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蒲清平  朱丽萍 《心理科学》2012,35(5):1185-1189
以52名大学生为被试,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设定施恩与受恩的情形,考察个体是否会“知恩图报”。结果发现:受恩的被试具有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比较薄弱;感恩情绪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过程,并且随着报恩行为的发生,个体的这种正性情绪会相对增强;受恩被试具有明显的感恩回报行为,但回报值低于所接受的恩惠值。说明“知恩图报”是以保护自身利益为前提的有限回馈,其实质很可能是基于亏欠而产生的一种偿还义务。  相似文献   

2.
各位朵斯提:赛俩目!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感恩是发自内心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人人必须学会感恩。感谢真主的造化之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坎坷。  相似文献   

3.
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感激的心情。在许多时候我们感到大自然有恩于我们,父母有恩于我们,我们所在的社会以及周围的人们都有恩于我们。有时候,我们觉得映入眼帘的一切,哪怕是一棵小树、一朵花、一汪清水、一片绿地,都值得怀着感恩的心情去对它们微笑。很多时候,感恩这种心情会带来一种良好的人生感觉,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温暖。因此,学会感恩,生活中就会少些怨气和烦恼;学会感恩,心灵上就会获得宁静和安祥。学会感恩,就会心存感激地生活,就会敬畏地球上所有生命,就会珍爱大自然一切的恩赐;心存感恩地生活,就会时时感受到生活中“拥有”的丰富,而不是“缺…  相似文献   

4.
感恩节专题     
, 《天风》2012,(12):I0003-I0003
感恩节是一个与美国历史相关的节日,但感恩的心是每个基督徒都应该具有的,让我们感谢神恩,感谢生活,帮助他人,共同感恩!  相似文献   

5.
"恩"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的本质是仁慈、爱,恩惠形成于人类之爱."爱"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意,源于人类的基本需要."爱"分为"爱己"和"爱人",基于二者之上的恩德也就相应地分为感恩道德和施恩道德."感恩"是对"他爱"的道德回应,"施恩"是"爱人"的道德自觉.前者体现的是"恩"的道德责任,后者则是"恩"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2,(9):1
当今,中国正快速进入老年社会,关爱老人身心健康,使他们有尊严地安度晚年,不仅是老年人子女的义务,更是全社会的一份责任。百善孝为先。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佛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知恩报恩,不仅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所以佛教强调"报四重恩",即报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今年,全国五大宗教团体商定,将9月17日至23日设立为"宗教慈善  相似文献   

7.
《天风》2000,(5)
香港基督教联会成立85周年感恩崇拜 香港基督教联会成立85周年纪念感恩崇拜于4月8日,在尖沙嘴浸信会举行,联会主席李志刚牧师担任主席,联会名誉董事长邝广杰大主教担任讲员,293间会员堂同颂主恩。联会于感恩礼拜结束后的当晚举行了感恩餐会,邀请香港各神学院及福音机构主管出席,共享爱筵。除了感恩崇拜及感恩餐会之  相似文献   

8.
四恩与五爱     
佛教和中国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水乳交融,双向交流,相互渗化,不但直接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道德风化.在今天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对我们佛教徒来说,佛教的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报三宝恩的"四恩"与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可以相得益彰,为我们"在教言教"开展五爱教育提供了具体的途径和理论依据,也可以使佛教的"知恩报恩"思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孝养义务是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所具有的照料、陪伴及满足合理需求的道德义务。就其伦理基础而言,一种主流的观点是感恩理论,即认为,子女应该孝敬赡养父母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然而,这一观点面临诸多挑战。感恩理论总的说来是基于"生养有利论":把一个人生下来并(或)把这个人抚养长大是有利(benefit)于这个人的。正因为子女从父母那里得了利,而且是很大的利,所以才应该感恩回报父母。针对这一观点的批评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被父母生下来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算是得利。另一方面,感恩义务的来源是超义务的行为,而抚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父母仅仅是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子女不需要因此感恩父母。如果,"生"不算是利,"养"又是父母的道德责任而无需被感恩,那么,子女似乎不必对父母具有孝养义务。面对上述挑战,本文尝试对感恩理论进行修正:子女的孝养义务源于父母的抚养之恩,但并不是所有抚养行为都应该被感恩。只有超出抚养义务要求的行为才值得子女感恩,也才是子女孝养义务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感恩的天空     
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年轻教师。每到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他总会为那些新生在黑板上写上这样一句话:"让我们学会感恩!"然后,他就会跟新生们讨论"感恩"这个话题。在学生们的眼里,他们对"感恩"这个词语,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大都认为,感恩最终的表达方式,就是以物质报  相似文献   

