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佛教的产生、发展与传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这是佛教的特殊性表现或"殊相"。除此之外,佛教还有佛教之为佛教的本质性规定,也就是佛教的普遍性内涵。这是佛教的"共相"。"共相"与"殊相",是西方哲学中的术语,中国古代哲学中通常用"一"与"多"来表示。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汉语翻译中则通常用"普遍性"与"特殊性"来概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相似文献   

2.
从印欧语系最显著的语言特征“是”入手,寻找出梵文佛经中在词根上、语法上、逻辑上与“是”有关的内容来讨论佛教哲学,提出利用古汉语翻译佛经,是既缺乏语法,也缺乏词汇。提出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哲学成果,从“是”的角度对佛教哲学来一次重建,为佛教哲学来一次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中国哲学史的框架内理解和诠释中国佛教,胡适与冯友兰用现代学术的方法分别作了佛教“化中国”和佛教“中国化”两种解读。冯友兰历经一生写成的中国哲学“三史”中,对佛教研究在叙事方式上经历了由史论结合、以史为主到史论结合、以论为先而明其学脉,在理论分析上经历了从新实在论等西方哲学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佛教哲学而得其宗旨。其一以贯之的主线是从揭示中国佛教的本位性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中国佛教哲学,这不仅反映了冯先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转换,也深刻体现了他的世界观转向。  相似文献   

4.
从印欧语系最显著的语言特征“是”入手,寻找出梵文佛经中在词根上、语法上、逻辑上与“是”有关的内容来讨论佛教哲学,提出利用古汉语翻译佛经,是既缺乏语法,也缺乏词汇。提出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哲学成果,从“是”的角度对佛教哲学来一次重建,为佛教哲学来一次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5.
金岳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系统地表述在《论道》和《知识论》这两部著作之中。综观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我们可以说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他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之一。《知识论》主要是论述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认为知识论的对象是“知识底理”,而所谓“知识底理”即是“共相底关联”。对于什么是共相或共相的关联,《知识论》虽有所论列,但对之并未作充分而系统的阐述,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殊相中求“知识底理”或“共相底关联”;而且它所涉及的共相也仅限于“有观的共相”,即整部《知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佛教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中道”进行了专门研究。重点考察了这一观念在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表现形态。认为早期佛教虽讲“中道”,但在实际处理许多问题时往往不能把其作为原则较彻底地执行;大乘佛教的“中道”观念在早期大乘经、中观派、瑜伽行派中都有表现,但在理论上的发展高峰是在中观派中,“中道”在中观派中真正成为佛教学说中的核心观念。文章重点要表明的是:佛教的“中道”观念虽然是在否定或批驳与该教并行发展的其他派别的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形成的,但这一观念在思想渊源上又与其他派别(特别是婆罗门教)的哲学思想有关联。佛教在吸收吠陀及奥义书中婆罗门教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把与“中道”有关的思想材料加以归纳、提炼,使之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龙霞 《现代哲学》2016,(4):24-30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体用”观念的树立,起始于六世纪初的南朝佛教撰述。梁武帝、沈绩与宝亮等佛教思想家在形神论语境中缔造了这一哲学范畴。而在北朝佛教地论学派的撰述中,体用观念整体上带有明显的修道论色彩。梁武帝与沈绩以“体”为中心,以“用”为附庸,体用之间无所谓平等。但是,在地论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法上所撰《十地论义疏》中,体用与本末一样,指向不同的修道位次,体用平等关系由此浮现。法上更在缘起论语境中开出体用说的存在论意义。南北朝佛教体用观念的树立,为体用成为中国哲学的关键性范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佛教哲学是佛教独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佛教徒进行修持以期解脱的理论依据,也是佛教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深入研究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的有机联系,必将促进哲学研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佛教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与佛教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四谛”、“缘起性空”“四大增损”、“五大归纳法”等内容。“四谛”是佛教的基本内容:四谛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以及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谛的意义是真理。四谛所依据的哲学理论是“缘起性空”“缘起”,亦名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也即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相似文献   

10.
“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将近一个世纪,在理论与实践上有很多探索。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指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是解决当今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基本途径。这一思想对于当前的佛教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人间佛教”思想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吻合的从历史和现实来观察,任何一种宗教,都必须与所在的社会相适应,佛教亦不例外。如果不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佛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存在和活…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印欧语系“是”具有是、有、在之义,重新解读了《薄伽梵歌》第二章第十六颂前半,认为它表述了同一律。借助英文名词须加前缀的语法特征,推测古梵文也许也存在着这一语法特征,并利用这一语法特征解读了《金刚经》的三段论,认为它是同一律的扩展形式,佛教的许多哲学概念正是由三段论加以规范,因而《金刚经》成为了佛教的哲学词典。同一律在行动上的应用则是悟。  相似文献   

