,风度是令人敏感的。鲁迅早在一九二七年就作过论魏晋风度的演说,事实上,中国人用“风度”一词大概是从魏晋开始的。从《辞海》、《辞源》、《辞通》及各种版本的辞书中查“风度”这一词条及近义的诸如:风采、风致、风气、风格、风神、民韻、风范、风姿等十几条,绝大部分词条出自《晋书》。虽然各类版本辞书对风度的释义各  相似文献   

3.
这是夏季的一天中午,两个美丽的女孩穿着泳装在江水里嬉戏、游玩,由于玩得尽兴,不知不觉中,两个人竟偏离了游泳区,不一会儿,一个女孩玩累了,想站起来歇一歇,这一站不要紧,她双脚竟够不到地面,瞬间,紧张、惊吓,早把那点不精的泳技忘得一干二净,大脑嗡地一下,一片空白,随即连呛两口水,让她顿时失去知觉…… “不好了,有人落水了!” 另一位女孩拼命呼喊,这时一位在岸边休息的中年男人听见了,一个猛着扎入水中,把女孩救了上来。这时女孩已呛晕了过去,中年男人忙用掌根按压其肺部做人工呼吸。几分钟后,落水女孩苏醒过来,但当她看见中年男人手摸她的胸的时候,不  相似文献   

4.
安之若素     
石凌 《思维与智慧》2011,(11):61-61
早晨,集市上人还少,一个卖粉条的中年男人从敞篷车上拽下一张旧报纸,铺到车下的水泥地上,拿出一盒象棋,邀请一个卖西瓜的中年男人过来,两个人摆开了楚河汉界。路上行人匆匆,车声呼啸,他们却沉浸在车马炮卒的厮杀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的就是这种境界吧。  相似文献   

5.
平等     
理诤 《佛教文化》2011,(4):115-115
通常使用“平等”这个词有两种意义:一是平均,相等,相同。如《百喻经·二子分财喻》:“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意谓分物平均。如清李渔《意中缘·嘱婢》:“你不知道那女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我料他决不肯嫁个平等丈夫。”  相似文献   

6.
借物喻理法     
写文章的直接目的,就是把文章的主题很好地表现出来。高尔基说:“主题是从作者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为了表现这种思想,人们总结出了不少的方式方法,“借物喻理法”,就是其中之一。“借物喻理”,就是借助与所论问题有意念联系的客观之物,从而明确地表达出文章的主题,也就是表达出作者在生活中所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9,(7)
业力是形成人之气质及品格的一种培养力量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谓的等流果,冈波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说: “如果一个人前生喜欢杀生,今生也大都喜欢杀生;前生喜欢偷盗,今生也大都喜欢偷盗。因此我们看到,有的人从小到大以杀生为乐,有的人连昆虫蝼蚁亦不忍伤害。”如果我们必须用一句话,来表达业力论之精义,我们可以这样说: “人如果常常做某一类的事,他就会变成某一类的人。”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饰词三要     
一用语贵新古人云:“创意造言皆不相师,”不“相师”,就是不抄袭,去陈言,贵独创。清人孙麟趾说:“陈言满纸,人云亦云,有何趣味?若目中未曾见者,忽然睹之,则不觉拍案起舞矣,故贵新。”(唐圭璋《词话丛编》) 单就古诗词中写“愁”来说,就有各式各样的写法,有以“山”喻愁者,杜甫诗云:“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赵嘏诗云:“夕阳楼上山重迭,未抵闲愁一倍多。”有以“江”喻愁者,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学界内发表的有关《百喻经》的论文篇数不多,且多侧重于探讨《百喻经》的佛教思想,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分析《百喻经》,分析其“比喻”特征,均尚属零星。《百喻经》作为古印度的佛教典籍,其最大的魅力与特色,在于其用了幽默式的比喻手法来讲故事,从而提升了讲故事的艺术效果。而比喻与幽默手法的运用,使读者在轻松听故事时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  相似文献   

10.
(1)“借代”同“借喻”有什么区别? 借代跟借喻在形式上很相似,但是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两者是有区别的: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虽然借喻的喻体是代替本体的,但是它是借中有喻,而重点在喻。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和被借的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它们之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称代。如: 红旗指处乌云散,解放区人民斗倒地主把身翻。“红旗”是借代,它是称代“共产党领  相似文献   

