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泰山地区的国家祭祀和民间社会的宗教信仰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这其中全真道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泰山全真道积极展现自身的宗教优势,并努力满足地方士绅的精神需求,从而得到士绅们的大力支持,全真道也因此得到发展。泰山全真道与地方士绅的这种互动关系,充分展示了明清时期宗教与民间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清代汉传佛教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满族统治者的文化和宗教策略之上的。根据政教分离、王权高于教权的宗教管理模式,清初的统治者借鉴前朝的宗教管理经验,建立了系统有效的佛教管理机构和僧官制度,实施了资格审查制度、官方登记制度和定额管理制度,从而较好地掌握了佛教发展状况,合理地控制了佛教组织规模。清中叶以后,因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入侵,统治者无暇顾及对佛教的管理,佛教管理制度实质上已废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封建僧官体制亦被废止,清廷的佛教管理制度由此终结。  相似文献   

3.
一泰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不乏幽谷曲溪,还有许多幽深的岩洞,自古以来就是仙家寄居和修炼的好地方。据《岱史》卷四记载,战国时期黄伯阳就隐居在泰山之阴的黄伯阳洞。秦汉时期,方士大行其道,他们修习各种神仙方术,为统治者寻访仙人、寻找仙药,掀起一股大规模的寻仙风潮。当时泰山聚集了众多的方士,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安期生,现在泰山地区仍然有其碑记,并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4.
适逢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成功召开、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际,2011年10月20至22日,中国宗教学会与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联袂于泰山之麓举办了"泰山综观: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此次座谈  相似文献   

5.
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这是道教基本经典之一《文昌帝君阴骘文》中的一段经文。9月1-3日,在第六届玄门讲经暨东岳论道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8位道长,围绕提炼自这段经文的主题"正直行化,利物利人",展开宣讲。一第六届玄门讲经暨东岳论道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山东省道教协会协办,泰安市道教协会、泰山碧霞祠、泰山灵应宫承办,活动得到了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泰安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的大力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拓展了宗教工作发展的新局面。泰山道教的发展发生了两次较为明显的转化:一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宗教问题上拨乱反正,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之后对宗教问题的正确方针和政策逐步得到恢复。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  相似文献   

7.
袁波 《世界宗教研究》2011,(3):93-101,194
罗马帝国统治者以政治标准和实用态度裁决基督教,从视为犹太教的一个小教派予以默认,到将其视为一种非法的宗教加以迫害,再到承认其合法性,都是基于统治者的利益和政治的现实需要而调整,最终基督教提升为国教。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政策为未来的国家统治者干涉教会事务确定了先例,对中世纪西欧政教关系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疆域拓展、文化昌盛,它的许多治国安邦之道为后人所借鉴。唐代也是中国古代宗教最为兴盛的时代。宗教的兴盛自然有其深刻和复杂的原因,其中,唐朝对宗教的成功管理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研究唐代的宗教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一、 唐代的宗教事务管理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社会实体。在古代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宗教有其独特的调适甚至控制社会的能力,对于这种能力唐代统治者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对所存在的各派宗教,唐朝统治者也并非一味扶助和放任,而是采取各种行政措…  相似文献   

9.
8月12日至16日,泰安市道教协会举办全市道教教职人员学习培训班,泰山碧霞祠、泰山王母池道观的16名道教教职人员参加了学习培训。省宗教局冯殿江处长、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韩荣宽副局长应邀到会,分别做了党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讲座,中国道教学院崔理明道长就道风道貌建设、道教科仪、道教主要经典等做了讲解,泰山学院教授、泰山知名学者李继生就泰山历史、泰山道教文化等问题做了专题讲座,市消防支队专家就安全消防知识做了详细介绍。通过集中学习培训,既加深了道教教职人员对党的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开阔了眼界,又加深了对传统…  相似文献   

10.
正道教在唐代成为国教,唐代是观察统治者与道教之间关系的重要历史阶段。大部分西方学者讨论唐代统治者与道教的关系会重点讨论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却少见学者讨论道教徒对统治者的态度。从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到道教代表人物的"退让",不谋势力,愿作帝王师。作为研究道教的西方学者,如果利用独特的视角,将关于中国唐代统治者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与西方以及佛教具有相比性的例子进行比较分析,可  相似文献   

