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风》2020,(6)
正编者按:在众多融媒体传播方式中,公众号因其制作简单、接收便捷而普及率非常高,且深受欢迎。在媒体多元发展的时代,教会也正在积极探索公众号事工,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更好地牧养信徒、引导信徒,促进中国教会健康发展。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牧者同工,为教会公众号事工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朱致国 《天风》2005,(7):32-33
当中国教会处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社会空间中时,我们应该而且更愿意以教会有效地宣讲与更多人群分享基督与所有人分享生命一样,成就和睦。一个处在时代中的中国教会,必然也应该是与人民在一起的教会,无论在何处、何时,这都是来自中国教会的声音,而这一声音也必然成为中国教会及中国基督徒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3.
吴兵 《天风》2015,(2):8-9
<正>谁被赋予了传道的职分,谁就领受了基督里的最高使命。牧者当为自己谨慎、为全群谨慎,教会也当尊重上帝所设立的职分。这些年来,中国教会按立了许多圣职人员,在教会中从事宣道、教导、管理等牧养事工。虽然目前中国教会"羊多牧人少"的现象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但相对于以前,已经大有改善。这是让我们为之欣喜和兴奋的,但同时,作为一名服侍教会多年的牧者,我衷心希望在新的时代里,教会和牧者能够回归圣经教导,使被按立的圣职真正体现出其神圣性,成为这个时代的见证,建  相似文献   

4.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传教士?或者说,中国教会需要怎样的传教士?也就是说,我们中国教会必须培养出什么样的神职人员,才能让福音泽润大地?我们的认识是: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传教士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方面的良好素质。一,必须持守坚强的信德和扎实的神修;二,必须坚持爱国爱教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三,必须具有高深的宗教知识和足够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下面我想就上述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希望有助于修院神师的工作,有助于对修生的培养,期望他们将来成为中国教会所需求的、爱国爱教的传教士。 第一,必须持守…  相似文献   

5.
《天风》2020,(5)
正展示教会形象,提供生命灵粮,捍卫信仰真理中国教会融媒体充分结合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现代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向国内外和教内外广大人群全面展示中国教会的良好形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产生了多方面的宣传效果。中国基督教网站如同中国教会跳动的脉搏,是我们及时了解中国教会动态的窗口。通过平时浏览中国基督教网站,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两个多月以来,浏览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     
《天风》2003,(1):1-1
在一个伟大创新的时代,我们能否作出创新的见证,“荣耀我们创新的主”这是我们在新的一年中所思考的,在本期的一组讲章中,老牧师、新牧者都给予了回应。中国教会从未有过这样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如何满足包括更多知识分子在内的基督徒灵性上的需要,“让更多的人享受上帝的恩泽”这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功课。  相似文献   

7.
陈鼎亮 《天风》2010,(2):12-14
几乎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说明这是中央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因为一个国家如果不解决“三农”问题,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中国教会是否能健康发展,首先当关注农村教会,因为就中国教会的人数而言,农村教会占多数。若没有农村教会的健康就不会有中国教会的健康。本期的几位同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农村教会问题,希望各地,尤其是城市的弟兄姊妹更多地关心农村教会发展,并为之代祷。  相似文献   

8.
这次梵蒂冈册封中国教会120位“圣人”涉及到福建教会的有6位。这6位都是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除刘方济各外都是在清代著名的礼仪之争中被清政府处死的。礼仪之争说穿了就是天主教会要不要尊重所在国的文化传统、要不要与所处的时代社会相适应的一场大争论。这在今天已经不成为问题,可是在17至18世纪,这个问题却困扰了中国教会100多年。  相似文献   

9.
"三自原则"是上帝在中国教会的新作为,是办好中国教会的新途径。"三自原则"对中国教会有其适切性和深化的必要性,在新的时代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这一原则。从"三自"到"三好"是中国教会探索建立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雷 《天风》2003,(1):52-53
基督教随着时代的前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与更新。在这一切的变革与更新之中,神学思想的更新乃是首要的。作为世界基督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中国教会,如何面对新世纪新形势下来自方方面面挑战?如何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见证基督的真理?如何使中国基督教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且能发扬光大?笔者认为,一切问题的解决最终只有一个途径:加强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5,(8)
<正>互联网本身是中性的,使用得当,就能成为祝福的器皿。中国教会过去三十年的复兴是上帝恩典的眷顾,也是在恩典之下对机会的把握。那个时代中国教会不知不觉地提前适应了时代的变迁,也造就了教会的发展。如今进入一个网络化的时代,面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我们能否依旧保持教会的适应性?本文尝试就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谈谈"互联网+"时代的教会牧养。  相似文献   

