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谈     
计文 《天风》2010,(11):1-1
<正>据说,有一位在非洲传道的牧师,想把圣经译成非洲当地语言。当他译到《以赛亚书》1章18节的经文"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时产生了困惑,因为当地从未下过雪,人们不知道雪的样子。于是,这位牧师斗胆将经文译作:"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椰子肉那样白。"对此,有些牧者认为这是篡改圣经,但多数牧者却认为这是充满智慧的翻译!其实,翻开教会史的第一页,就记载了一件"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倚靠我  相似文献   

2.
<正>一位牧者在文章中提到牧师放弃侍奉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朋友",作者说:"很多牧师没有发展有意义的友谊,没有找到那些可以让自己在他们面前很放松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释放通道,筋疲力尽的几率会更大。"看到这里,令我感触颇多。可能很多人会说,牧者有很多朋友,教会里的弟兄姊妹都是他的朋友。但事实上,在信徒与牧者之间,大多数的关系就是服侍与被服侍的关系,真的能够成为牧者交心朋友的信徒实在很少。有人会说,同工可能会成为牧者较能交心的同行者。他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7,(12)
<正>某次,与香港一些牧者一起午餐,席间有同工幽默地问:"你们知道在香港,信徒主日午餐时吃得最多的一碟菜是什么?"大家不知所云,面面相觑。同工接着说,"是'红烧牧师',因为那天中午在教堂附近的餐馆里,有不少三五成群的信徒一起用餐,他们那时议论最多的话题便是评判上午牧师的讲道,此时牧师仿佛被'红烧'了……"大家哄堂大笑。信徒可不可以评判牧师的讲道?按照我青年慕道时的认知,是不可  相似文献   

4.
牧者的软弱     
李世峥 《天风》2008,(20):30-31
曾听一位牧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在医院看病时,遇到一位信主不久的肢体,问牧师:“你在这里探访吗?”牧师答道:“不是,是我自己看病。”那位肢体惊讶地说:“啊?牧师你怎么会生病?”这件事听起来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现实中类似的情况却不在少数。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认为牧者就不可能生病,但对很多人而言.却忽略了牧者也有软弱,也需要代祷的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5.
黄广尧 《天风》1995,(2):11-12
本期起,本刊灵修栏陆续选载黄广尧牧师的灵修著作《青草地》。《青草地》是得名于诗人大卫烩炙人口的诗句:“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让我们与黄牧师一起享用主恩典的丰富,默想遵行神的话,在真理上不断长进。黄牧师现任广东省基督教协会会长,广东协和神学院院长等职。  相似文献   

6.
自笔者进入神学院开始,就从神学院老师、教会牧者口中听到教会"青黄不接""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等话语,并以中国教会一位牧师牧养一万人的现状勉励青年传道人兴起。据不完全统计,至2018年底,中国教会有教堂约6万座,圣职人员(牧师、教师、长老)1.4万余人,专职传道员约2.2万人。从发展来说,牧者人数上显然有所增加,但对于教会的需要来说,问题仍然非常严峻,现在大约平均每位牧者需要牧养超过千人,从牧养的压力来说,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正>在一些信徒的心目中,牧者为信徒祷告是合理的,而信徒为牧者祷告是不配的。然而,作为牧者的我们,自己心中却十分清楚,我们比众人更软弱,更需要代祷!一位牧师在医院看病时,遇到一位信主不久的信徒,他惊讶地说:"啊?牧师你怎么也会生病啊!"在某些信徒眼里,牧者应该是远离世俗、清心寡欲的,是知识渊博、知书达理的,是大有口才和胆量的,是性情温和、善解人意的,是安静聆听、解惑答疑的……于是,他们一有问题与困难就找牧者倾诉、解答与代祷。然而,牧者与信徒一样,  相似文献   

8.
何欣 《天风》2007,(17):40-41
德国正在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来自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同时,也来自更多的德国教会牧者们的探索。2007年5月19日,在德国EKD的会所,欧保罗牧师与中国教会牧师访问团一行及德国教会的牧者共同探讨、分享在那堵"无形的观念之墙"的背后诸多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9.
严锡禹 《天风》2013,(1):22-25
元旦一过,春节将临。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基督徒该如何过,才能让传统的节日和我们的信仰紧密结合?基督徒当如何做,才能让热闹的春节对我们的灵性成长、生命更新更有意义呢?让我们看看几位牧者同工的分享吧!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20,(11)
正牧者在神的救恩之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当弟兄姊妹说:"牧师,我是你的粉丝!"或说:"牧师,是你牧养了我。"我们是否会因此沾沾自喜?是否会忘乎所以?或者,我们每天尽心服侍,却仍然有弟兄姊妹批评、指责时,我们是否因此而失去服侍的动力,从而怀疑自己的蒙召?保罗一方面被哥林多教会尊为四派之一,另一方面却被哥林多教会其他派别质疑与否定,然而他并不因此改变自己服侍的初衷,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20,(2)
正一直以来——我说的是个人自小到如今——在教会里总会听到一些对牧者的评价。现在想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教会历史上,牧者总是被冠以"上帝的仆人"的尊称,其言行与其职分相关,所以基本上一般信徒都会认为牧者"应该"更加"属灵"。牧者是一个荣耀的职分,甚至有人会用"天国的使者"来形容,其特质可以概括为"高贵、荣耀、上帝的仆人"等。这些看起来很"荣耀"的光环,将它理解为对牧者的"期待"或"希望",我相信是比较合适的,至于是或不是,那就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12.
为牧者代祷     
正一、牧者的真实境况"你觉得做牧师最大的难处是什么?近期有什么难处需要代祷?"笔者通过微信等媒介向好友中的牧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回复的内容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回复内容多种多样,关键词大概有"感恩感谢"、"主恩够用"等,但更多的是诸如"孤独寂寞"、"压力山大"、"人际紧张"、"小心谨慎"、"复杂难搞"、"已经耗尽"、"前途茫茫",等等。  相似文献   

