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哲学研究”一九五五年第一期刊登了張岱年同志的“張横渠的哲学”一文。(下簡称此文)此文肯定地指出張横渠的哲学是屬於唯物論的,只說其個别語句中还夾雜有唯心論的殘餘。我認為張横渠的哲学是澈头澈尾的唯心论,毫無唯物論成分。其理由如下: 此文引張横渠批判佛教的話:“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範圍天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緣天地,明不能尽,則誣天地日月為虛妄。蔽其用於一身之小,溺其志於虛空之大。所以語大語小,流遁失中。其过於大也,塵芥六合;其蔽於小也,夢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主张的唯物论乃是一种“人学的唯物论”,他认为“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是彻底的唯物论”。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近代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并阐明了他(作者)的“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第二部分,是以“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为中心,通过对于各种哲学的批判,说明了作为哲学上三个部门的“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关系。在作者看来,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能具有三者密切的关系。最后,第三部分,是从“我与世界”、“必然与自由”讲到“自然主义”=“人本主义”,阐述了人学的唯物论的世界观。所谓“人学的唯物论”,作者认为,就是“把主观看作是身体、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人的唯物论”。他把主观和意识分开,把主观看作身体。当然他也承认客观的存在并承认它是基础,因为不承认这点,那就不会是唯物论;但他却不承认客观的存在是真正实在的东西,认为如果承认它是实在的东西,同时就必须承认主观和主体是实在的东西。所以他说:“把主观和主体看作是实在的;同这个实在的主观及主体相对立并且脱离这个主观及主体而独立的客观,就是真正实在的东西。”因此,作者把“那种把主观和主体完全加以观念化而主张只有客观实在性才是实在的唯物论”叫作“客观主义的唯物论”。他并批判说,这种唯物论可以说是“实在论”,是同“客观唯心论”及唯心论一脉相通的;甚至可以走到“武断论”。这种批判,我们绝对不能同意。我们认为,同唯心论一脉相通的,正是“人学的唯物论”。我们看,“人学的唯物论”所谓的“主体”,显然是受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是从主体超越到“无”和“神”,这当然是唯心主义;但是,虽说“人学的唯物论”是从主体超越到自然、存在和历史,但也不能如作者所说是唯物论,而却是一种唯心论。因为他认为不承认主体、主观的实在性就不能承认客观、存在的实在性,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的实在性。这显然不是唯物论,而是二元论或折衷论,结局还是唯心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厘清动物权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争议,尝试回答如下问题:第一,动物能够拥有权利吗?在何种意义与根据上,动物能够主张、践行与保障自己的权利。第二,为何需要赋予动物以权利?赋予动物权利的情感动机、思维方式与论证逻辑是什么。第三,如果赋予动物以权利,那么,人们在价值观念、法律制度和生产生活方面会发生什么改变。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俄罗斯文艺的繁荣离不开西方的影响,俄罗斯知识分子对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喜爱几乎达到了癫狂的地步,无论是否真正理解其精要。随着教育平民化的发展,部分平民出身的人进入知识分子阶层,使得这一阶层逐渐开始融入社会现实,积极去体味人民的疾苦,从而逐渐开始摒弃唯心主义,而转向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有一天,俄罗斯著名的油画家列维坦独自一人到森林里去写生。当他沿着森林走到一座山崖的边上,正是清晨时分。他忽然看到山崖的那一边被初升的太阳照耀出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美丽景色,站在山崖上感动得泪如雨下。同样,德国的著名诗人歌德,  相似文献   

6.
甘绍平 《哲学动态》2001,2(8):14-16
众所周知 ,责任伦理与交谈伦理是最近几十年来在德语区内最活跃的两个伦理学派。这两个相互竞争着的学派起源于同一个时代 ,而且都是鉴于科技时代威胁人类的巨大灾难 ,为了回答科技发展的后果所造成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1] 。因此人们自然会问 :这两个学派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它们是相互包含 ,相互独立 ,还是相互补充 ?从责任伦理的角度来看 ,忧那思从未认为过以自主、公正原则为核心的交谈伦理可以还原为责任伦理 ,相反地 ,他强调责任伦理原则并不要求涵盖全部伦理学领域 ,而只是涉及到传统道德理论中一个被忽视了的伦理焦点 ,因此是一种扩…  相似文献   

7.
在事物发展进程中,形式会超越于內容吗?值得研究。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內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內容先发生变化,内容发展了,原来基本适合内容发展的形式,就越来越不适合了,以至成为内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此时,事物的内容就要求抛弃旧的形式,建立适合新内容发展的新形式。形式对內容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这便  相似文献   

8.
因果解释能否解释规则是科学解释的关键问题。伍德沃德断言他的因果解释理论能够解释规则;而一些哲学家得出因果解释并不能对规则进行解释的结论。与伍德沃德相比,斯特雷文斯的因果解释理论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对伍德沃德的因果解释不能解释的规则进行解释。因此,因果解释可以对规则进行解释,即使现有的因果解释理论不能对所有的规则进行解释,但随着改进因果解释模型,因果解释会对更多的规则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9.
艺术概念的创新性要件与深度学习AI的经验回溯机制之间存在原则上的不相容性,所以像Alpha Go这样的人工智能体在原则上不可能在艺术领域取得对人类的绝对优势并取代人类艺术家。产生这个事实的原因在于深度学习式AI与人类艺术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形而上学来源,前者来源于被给予的有限样本范围,而后者则来自于人类艺术家的自由意志,而这种理解还牵扯到了更深层次上心灵哲学观点的论证。但同时,AI依然能够参与到人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来并产生助益。  相似文献   

