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寒气尚重的初春,远没到满目枯荷的季节,不知怎的,心中总搁着李义山的那句诗:留得枯荷听雨声。追根溯源,源于一位叫枫林的笔友,在我去她家串门时,指着墨迹未干的宣纸让我品那句诗,手指还特地点到了那个“枯”字上。她让我品,当然是因为这句诗好。而我也知道,她一定是品出了诗间真味。  相似文献   

2.
雪·梅     
前几天班里组织了一次知识竞赛,学习部让我主持,并帮忙出语文题,我非常高兴,而且使我收获很大,尤其是得了一句非常有道理,又很美的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我读着这一句诗。仿佛听见了梅和雪在对话。梅对雪叹息着说:“唉!你说,我要是能和你一样白,那有多好啊!”  相似文献   

3.
《天风》2020,(10)
正耶稣教导的"主祷文"是最好的祷告范本《历代志上》4章9节至10节记载了雅比斯的祷告,共有四句:"甚愿你赐福与我,扩张我的境界,常与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难,不受艰苦。"不少讲章讲解这个祷告,也有人推崇这个祷告,好像其是我们基督徒祷告的范本。但也有些肢体与我交流时,认为这个祷告不易理解.他们认为,其中最可取的是求神"常与我同在"这句;"甚愿你赐福与我"这句不太合适,有点成功神学的味道;"保佑我不遭患难,不受艰苦"不太符合神的旨意,因为耶稣说过"你们在世上有苦难";  相似文献   

4.
正余光中因写下《乡愁》一诗而轰动两岸,素有"乡愁诗人"的美称。谈到这首成名作对他的意义和影响,余光中幽默自嘲说:"我写过1000多首诗,因为《乡愁》好像变成了我的名片,这张名片大得把我的脸也遮住了,让别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对我说,我是读你的诗长大的。结果他除了《乡愁》之外,都没有读过我第二首诗。"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出生那天是重阳节。谈到自己的生日,他说:"我对自己的生日很满意,我是‘茱萸’的孩子。  相似文献   

5.
景健美 《天风》2016,(8):38-39
正1999年,主赐我一颗渴慕圣道的心,开始了我的信仰之旅。我学会了一些赞美诗,印象深刻的有一句:"神的殿荒凉,守望的人在哪里?"当我唱到这句诗时,心里非常感动,内心的祷告是:"主啊,如果教会需要,我愿意做一个守望的人,我愿意做你的工人,而不是一名雇工。"我在金陵协和神学院接受了四年的神学装备,记得毕业晚会上,班里的同学制作了一个PPT,结尾呈现了一幅中国地图,  相似文献   

6.
弧线人生     
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又新鲜、令不少青年朋友沉思的问题。为了事业、为了爱情、为了享受、为了创造、为了……这关于人生的种种答案,好像是,也好像都不是。有一天,当我冥思苦想之际,脑海中忽然冒出了一首诗,那是顾城写的《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我不知作者在写这首被称为"朦胧诗"的作品时,有没有考虑到人生哲理,但是用诗中所写的"弧线"来思考人生,却令我  相似文献   

7.
正我带着高二年级的学生玩"接句"的游戏。我给出的上句,是一个名叫"小娟"的弹唱艺人讲的。她说:"如果你唱得好……"我让我的学生们展开想象,补写这个假设句。我的要求是:写出你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曲意迎合老师。学生们的"接句"五花八门:学生甲——那你就可以上"春晚"了。学生乙——那你的粉丝就会特别多。学生丙——那就会有唱片公司主动上门与你签约。学生丁——那你就不用参加高考了。  相似文献   

8.
这是诗人张枣的一句诗,前一句是“这是我钟情的第十个月”,后一句是“我咬一口自己摘来的鲜桃”。我直接迈过第十个月,也不嘴馋那个鲜桃,独独喜欢了这一句,“我的光阴嫁给了一个影子”。它迎合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它找准了我心脏的位置,一击即中。  相似文献   

9.
刘立权 《天风》2022,(1):55-56
<正>商容是殷商时期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了。"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商容点头笑了笑,对这个很有天赋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的《灯》诗,体物精深,结构精整。其中的"半焰"意象对该诗的理解至关重要。该诗正是通过把灯一剖为二,解析出"半焰"意象而构思出来的。不论是开头的两句对灯的二重解析,还是中间的十二句六对对具体情境的描述,无不是以"半焰"为中心进行构建的。总之,"半焰"是这首诗的隐秘的内核,也是它的能量集聚的"诗眼"。  相似文献   