11.
《百喻经》是一本寓言故事集。“百喻”即指全书收集的一百个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篇幅简短,都在一、二百字左右,最少的几十个字(共7 则),最长的八百字(仅1则)。寓言形象生动, 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作者以这些加工过的民  相似文献   

12.
郑伟宏 《法音》2000,(3):11-16
《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以下简称《述记》)是唐初高僧神泰所撰。本书是对玄丰奘评讲陈那《因明正理门论》所作的记录和阐述。《述记》在唐以后长期失传,日本保存有残本三卷,清末随其它佛典回归中土。1923年由南京支那内学院印行,文字上作了校勘。 《述记》残本三卷包括“引言”和“本论”两部分。引言部分解释“因明”、“正理门论”和“因”的涵义。本论部分解释《理门论》的主要内容“能立”和“似能立”,解释到“似能立”中的“似喻”部分,只提到“倒合”、“倒离”两种似喻,以下内容便缺失。 一、《述记》是汉传因明的重要著…  相似文献   

13.
吴言生 《法音》2007,(4):57-64
僧问百丈大师:“如何是奇特事?”——什么是禅修中的独特体验与受用?百丈大师回答:“独坐大雄峰。”(《古尊宿语录》卷一)“独坐大雄峰”这句禅语,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其一,“大雄峰”喻圣境或本体界,以“独坐大雄峰”喻居  相似文献   

14.
书喻     
社会是书的具体注释,书是生活高度的浓缩。古往今来,人们对书有着不结之缘。特别是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他们爱书,读书,也著书。既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壮丽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由于热爱书,得益于书,中外名人大都为书设下妙喻,留下由衷的礼赞。著名学者亚兰说:“任何人的思考,都是对别人的想法的思考。……思想最深沉的人,总是从别人的想法中采撷适合自己的东西。”来,让我们一起感悟书喻吧。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之可以医愚。”——人类虽然已从茹毛饮血的愚昧中走出来了,从刀耕火种…  相似文献   

15.
李世峥 《天风》2014,(4):36-37
《哥林多后书》5章,保罗以“地上的帐棚”和“永存的房屋”为喻,论述了现在的身体与复活的身体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他在生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在保罗看来,由生至死,不过是由“帐棚”到“房屋”的迁徙。  相似文献   

16.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是天竺僧伽斯那法师为了弘扬大乘教义,从修多罗藏中辑录成书的。全书两卷,共九十八则寓言,加上卷首引言和卷末偈颂,聚为一部,概称“百喻”。中天竺求那毗地法师在南齐建元初年来到建康(今南京),于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将此经译成中文。齐中兴二年(502)求那毗地病逝于中国。鲁迅先生在一九一四年七月和十月两次出资六十元,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并亲自为之断句。一九一五年一月《百喻经》刻成后,鲁迅以三十余部分赠亲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年,并用十二命兽相配。今年岁在乙丑,故属“牛”年。笔者谨撷佛典中有关“牧牛”之义,略事联缀,供献于读者。《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事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增一阿含经·放牛品》有知色、知相、知摩刷等,说牧牛十一法,以喻比丘修习善法的次第。同经《马血天子品》亦有牧牛渡水之喻。我国禅宗大德,更设方便,藉“牧牛”公案阐明祖师西来大意。《五灯会  相似文献   

18.
《黄庭经》     
道教经典。《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及《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之概称。据道教释义,黄者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四方之中,阶前空地,喻“中空”。黄庭之景,意谓道教修炼功夫之中空景象。《黄庭经》作者,传说殊多。或谓魏夫人(名华存、晋司徒魏舒之女)研审民间草本后所撰,或谓道士口授,魏氏记录而成。成书年代,《外景》始见于葛洪  相似文献   

19.
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有的来自古代寓言,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前人作品,也有的来自群众口语。一经形成,就不容任意改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积非成是的情况是有的,如“莫名其妙”又作“莫明其妙”,“故步自封”又作“固步自封”,“每下愈况”现在多作“每况愈下”之类。但解释起来,意思并不完全相同。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有意改动成语的情况也是有的,如毛泽东  相似文献   

20.
60年前,黄炎培先生赠给其子一则座右铭,其中写道:“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他以古代中间有方孔的铜钱做喻,教育他的儿子为人处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