12.
<正>丁光训主教曾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相应地,我们可以说,中国神学就是中国教会在思考,是中国教会在自己处境中的思考。有人说,中国的教会缺乏教会性,要办好中国教会,就需要加强其教会性,让教会成为教会。历史地说,中国教会是一个差传的教会,曾经宗派林立,基督的身体被撕裂。现实地说,中国教会是一个后宗派的教会,或者更合适地说是一个联合中的  相似文献   

13.
教会复苏     
1979年,经过“死荫的幽谷”之后的中国教会,终于迎来复兴的曙光,一批教堂陆续得到开放……至今15年过去了,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数算神的恩典,本刊约请当年在全国开放最早的几个教堂,写来纪念文章。让我们一道回顾往事,瞻望未来,献上我们的祈祷,求神继续祝福带领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14.
1996年9月24—27日“全国基督教秘书长、总干事工作会议(扩大)”在北京怀柔山清水秀、景色旖旎的红螺山召开。来自各省的秘书长、总干事,围绕“如何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主题集思广益,各抒己见。讨论避免空泛议论,倡导民主、务实的会风,会议开得格外活泼且富有朝气。 与会者认为:今天的中国教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自原则”不仅要融入中国教会具体实践中,更应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教会的支撑与脊梁。因此,我们应理直气壮地在巩固、发展按三自原则建设教会的成果与理论时,毫不懈怠地维护中国教会的尊严与形象。在不断完善和发掘“三自”的时代新亮光、新内涵时,从我做起,脚踏实地推进中国教会的建设,回应和解决教会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正如中国基协副会长兼代总干事韩文藻同工在会议中所说,我们要注意“只顾与国际接轨,而不管国内脱轨”的现象,将爱国爱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按三自原则将中国教会办得更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和一个忠心侍奉的好仆人,无愧于时代与教会赋予我们的重托。 为此,本刊选编几位同工的发言,他们从不同侧面阐述自己对今天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看法或建议,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贯彻“三自原则”探索中国的教会建设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王荣伟 《天风》2001,(6):4-5
自美国政府充当世界人权“法官”以来,多次以人权、宗教信仰自由的名义干涉我国内政,这一行径引起中国广大基督徒强烈不满。我们编辑部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希望《天风》能够代表中国基督徒对此作出我们的回应。将真相告诉关心、爱护中国教会的广大海内外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教会,了解神特别眷佑的这块土地。为此本刊专访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邓福村牧师,请他谈谈中国教会的近况。  相似文献   

16.
音歆 《天风》2003,21(6):40-43
中国教会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神学思想建设这一历史性事工。神学思想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所涉及的命题也很多,包括如何树立正确的上帝观、救赎观、创造观、圣经观等等;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是为活跃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建构中国处境中的神学,挖掘圣经中的时代信息,使中国基督教在这个时代有以告人的信息。基督教是一个提倡伦理道德、重视伦理道德的宗教。因为整本圣经充满了伦理道德的教训,而且伦理道德的教训在基督教传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会历尽沧桑,经过数十年血与火的经历,造就出许许多多令人敬佩不已的老牧长们。从老牧长们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教会的缩影;从老牧长们行过死荫的幽谷而步入青草地的信仰历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教会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再现了中国教会引以为荣的丰富的属灵历史宝库。为了使他们的事迹激发我们,班主任老师让我们九六届毕业班的每一位同学,在寒  相似文献   

18.
沈新民 《天风》2001,(5):19
中国教会蒙神恩待,主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我们教会。但“庄稼多,作工的人少”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教会之中。群羊饥渴,熬熬待哺。马其顿的呼声在这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代中甚为迫切!  相似文献   

19.
丁光训 《天风》2004,(7):25-32
2004年8月5日,一个被海内外同工、同道称之为历史性首展的--"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将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揭幕,为了使海内外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教会圣经事工的发展,本期特刊发1990年11月丁主教在美国宗教学会和圣经公会联合年会上的演讲"中国基督徒怎样看待圣经"一文,以飧读者,希冀在"独特而令人向往的信息"中,使更多的中国教会的牧者,在处境发掘和宣讲圣经在新的时代的亮光和信息……  相似文献   

20.
王艾明 《天风》2009,(1):21-23
无论从怎样的视角审视今日基督教在中国的现状并预测其发展的未来,我们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发问,即何谓教会的形象?或者说,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教会是怎样的一种形象?我们也许会非常容易地解释中国教会所持有的爱国爱教的政治立场和荣神益人的神学理念,但是,在回答中国教会在公民社会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的时候,我们就很有可能采取经验式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