12.
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其对中国佛教哲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概括和整理;其次在于其研究方法上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即综合运用文献学、思想史学、比较宗教学等方法,为当代佛教研究方法论的确立做出了贡献;此外,在对中国佛教哲学体系进行考察过程中,同时关注中国佛教哲学与儒家哲学、道教哲学之间的交涉互动,对佛教哲学中国化进程做了具体而微的考察。本书日文版的出版将对日本佛教学术界带来思想的刺激,为中日佛教学术交流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关系范畴”说明朱熹的宇宙本体论。近代以后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受到西方一些思想的影响 ,而以西方的思维模式来说明理学的范畴 ,最终丧失了理学本来所具有的哲学意义。因此 ,本论文要论证冯友兰先生所主张的“共相”和“殊相”不能说明朱熹理学的本来意义。本论文试图用“阴阳 ,动静关系”范畴来说明朱熹的宇宙本体论 ,说明阴阳两个体一方面保存自己的个体性 ,而另一方面也维持相生的整体性 ,并进一步说明个体必须以整体为依归 ,整体必须以个体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信”,在巴利文中叫saddha,在梵文中叫sraddha。“信”并非通常所诠释的信仰,而是由正确的认识证实了的信任和信赖。根据佛教哲学,它是意识中纯精神因素,比单纯的信仰具有更深的哲理。首先,它是由知见而产生的,是对“四圣谛”的信服。其次,它是信徒奉献给某一人或法的敬仰之情。第三,它意味着诚实希望的实现,它是认识个人内在道德发展的伦理准则。公元四世纪,佛教哲学家无著指出了信仰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来,对人影响最大最深最久的思想,恐怕要数“空”和“因果”这两个观念吧!但世人不摸它的底蕴,以为佛教谈空,就是空无所有,一切皆空,什么都予否定。所以,人们常说“佛是空王”、“僧是空人”、“寺是空寺”,佛教是一种消极厌世的宗教。其实,也不竟然,佛教讲空,也有它的旨趣。这是因为,世人着有,二乘着法,着有着法就会产生贪心,甚者“私我”膨胀,贪财爱色,恨不得“一口吸尽西江水”。  相似文献   

16.
二、佛教哲学、文化艺术、制度信仰等研究 1.佛教哲学研究 40年来,研究佛教哲学的论文和著作很多,其中不乏具有原创性质的成果,比如赖永海的《中国佛性论》。在进入本世纪以后出版的佛教哲学著作中,有两部著作具有代表性。其一,方立天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相似文献   

17.
宋立道 《法音》2007,(8):15-24
本文中所说的佛教哲学,是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待的佛教义理之学。先辈学者汤用彤先生说过"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笔者的理解,佛法,严格地说,可以  相似文献   

18.
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立天 《法音》2002,(3):7-9
一、佛教哲学的基本内涵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支,由于印度和中国两大国家佛教学者的长期学术积累,其著作的宏富,内涵的丰厚,哲学的深邃,实为世界各宗教之冠。佛教哲学的基本理念是缘起。缘起说是佛教对存在、生命的根本看法。佛教认为,世界的一切存在,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都是由因缘即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的集合而生起,因缘集合则成,因缘散失则灭。佛教哲学的根本旨趣是追求众生的解脱。所谓解脱就是从烦恼、痛苦中脱却出来,尤其是从生死流转中超脱出来,以臻于自由自在的境地。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团结一心防治“非典”,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似乎也正在遭遇“非典”的“袭击”。“封山”、“封庙”的消息不断地从全国各地传来,许多香火旺盛的名山、古刹顿时变得冷清多了。一座享誉世界,已经获得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佛教名山,往年在“五一”黄金周旅游高峰期间,来此度假的人不下十数万,但是这次由于“非典”的影响,来山的游客仅有4000余人。关注每一个众生的生命,安抚众生的心灵,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团结,一向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佛教的重要社会功能。面对像“非典”这样危害社会和生命的重大传染病疫情,佛教…  相似文献   

20.
尚止 《法音》1997,(12)
佛教“气功”参考书概观尚止气功界通常将佛教“气功”视为气功的最高功夫,因此许多气功爱好者缘于气功而接触和信奉佛教。但由于佛教经典浩繁,义理博大精深,加上某些气功师对所谓佛家功的随意曲解,使他们对佛教“气功”或迷惑不解,或认假为真,或不得其门而入,乃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