13.
<正>每当身边的牧者在侍奉的黄金年龄不幸地离开了我们,就会有很多文章呼吁信徒,要好好爱牧者,不要让牧者流泪伤心,不要让他们太累。我也祈求神安慰那些牧者的家人,坚立那些正为主劳苦尽忠的牧者。我提醒自己,也请所有神的仆人记得,人的生命需要"细拉",所有弟兄姊妹都要知道,牧者的侍奉更需要"细拉"。最近读经刚好读到《诗篇》,"细拉"在《诗篇》中一共出现了71次,"细拉"两个小小的字原来是旧约时代乐谱中的休止符,是诗乐中的过门和停顿休止的意思。圣经学者指出,细拉也可能表示"静默""暂停"等。今天"细拉"这个休止符依然保  相似文献   

14.
<正>何志辉牧师是上海虹桥外国人基督教英语专场礼拜聚会点(下称"英语专场礼拜")主任牧师。2019年5月16日获颁第三届"上海市人道博爱"个人奖。这位来自新加坡的牧者,用真理牧养教会、用爱心服务社会,十年间带领在沪境外基督徒累计捐助中国教  相似文献   

15.
吴兵 《天风》2015,(2):8-9
<正>谁被赋予了传道的职分,谁就领受了基督里的最高使命。牧者当为自己谨慎、为全群谨慎,教会也当尊重上帝所设立的职分。这些年来,中国教会按立了许多圣职人员,在教会中从事宣道、教导、管理等牧养事工。虽然目前中国教会"羊多牧人少"的现象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但相对于以前,已经大有改善。这是让我们为之欣喜和兴奋的,但同时,作为一名服侍教会多年的牧者,我衷心希望在新的时代里,教会和牧者能够回归圣经教导,使被按立的圣职真正体现出其神圣性,成为这个时代的见证,建  相似文献   

16.
陈丰盛 《天风》2017,(5):42-43
<正>母亲节快到了,按照往年的情形,从母亲节前几日开始,朋友圈里就会被各种关于母亲的文章、诗歌等充满。所有的信息似乎都在提醒我们,若不发一些与母亲相关的图文,就对不起生我们、养我们的母亲。凑巧的是,这个周末,我受邀回家乡教会开布道会,到家前听说母亲因头晕去医院看病,疑似脑梗死。在布道会之后,  相似文献   

17.
教堂幽默     
正我跟不住牧师为新人证婚,按照程序,一般新郎与新娘的回答很简单,只要说"是的"或"我愿意",但居然也有例外的。请看这个证婚案例:牧师问新娘:"你愿一生都爱他吗?"新娘答:"是的,我愿意。"牧师又问:"今后无论他去哪,你都愿意跟他到底吗?"新娘迟迟不答,牧师再问,新娘只好摇头苦笑。牧师惊奇地问:"这是为什么?"新娘答:"牧师,他是一个邮差,我跟不住啊!"  相似文献   

18.
教堂幽默     
<正>它名字叫"群"一青年信徒找到牧师,要求牧师为他"赶鬼"。牧师问他有何症状?他说:"我每天花在微信朋友圈上的时间太多,无法自拔。而最近读经时突然发现,原来魔鬼的名字就叫'群'(参可5:9)!"[提醒]此"群"是人,那"群"是鬼。此群非那群呀!看房价再定有一个信徒向一些生意人传福音,说完之后问他们:"你们死后愿去天堂还是地狱呢?"很多人都表示愿意去天堂。但最后一个生意人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他慢  相似文献   

19.
单渭祥 《天风》2022,(2):34-36
二、冲突有何后果? 教会牧者(主任牧师)与义工领袖(堂主任或负责长老)如果长期处在冲突之中,势必造成双方心力交瘁、精力内耗,甚至寝食不安,日子久了大家都会厌烦这种关系、逃避这种合作.轻则双方面和心不和,重则一见面就吵、不欢而散. 例如,某位堂主任见牧者终于辞职走人,表面上不露声色,假意惋惜,实则暗中庆幸自己"胜利了",...  相似文献   

20.
<正>春节前夕,又一位牧者因罹患癌症英年早逝,年仅40岁,给丈夫丢下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给教会丢下一群嗷嗷待哺的信徒。近些年来,不时传出这样的消息。出于对逝者的惋惜和对教会的关切,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大家都会无比伤痛,无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这位牧者离去后的那几天,微信群、朋友圈就有不少议论,表示哀伤的,表示同情的,表示怜惜的,表示愤慨的,应有尽有。我毫不怀疑大家的真诚,但我不禁要问,牧者活着的时候你在哪里?如果你说你根本不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