10.
谁能够接受道德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道德难题中,当事人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或者所有可供选择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或者两个或多个不能同时履行的行为在同一情境中被道德所要求,或者同一种行为既是被禁止的,又是绝对义务的。  相似文献   

11.
何祚庥同志在《再谈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践标准問题》一文中,认为“經由实践检驗并证明它是正确地反映着客观实际”的科学理論,还要加以修改。何祚庥同志提出的这个問题,涉及到怎样理解实践标准以及如何正确的对待真理等問题,是很值得研究的。現在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請何祚庥同志及其他同志指正。一实践检验是“由个别来检验一般”嗎? 何祚庥同志为了給自己提出的經过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科学理論还要加以修改的观点,寻找理論根据,便在实践标准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有限的实践,不能对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无限性的理論做出确切判  相似文献   

12.
小芳 《天风》2005,(5):28-29
示每是扫罗族基拉的儿子,扫罗作以色列王的时候,他属王族血统的人,地位何等尊贵。扫罗死后,大卫取而代之,示每随之也失去了曾经拥有的特权和尊荣,他自然有理由不喜欢大卫。一个人有权利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但绝对没有权利按个人喜好来设立是非标准,也不可以把自己的"不喜欢"变成可怕的仇恨,因为仇恨本身蕴含着极大的自我毁灭性。  相似文献   

13.
许文涛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22,45(4):778-784
智慧与自我超越的关系紧密虽毋庸置疑,但其关系模式存在三种观点:自我超越是智慧表现的影响因素;自我超越是智慧的一个方面或子类型;自我超越是智慧心理过程的核心。三种观点的分歧源自智慧定义的不同取向,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都有其合理性。本研究以自我超越式的智慧自我为核心的智慧自我-人格-表现多层模型整合了现有的智慧与自我超越关系的多种观点,在发现每种观点更适宜的解释水平及其背后意义的同时,为进一步探究智慧多层内涵提供了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当你看到一个多动症(ADHD)儿童把另一个孩子惹生气了,他却很开心。你是否觉得很生气,这个孩子太调皮了。但真的是这个孩子调皮吗?在当时的环境中,这个孩子并没有正确解读对方的情绪,只是觉得这件事很好玩。这个现象的问题就在于ADHD儿童识别和解读他人情绪的能力比较弱。情绪识别和解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以后,欧美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对恐怖主义进行反思的学术著作,学者们越来越多地把关于恐怖之原因的探讨逐渐由经济政治的层面引向宗教和哲学的层面。其中出现的一本著作格外引起我的注意,这部著作是《恐怖时代的比较哲学和宗教》(Comparativ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Times ofTerror),编者是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艾伦(Douglas Allen)。此书共收录了15篇论文,这些论文中的大部分是从“亚洲和比较哲学学会”2003年5月23—30日于加利福尼亚举行的“恐怖时代的比较哲学”学术会议中筛选出来的。担任该学会会长的道格拉斯·艾伦…  相似文献   

16.
人言可畏吗?     
吉学军 《天风》1997,(7):32-32
常言道:人言可畏,流言销骨。 对于基督徒来说,人言可畏亦不可畏。面对人家攻击论断,乍听起来,实在不悦,令人沮丧。但心平气和地想一想,人家若说得对,感谢还来不及,还敢气恼?如果纯粹是流言蜚语,恶意中伤,那有什么可怕呢?一笑了之。因为别人攻击论断我,不会减少我什么,我就是我;别人吹捧夸奖我,也不会增加我什么,我还是我。最后审判权在天父手中,我又何怕之有?何忧之有?  相似文献   

17.
人言可畏吗?     
常言道:人言可畏,流言销骨。 对于基督徒来说,人言可畏亦不可畏。面对人家攻击论断,乍听起来,实在不悦,令人沮丧。但心平气和地想一想,人家若说得对,感谢还来不及,还敢气恼?如果纯粹是流言蜚语,恶意中伤,那有什么可怕呢?一笑了之。因为别人攻击论断我,不会减少我什么,我就是我;别人吹捧夸奖我,也不会增加我什么,我还是我。最后审判权在天父手中,我又何怕之有?何忧之有?  相似文献   

18.
米丹 《哲学动态》2020,(8):104-111+128
生物学还原论与反还原论之争自近代延续至今,其原因究竟何在 21世纪以来发生的生物学计算与信息转向是否标志着还原论的成功?抑或是代表了某种"既非还原又非整体"的"中间路线"?本文以经典文献为据,考察上述争论的历史演进,并对其理论困境作出反思,指出两派之争的根源在于双方均陷入了某种单向度的思维定式。据此,超越还原论与反还原论或许仍需一种持续深化与扩展的自然辩证策略,即主张生物界在根本上具有双重属性,是在"量—质"循环转化中,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而生物学计算与信息转向或许恰是这一哲学辨证路径的科学启示。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所在 ,列宁把它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由此 ,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性和随意性 ,被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无疑 ,随着时代的前进 ,唯物史观也要丰富和发展。发展首先要在坚持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不能重新回到被马克思所消除了的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上去。倒退不是“创新”。唯物史观又只能在将其基本原则运用到社会历史实践中去、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丰富和发展 ,而不能对它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当前 ,世界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正确地理解、阐释和发展唯物史观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科学地分析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 ,揭示当今社会深刻的矛盾冲突及其根源 ,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 ,认清我们的历史地位和责任 ,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里发表王锐生同志的文章 ,希望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