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宫芳 《管子学刊》2008,(1):8-12
《管子》的法律管理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其主要内容既包括春秋时期管仲的法律管理思想,又包括战国时期管仲学派的法律管理思想。春秋时期管仲的法律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军法入行政和确立了司法长官的职责及当时相应的人选等两项内容;战国时期管仲学派的法律管理思想则主要有尚法的特性、立法原则、行法程度等三部分内容。《管子》的法律管理思想虽然产生于成文法公布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但对封建社会尤其是对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及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管仲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在古代中国和希腊大致同时提出了法治理论,旗帜鲜明地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然而,由于对于法律与法治的不同理解,管仲的法治是君主用法律维护其统治的“以法治国”,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则是用良法规范社会的“依法治国”。两者的“法治”内涵虽然不同,但法治思想中的“法律至上”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孔子论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相似文献   

4.
孔子许管仲以“仁”,同时又认为管仲僭妄而不知礼。究其原同:一,孔子以复兴周道为已任,然时代在发展,东周以来僭奢失礼普遍存在,激愤于礼坏乐崩,进而斥责管仲不知礼,借以表明自己维护礼制的态度;二,孔子认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有仁然后有礼,没有礼屏不碍于有仁。孔子不拘泥于礼的细节许管仲以仁,是以维护礼制、忠于国家为标准的。  相似文献   

5.
民本思想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仲施政思想的基石,其言论.行动中都展示着民本思想的精华。而体现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对人才思想有较系统的论述。本文试以管仲为例,以《管子》一书为中心,来探析其人才思想中的民本因素,即“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的人才原则,包括其产生原因、表现方式、对后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管仲是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的王霸学思想既是对前先秦文化思想精神的时代性因革,又是对后来哲学思想的开启。管仲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的刑赏主义法治思想和功利主义治政思想,其赖以支撑的伦理精神是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基础是水本原论哲学。从历史源流看,管仲开辟了中国哲学思想“因人事而自然”的思维道路,是自然人性论功利主义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始祖,并以此开辟了“以刑入礼”的刑赏主义实践道路。管仲的思想之源,是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以王道为目标、以天道为根据、以人道为途径的“王官之学”;管仲的思想之流,不仅涌动出法家思潮,而且激励并贯穿了先秦诸子各家学说。  相似文献   

7.
强国在于富民马加坡太史公称道桓公、管仲之治,说:"桓公之盛,修善政。"(《齐太公世家》)桓管以修善政而致齐国之盛,实是对太公治道承传的结果。管仲以"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国语·齐语》)的政治方略佐桓公还继承了七十九代先君的善道而加以创用,其中...  相似文献   

8.
宋金元人论管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事功和政治经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至宋金元三朝,管仲和《管子》仍然对社会政治以及士人的思想行为发生重要影响。宋代主张革新、务实尚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志士仁人多崇尚管仲尊王攘夷的事功,尊之为贤相能臣的楷模,赞许孔子对管仲“如其仁”的评论。空谈心性的宋儒既讥讽管仲“器小”,也贬低管仲的事功,孟子对管仲的评判影响了这类宋儒。金元人尊崇管仲合诸侯匡天下的事功,尊其为贤臣之首,对管仲的所谓“器小”几无苛责。金元汉儒多讳言管仲攘夷平戎的功绩。  相似文献   

9.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司马迁不仅在《史记》中创作了《管晏列传》,而且对管仲充满敬仰与赞颂之情。司马迁的人生观、生死观与义利观显然受到管仲的深刻影响。他们二人分别走的是“立功”、“立言”的道路,但都具有“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个性特征和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礼是周朝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 ,内容极为广泛 ,大而包括国家的根本法 ,小而遍及待人接物待生活细节 ,几乎整个上层建筑的领域都在它的支配下。《礼记》说 :“夫礼始于冠 ,本于婚 ,重于丧祭 ,尊于朝聘 ,和于射乡 ,此礼之大体也。”关于礼的分类 ,有“五礼”、“六礼”、“九礼”等名目。礼在西周起着法律的作用 ,实际上 ,礼是法的主要表现形式。“礼”字在商代已经有了 ,甲骨文中礼的字形 (参见《殷虚书契前、后编》) ,象征用器皿盛玉 ,以祭祀上帝和祖先。这种祭祀时所用的仪式就叫做“礼”。后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礼”的含义也逐渐扩展…  相似文献   