11.
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也就是皇权与神权的关系。我国自远古夏商周三代起直至清末为止一直被专制君主统治着,以君权至上为核心,使政治、伦理与宗教三者构成了一体化的国家体制。作者从这个观点出发,系统地、历史地分析了中国古代传统宗教、外来宗教与皇权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中国传统宗教中的天帝崇拜、三统的说教和谶语符命等等无不是为了证明君权神授和国运昌盛或转移的神话;道教在魏晋以后开始与统治阶级相妥协,臣服于皇权,道教自身的内容也相应地有了变化;佛教传入中国后一直依附于统治阶级,所谓“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从南北朝开始,统治者一方面大力扶持、奖掖和利用佛教,另一方面对佛教进行严密的防范和管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唐宋时期统治者一般采取怀柔、保护和扶持为主,限制为辅的政策,但这种政策到清朝时有了彻底的改变,这些改变也是为了巩固皇权的需要;对唐以后传入的景教、摩尼教、犹太教、天主教等一直采取宽容、保护、限制和同化的政策,但这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的需要,因之,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像西方那样的“权杖与皇冠”相斗争的事件。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禅泰山起于何时何人 ,至今尚无定论。据《庄子》、《墨子》、《史记》、《论衡》、《韩诗外传》等典籍关于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记载 ,基本上可以说 ,它是远古时代活动在泰山周围氏族部落的原始祭天仪式 ,是自然崇拜的结果。至春秋时代 ,封禅泰山开始成为士人心目中一统天下的帝王所行的国家大典。即代周而帝的统治者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方可得到天帝的认可 ,成为天下的君主。“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欲行封禅之礼 ,被名相管仲以祥瑞不现即未得到天帝承认而阻止 ;鲁之季孙氏亦有泰山之旅 ,结果被孔子所讥 ,理由是资格不够…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什么?在陈述我下述的真实感受之的,我愿毕恭毕敬地向所有善良正信的人们敬白一声:对于诸位来说,“宗教大市场”一类的说法是万分冒昧甚至有亵渎之嫌的,为此我得真诚地请求诸位鉴谅。对“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众所周知,答案甚多。别的就暂且不提也罢,“宗教是一种文化”——这个在八十年代中由赵朴初暨钱学森二先生首倡的视点,乃是我和我的同事们迄今坚持的一个出发点,虽然这个“顽固不化”的立场越来越有被先进讥为“只有文化没有宗教”之类的危险,但此“文化”非彼“丈化”,我心自明,此“文化”二字有泰山之重,不容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对地狱与其执掌者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黄泉""幽都"与"土伯九约",到"泰山"与"泰山府君";从"地狱"与"地藏菩萨",到"地府"与"北酆大帝";再到"泰山""地狱""地府"与"泰山府君""地藏菩萨""北酆大帝"多元共构、共聚、共融、共在过程,生动地反映了悠久的中国传统信仰、外来的佛教的深远影响、本土的道教兼容建构和下层社会民间宗教融会贯通的中国人地狱观的演变进路。  相似文献   

15.
宜文 《中国道教》1988,(1):15-17
一到山东就听人称道泰山的道友们精神境界高,几年来他们在困难中也不忘公益事业,为社会办了很多好事。对他们的行动,当地报纸、电视台都作了报道,尤其提到张常明道长,更是众口称赞。我们带着敬佩和求教的心情,专门访问了泰山的道友们和泰安市宗教处的有关领导。他们给我们讲述了很多生动的事例,也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诸多帮助,使我们对泰山道友们的事迹有了进一步了解。一、艰难创业泰山碧霞祠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是全国著名的道观,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之一。根据党的宗教政策,在政府支持下,1985年9月3日碧霞祠由道众管理。  相似文献   

16.
<正>推行“五种文化”进场所引导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山东泰安市宁阳县地处鲁中腹地,北依五岳之首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历来深受儒学文化、泰山文化的影响,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近年来,中共宁阳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以突出传统文化进场所为抓手,用文化引领信教群众正信正行,推进宗教中国化,目前,已建成市级宗教活动场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3处。  相似文献   

17.
正9月1日至3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山东省道教协会协办,泰安市道教协会、泰山碧霞祠、泰山灵应宫承办,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泰安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支持的中国道教第六届玄门讲经暨东岳论道活动在山东泰安隆重举行。本届玄门讲经以"正直行化,利物利人"为主题,倡议同读、同抄、同讲一部经——《文昌帝君阴骘文》。  相似文献   

18.
郭益海 《世界宗教研究》2011,(3):140-148,194
蒙古人统治西域后,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包并的政策,在整体上影响了各种宗教在西域的传播和发展格局。本文对蒙古统治西域时期宗教政策特点进行剖析,除兼容包并的宗教政策特点外,各种宗教在西域的传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蒙古统治者个人或家族的影响。究其宗教政策而言,宗教神权始终置于世俗政权之下,宗教政策具有法律化和延续性。随着历史推移,西域的蒙古人的宗教信仰由最初的萨满教占主导地位逐渐被伊斯兰教逐渐取代。  相似文献   

19.
统一中国的元世祖在宗教上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采纳了道教玄教派代表人物提出的在元大都建构东岳庙的建议。东岳庙是道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文化空间,其起源于源远流长的泰山神的敬畏与崇拜,属于农耕文明的文化传统。从中国王朝续替的传统看,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进入了我国的礼制传统,成为一个超越了地理空间本身属性的礼法概念,建构东岳庙成为一个象征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文化传统传承的文化符号。元代在北京建构了东岳庙,包容、认同、继承历代的祭祀泰山神的传统,完成了元代对于继往王朝的政治续替。此后,元代历代皇帝和鲁国大公主继续对于北京东岳庙文化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共同体建构的过程的文化叙事。  相似文献   

20.
元朝统治者对宗教持兼容并蓄的态度,遂使佛教建筑得以迅速发展。五台山南山寺正是这一时期汉传佛教山岳寺庙的典型代表。从该寺的选址和建筑布局入手,试分析其形成原因。五台山南山寺选址受到了历史、外部环境、风水学、宗教活动、园林景观等因素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现存寺院建筑体以及修建年代等分析得出该寺建筑群的布局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