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文媛 《学海》2015,(2):211-216
威廉·科贝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激进思想以传统主义和宪政主义为核心,主张通过温和政治改良变革"腐败的旧制度",引导劳工大众放弃地下密谋支持激进主义,从而推动民众激进运动的发展和1832年议会改革的实现。科贝特在19世纪英国的激进运动和社会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转型时期社会弊端的批判为近代英国政治社会改革和成功逾越转型期陷阱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7,(6)
作为英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反题,20世纪英国反女性选举权运动,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源于两性分域的保守主义观念。1889年《反对妇女选举权呼吁书》的发布,是这个运动兴起的标志。英国全国反妇女选举权同盟的建立,以及大批男性公众人物的加入,推动了这个运动。在随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反女权主义运动与女权主义运动相互作用,在街头、媒体与议会各个层面,寻求签名支持,展开激烈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妇女在英国社会的杰出表现,为女性选举权的获得提供了基础。随着《人民代表权法》获得通过和女性选举权的获得,反女性选举权运动也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3.
赵文媛  佟玉兰 《学海》2012,(4):191-199
威廉·科贝特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最具影响的激进派之一,其思想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宪章运动的走向。科贝特继承了英国传统激进主义思想,致力于维护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争取议会下院改革、扩大人民代表权。科贝特生前与民众激进运动关系密切,去世后他的遗产通过科贝特俱乐部和生前著作这两个媒介传递给宪章派。科贝特的激进主张和策略在宪章运动中被广泛传播和吸收,对宪章运动这场19世纪第一次大规模的民众运动始终坚持政治斗争的路线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原道》2015,(2)
20世纪早期内蒙古经历三次自治运动,第一次是清末的反放垦、反设县运动,主体是蒙古农牧民;第二次是北洋时期的一系列自治运动,主体是封建王公,目标是维护王公传统的封建特权;第三次运动是30年代的百灵庙高度自治运动,内蒙古社会各阶层都投入到这次运动中,目标则是争取民族自治,建立自治政府。随着三次运动的逐步展开,蒙古族对蒙古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积极争取民族自治权,为后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王赳 《学海》2008,(2):112-116
妇女的争取权利运动伴随着英国19世纪的政治改革历程.1832、1867、1884年的议会改革推动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点燃妇女获得政治权利的希望,但妇女在政治上受排斥的地位并未改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变化培育了妇女新的争取权利热潮,激进的女性主义运动走到前台.  相似文献   

6.
石发勇 《学海》2005,58(3):76-8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市基层治理体系逐渐从单位制转向社区制.随着这种转型,城市街区也爆发了越来越多针对工商企业或基层政府机构的市民维权运动.本研究旨在探索这些社区运动的动力机制.个案研究发现,较之于其他街区,有些街区的居民由于善于运用关系网络为"武器",因而在维权运动中表现更为积极,并取得更大成功.因此,关系网络是影响城市基层社会维权运动发生及其结果的重要因素.它之所以发挥这样的作用,是因为目前国家的体制结构使然一方面,中国仍旧是个威权主义国家;但另一方面,当前的行政体系又处于一种相对"分裂"状态.正是这一点使得维权市民有必要并且有可能运用关系网络促进其集体行动.在当前,中国群众维权运动本身已经开始发生结构性转化.这些以维权为目的基层社会运动不仅保护了公民权益,促进社会空间发育,而且在实际上增强了国家权威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6,(5):207-211
清教主义产生于宗教改革时代。16世纪后期,清教分离派脱离国教会,清教运动兴起。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入主英格兰后,清教运动形成高潮,并直接推动了英国革命的进程。但在复辟时期,轰轰烈烈的清教运动突然衰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清教的激进主张和政治化倾向不再适应革命后英国寻求政治妥协的现实需要;二是清教的分裂与内斗,大大削弱了清教的整体力量,给王党等外部势力分化瓦解清教运动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复辟时期议会与君主实行的宗教政策沉重打击了清教运动。总之,清教运动的衰亡既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17世纪后期英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8.
1922年的非基运动中作为领导力量的两大组织非基督教学生同盟与非宗教大同盟,在其宣言和通电中使用“非”与“反”两种对宗教态度的表达方式,通过语境的考察,发现在非基运动中“反”的是通过基督教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非”宗教并非反对宗教信仰自由本身,而是在学理上的争论.  相似文献   

9.
董国礼 《学海》2007,1(5):63-69
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将社会运动研究放置于历史社会学视域之下,对社会运动研究代表人物之一梯利有关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其一部著作为个案,探讨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理路,从而回应社会运动研究过程中的内在理论关怀.  相似文献   