11.
管仲是法家的先驱者,最早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本文对管仲法治思想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作出理性探析,管仲提出的治理国家法律之治优于智慧之治,法应当符合事物客观性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法应是公平、正义之法,君主、官吏应同样守法的思想,体现或隐含着现代法治的法律至上原则、法律平等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对现代法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锦程 《管子学刊》2004,(3):5-7,22
管仲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中管仲的法律思想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从道法结合、礼法并举、以法统政、重刑慎罚、富国强兵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儒学家松村九山著有《管仲孟子论》,其内容有两大部分,其一为“管子论”,其二为“孟子论”。在“管子论”中主要论述了管仲“非不忠不义也”;“仁斋失之墼,皆非知管仲者也”;“太宰子已好管仲过寅,牛尾子反是”。在“孟子论”中主要论述了“娇枉者过直,太宰子之论”;驳斥太宰子(太宰春台)的“孟子牵强持论、为齐王言好货好色”之论。松村九山著《管仲孟子论》的思想主旨,就是驳斥近世陋学对管仲、孟子的非议,其论数千言,辨析其精。  相似文献   

14.
管仲与李觏均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主张以“循公而不私”、“义利并行”为价值原则.倡导富国富民之社会功利;管仲开社会功利思想之先河·佐桓公九合诸侯而一匡天下,李觏则始倡有宋一代之功利主义思潮。推进社会变革,“匡国济民”,成为“北宋的一个大思想家”,两人思想影响深远。通过对管仲与李觏功利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功利主义思想的历史联系及社会作用,于今天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他辅佐齐桓公,以法治国,涵及治农、治政、治军、治贪、治商工等方面,使齐国由弱变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的“以法治国”思想为现代的“依法治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韩非子有关管仲遗言的论难张素贞《国文学报》管仲学术思想及其才智评估李勉《中国国学》论语“如其仁如其仁”意义的检辨郑力为《鹅湖》孔子究竟怎样评价管仲雷家骥《鹅湖》关于拙文“论语如其仁意义检辨”敬答雷家骥君郑力为《鹅湖》敬答郑君有关“如其仁”一文的答文雷家骥《鹅湖》管子思想与其新义孙斌《国立编译馆馆刊》齐桓公与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吕安《今日中国》管子的法治思想陈敏男《革命思想》关于拙文“如其仁意义检辨”再敬答雷家骥君郑力为《鹅湖》孔子究竟如何评价管仲黄兆强《鹅湖》与黄兆强君论孔子评管仲书雷家骥《…  相似文献   

17.
早在晏子以前的政治家管仲就十分重视发挥外交活动的作用,《管子·中匡篇》载:“管仲会国用,三分之二在宾坐,其一在国。”就是说管仲把国家财政中的三分之二的款项用来搞外交活动,并且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管仲这一重视外交活动的思想被晏子继承和发扬下来。当然,晏子重视外交活动的目的同管仲不完全一样,管仲进行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扩大齐国的势力和影响,而晏子则不同,由于“晏平仲之在  相似文献   

18.
管子尚侈说,由来已久。孔子就批评管子不俭,他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在孔子看来,管仲不仅不俭,还不知礼。“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邦君有的管仲也有,不该享有而享有,不仅是不知礼,也应该是“侈”的一种表现。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侈”不容置疑,但齐国人不以为然。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得就直言不讳了,“晏子俭矣,夷吾则侈”。自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八佾》篇有“管仲之器小哉”一章,其中“器”字何晏、朱熹理解为“器量”“局量”,其他各家理解为“器用”“器才(材)”。“器”字在现存先秦文献中没有“器量”“局量”等词义,何晏、朱熹之训诂没有文献根据。根据孔子对管仲存亡继绝之历史功绩的评价和史料对管仲政治成就的记载,评价管仲为“器用小”或“器才(材)小”,是不合理的。清华简第六辑《管仲》篇有管仲言论作“既佞又仁,此谓成器”,当是《八佾》此章孔子和“或曰”者对话的背景和前提,“管仲之器小哉”当读为“管仲之‘器’小哉”,理解为“管仲所说的‘成器’太狭隘了吧”。孔子对管仲关于“成器”的定义持否定态度,大概源于二人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管子》法律思想初探宋玉顺《管子》法律思想是对管仲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丰富,其思想深刻,并且有独具特色之处。本文仅从内涵丰富的《管子》法律思想中择取几个重要问题加以论证,以期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所借鉴。一、先富而治《管子》关于先富而后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