11.
用“十年磨一剑”这句诗来形容我在都市里打工的经历,是再恰当不过了。10年的风风雨雨中,我像辛勤的农民一样,在陌生的城市里种着自己的“责任田”,以打工仔的身份为这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奉献着绵薄之力。一朝一夕皆甘苦,十载历程不寻常。打工,改变了我的生活,也丰富了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景健美 《天风》2022,(9):6-8
经文:诗27:7-8 你说:"你们当寻求我的面."那时我心向你说:"耶和华啊,你的面我正要寻求."(诗27:8) 圣经里"神的面"代表神自己,"你们当寻求我的面"是神对每一个人发出的邀请.最近,因为疫情防控,一些地方的弟兄姊妹无法去教会敬拜神,我们还可以寻到神的面吗?回答是肯定的.让我们从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个主题:神在哪?让我们寻求他的面;如何寻?让我们得见他的面.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4月20日)三十五年前净公长老的一首诗,题为《寄怀传印法师》。三十五年前,即净公长老已经从湖北家乡被调来北京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协也是"文革"后才恢复。是年我还在江西与云居山相距20公里的梅棠公社旸岑山上。净公寄诗给我:两度分襟不计春,花开花落每怀君。喜吟禅悦清新句,颇慰尘劳散乱心。风月漫酬三世债,林泉堪羡一闲身。遥知眼底无多物,除却青松是白云。这是1979年8月26日净慧法师写给我的一  相似文献   

14.
正"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主耶稣在《约翰福音》3章3节中这样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四福音中,"实实在在"这个词语经常出现在耶稣的教导当中,是耶稣的习惯用语,耶稣借此来表明自己的郑重其事,以此来提醒人们注意他所传达的信息与真理。在这句经文中,耶稣让人们留意的真理就是"重生"!重生中的"重"这个字,可以理解为"再次、  相似文献   

15.
雪&#183;梅     
杨云利 《天风》2005,(12):14-14
前几天班里组织了一次知识竞赛,学习部让我主持,并帮忙出语文题,我非常高兴,而且使我收获很大,尤其是得了一句非常有道理,又很美的诗。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20,(4)
正"神啊,求你怜悯我,怜悯我!因为我的心投靠你。我要投靠在你翅膀的荫下,等到灾害过去。"(诗57:1)这个年,可能是许多人这几年过得最艰难的一个年,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年。在这个"禁止拜访"的春节里,大家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抱着手机看疫情防控的进展,看着每天的被感染的新增人数无比揪心。这个春节,全国大部分的人都躲在家里,有趣的是,有人结合今年的生肖——老鼠,形象地写诗自嘲:《鼠年学鼠》  相似文献   

17.
汪维藩 《天风》2011,(7):60-61
(七十九)主爱深沉1950年前后我还年轻的时候,弟兄姊妹中间传唱着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它的首句大意就是"蓝天作纸,沧海为墨,难书我主大爱"。全诗我已忘记,但这深沉的第一句却深深铭刻在我心头。1982年,基督教全国两会征集赞美诗新作时,我想起了描绘主爱深沉的这一诗句。特别是历经20余年坎坷之后,对这一诗句的感受更深。  相似文献   

18.
我是谁?     
叔本华早晨常到公园去溜达,有一天,他正在园中漫步、沉思时,迎面遇上一个小孩,小孩好奇地望着他,然后抛出一句话:“你是谁?”叔本华从沉思中抬起头来,愣了片刻,对小孩说:“我也正在想这个问题,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将无比感激、受用不尽。” 这则小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哲学大师长久以来被“我是谁”这一问题所困扰。虽然自古希腊时人们就将  相似文献   

19.
正"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致橡树》一诗让舒婷名满天下。对舒婷的认识,大部分读者也都来自于这首诗。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写于1977年,随着这首诗的发表和流传,舒婷顿时名声大噪。舒婷说,从创作的初衷上看,《致橡树》并不是一首爱情诗。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青年人以  相似文献   

20.
咏月趣闻     
一年一句咏月诗五代后唐时,有一位诗僧,赋《中秋月》一诗,只得一句“此夜一轮满”,便不得下句。他冥思苦索,一年后才得“清光何处无”的下句。这竟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