10.
张杨 《学海》2007,(5):56-62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是西方社会运动研究近30年来的主流范式.但此理论是基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所归纳出的经验理论,在解释西方早期社会运动和非西方国家的社会运动方面,存在着自变量和因变量范围过于狭窄、解释能力不足等缺点.本文指出,国家主义理论以及后来进一步发展的国家-社会关系视角是研究社会运动的替代性范式.国家-社会关系清楚定义国家性质、社会性质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对于认识作为集体性抗争政治形式的社会运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孔教运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下半期 ,康有为等发起了孔教运动 ,试图通过儒学的宗教化来改造儒学、转活儒学 ,实现重树儒学权威之目的。同时 ,他以新孔教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先导 ,借新孔教来推动政治上的维新 ,以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孔教运动并没有因维新运动的失败而退出历史。民国以后 ,政治上无所作为的康有为转而全力推动孔教运动。孔教运动因与袁世凯等人恢复帝制的复辟活动相关联而遭到陈独秀等激进人士的强烈批判 ,并由此而衍生出彻底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2.
郑易平 《学海》2004,(4):79-81
已往对美国的废奴运动的研究,大都是从美国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和落后的南方大量使用奴隶的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展开的.当然,研究者也肯定了黑人的觉醒和斗争以及进步白人反对奴隶制的行动.  相似文献   

13.
姚远 《学海》2014,(6):193-197
日本市民运动兴起于战后"55年体制"下保守-革新势力的尖锐对峙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左翼思潮风起云涌,反战和平运动、学生运动、住民运动等市民运动在推进民主政治、促进公害防治、保障社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随着日本政治环境的变化,市民运动也发生转型,在整体上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环境保护运动等新社会运动方兴未艾,NPO活动和社区营造运动成为改善公共治理的新力量。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5,(6):179-184
柏林哈斯卡拉运动,作为犹太启蒙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启了犹太思想和社会转型的先河,在犹太史和欧洲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早期,犹太人与非犹太社会交往增多、拉比犹太教在犹太社团的衰落、犹太新知识阶层的出现和柏林犹太社团的特殊性,为该运动在德意志的兴起创造了内部条件。哈斯卡拉运动,作为犹太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运动,很大层度上是欧洲社会变革的延续和缩影,因而成为欧洲历史的一部分。主流社会的变革为柏林哈斯卡拉运动兴起创造的外部条件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参与和推动草根社会运动,是宗教组织影响国家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东欧剧变过程中,各种宗教组织积极推进的社会政治运动是造成社会主义政权更迭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以冷战时期,民主德国新教路德宗教会主导的独立和平运动为例,分析教会如何对国家的社会政治议程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前东德教会在独立和平运动中角色和立场的转变,以及它对民主德国政治安全造成的挑战,并非单向的威胁,而是政教双方,以及社会环境共同造成的压力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英国工业化时期人口迁移运动与济贫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认为,英国旧济贫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但是这种阻碍作用是有限度的,其中上层人士的流动、人口短距离的流动以及季节性流动不在限制之列.济贫法及修正案的地方性原则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并不严格,而且济贫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变化也突破对人口迁移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近代犹太哈西德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状况进行历史性的考察,认为该运动之产生是东欧犹太社区对其生存境况恶化而做出的反应,其发展一方面与整个东欧犹太社区所面临问题的共性有关,亦与该运动独特的内部结构与发展方式有关;本文还分析了该运动独特的宗教主张,分析其在犹太教神秘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及宗教价值和社会意义.在现代性日益发展的今天,哈西德运动的存在本身具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应当得到主流社会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8.
初级运动区的fMRI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功能磁共振为实验仪器,被试进行运动准备和运动执行两种作业活动,实验设计为延时序列运动任务。在对实验数据进行预处理,反卷积、标准化处理后,采用欧式距离公式进行聚类统计,统计结果显示,M1区不仅具有运动执行和运动准备的功能,还发现其他功能区域的激活,不是单纯的运动执行功能,这一区域与三种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曾经发生过两次规模巨大的反基督教运动:一次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一次是1922年至1927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审视,非基督教运动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民众对列强侵略的激愤抗争,带有浓重的盲目排外色彩。而非基督教运动则是中国知识阶层对宗教文化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20.
张礼刚  田焕云 《学海》2012,(3):200-206
"现在实现和平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以色列的民间非政治性和平运动,该运动推进埃以和平,反对黎巴嫩战争,抵制定居点建设,倡导与代表巴勒斯坦人民利益的实体进行谈判。虽然该运动的发展存在着游离于主流政党政治之外、组织松散、目标分散等问题,但仍然对以色列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不仅推动了以色列国内和平运动的发展,抵制了极端势力对民主政治的破坏,也为缓和巴以关系提供了一种民间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