11.
征稿启事     
《天风》2009,(2):2-2
<正>·你是否为基督奇妙的救恩而惊叹愿意为主见证你的信仰经历?·你是否为基督恩膏的教训而折服愿意与人分享你的读经体会?·你是否为基督教会的成长而感恩愿意与人交流各项教会事工?  相似文献   

12.
于鸽  刘茹 《中国宗教》2022,(11):44-45
佛教倡导“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报国土恩”是“四重恩”的重要内容。佛教经典教导佛弟子应该“不作国贼,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犯国制”。  相似文献   

13.
高峰 《天风》2014,(9):24-27
经文:《诗篇》103章1节至2节《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16节至18节各位来宾、牧长同工,晚上好。今天是纪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感恩礼拜。我想结合《诗篇》103章1节至2节以及《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16节至18节这两处经文,以"感恩"为题,分四个方面与大家进行分享。一、感恩是美好的品德感恩就是对有恩之人心存感激、知恩图报。感恩是神赋予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受造物的美好品德。  相似文献   

14.
堂点新闻     
《天风》2016,(9):61-61
上海市基督教浦东主恩堂于2016年7月2日,举行金婚感恩庆典活动。21对身穿礼服和.婚纱的金婚夫妇,在侍奉同工的陪同下.更新誓约、祷告.并获得金婚感恩庆典纪念证书。此次活动进一步弘扬圣经真理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于一九八五年一月十日至十二日在玉佛寺召开。真禅法师代表佛协四届理事会致开幕词,佛协秘书长邵钟居士作工作报告。代表们联系实际对报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体会到:佛教的前途是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繁荣富强,佛教才能兴旺发达。佛教徒必须为四化建设倾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统一祖国作出贡献。爱国爱教是一致的。报国土恩,报众生恩,就是对佛陀教义的实践。大会期间有十二位代表汇报了他们在各  相似文献   

16.
庞恩美 《天风》2010,(1):28-29
<正>自2008年10月7日我进入上海恩光敬老院,至今一年多了。神的恩典在我身上实在太丰富了。我不能不从心灵深处数算神的恩典,向神献上感恩和赞美。  相似文献   

17.
奠基献堂     
《天风》2012,(8):63-63
山东省德州市基督教恩膏堂于2012年6月28日,举行献堂感恩庆典。福建省松溪县城关基督教宣道堂于2012年6月29日,举行新堂落成庆典。  相似文献   

18.
据最近出版的《新闻业务》报道,中央领导同志就“如何引导宗教界搞些公益事业”发表了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很重要,为宗教界指出了努力方向。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号召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说:“佛教徒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应当具有极大的信心和责任感。佛教的教义告诉我们要‘报国土恩,报众生恩’,要以‘庄严国土,利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原平县石寺公社共有在家佛教徒五十余人,分散居住在附近十多个生产大队,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八十岁,最小十八岁。这些佛教徒多数是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他们不但坚持佛教徒的自我修养,而且受佛教“人间净土”思想的熏陶,对社会主义事业有极大的信心和责任感。他们遵照“报国土恩,报众生恩”的佛教教义,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发扬了佛教的优良传统,真正做到了先辈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相似文献   

20.
贾汝臻 《法音》2010,(3):20-26
<正>《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说:"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大乘佛教的这种报恩思想,在中国得到特别的弘扬,许多寺院不仅以"报恩"命名,还形成了总报四恩的传统。宁波七塔报恩禅寺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