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现存唐代《道德经》诸注看唐代老学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汉代以后的各王朝都重视学习《论语》,士大夫阶层也很重视子弟学习《论语》。因为《论语》具有整个五伦五常的封建精神,凡是维持国家涵养德性者都重视这本书,所以不少人对此书作了各自的解释。《道德经》虽然和《论语》不一样,但也被各朝士大夫阶层所重视,并从各自的立场对《道德经》进行了注释。特别是在唐代,皇帝认为给这个世界的人们遗留下《道德经》的老子(即李耳)正是唐室李氏的祖宗。说实话《道德经》是老子给唐王朝以启示其经世济民的圣典,因此不少人作了各种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典籍的跨文化传播中,没有哪部经典堪比《道德经》,既被广泛翻译传播,同时又存在大量的误译误传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从翻译学、语言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也要从历史的、政治的角度加以审视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权等问题;既要从老子哲学的整体内涵、特征去考究,又要从《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入手作具体分析。本文以"道法自然"为例,着力考辨"自然"——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如何被西方译者所误译误释及泛化肢解的,目的既是厘清《道德经》西传中误译误释的原因,又为中国传统典籍的跨文化传播和翻译实践探寻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3.
近日,由中国文联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在北京中国剧院举行,受到了京城观众的热烈欢迎。据介绍,这是今年缅怀先人、先贤、先烈系列活动之一,此后,《诗经》、《论语》、《孙子兵法》等咏诵会也将陆续举行。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传世的文本形态复杂多样。如何正确解读经文的文本成为研究《道德经》不可绕过的一道坎。《道德经》文本中出现过八次"和"字。通过对这些"和"字的集中疏解,可以发现在《道德经》解释史中,存在某种多元层累的解释学。分析这一解释路径,可以为进一步解读《道德经》经文提供某种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西汉初年,由于政治统治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论语》从诸子升格为"传"、"记"。虽然学界对汉文帝时官方立《论语》博士存在不同看法,但不论文帝是否设置《论语》博士,毫不影响《论语》的传播和接受,其传播的繁荣盛况,可以通过《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窥其大略。而《汉书·艺文志》在"六经"之后首排《论语》,足可见证其在当时的地位。《论语》被推尊为与"六经"并列的"七经"之一,从子书升格为经书,大概完成于汉武帝时期。  相似文献   

6.
书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道德经》,不仅在中华民族传承的历史中愈益生辉,而且早在唐代就被译成梵文流传国外。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在我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上个世纪初,《道德经》在世界上已有七八十种外文译本,几乎每一种语言都至少有一种译本。  相似文献   

7.
晚清今文经学家极为重视《论语》,致力于贯通公羊学与《论语》,以申发《论语》蕴含的微言大义。康有为继承了这一传统,在《论语注》中以孔子改制及三世说阐释《论语》,康有为以刘歆与曾子为两大对话系统,极力清除二者对《论语》施加的影响,以还原孔子思想的原貌。康有为将《论语》视作受到刘歆伪经影响的曾子之学,乃抑《论语》之经为曾子一家之学。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一部影响广泛的历史文献。《论语》内部的逻辑主线就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原编《论语》从编纂形式来说,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主线,因此,《论语》有重新编纂的必要。对《论语》首篇首章应该予以重视并正确诠释。根据《论语》的内在逻辑来看,"学而时习之"之"学",就是指"修己"阶段的"学",即少年时期的"发蒙之学",而不能诠释为"学说"之"学"。《论语》中蕴含着若干现代思维与哲学的萌芽,值得认真发掘。当然《论语》作为历史文献,也表现了孔子思想的若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对《老子》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完整地保留了《老子》原文,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此书对《老子》的诠释内容和方法取决于其预设的读者。作者隐去自身而托名神人以加强其诠释的权威性,突出身国同治以增加其吸引力,将"自然长生之道"升格为常道,以突破原文边界而开拓出新领域,下启了道教的产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表面上看不过是对《老子》的"解释",其学术地位依附于被解释的《老子》,但它有完全独立的价值,使这部注经作品本身也成为了经典。  相似文献   

10.
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对老庄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阐发,著有《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和《庄子内篇注》等重要著作。在佛教史和老庄注疏史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地位。憨山作书一般都会有序跋等短文明确说明其著述过程及成书时间,但《庄子内篇注》却是个例外。许多学者在考察憨山《道德经解》与《庄子内篇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相似之处,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有学者提出《庄子内篇注》当在《道德经解》之前已经完稿,而于1620年"重述"。憨山大师虽然很早就开始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对《庄子》进行疏解的工作,但是《庄子内篇注》在《道德经解》之前完稿的说法并不能成立。《庄子内篇注》的真正完成时间当在1620-1621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