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慕道 《天风》2010,(6):53-53
子女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产业,心中对他们的爱非言语可表达,但实际生活中,却常因一些有意无意的言语给孩子带来伤害。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短文,很受启发,稍作改编,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2.
司布真  李肇琳 《天风》1994,(11):11-11
恨恶罪恶 “你们爱耶和华的都当恨恶罪恶。”(诗97:10) 若你只想到罪恶怎样损害了你,你就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来“恨恶罪恶”了。罪使你的心败坏成了什么样子呢?罪使你的眼睛瞎了,叫你看不出救主的荣美;它使你的耳聋了。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主要从两个方面批判通常所谓的"诗"和"诗人":就主观方面而言,诗人缺乏对于真实存在的知识;因此,就客观方面而言,诗人的作品在伦常、政治、教育等领域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柏拉图希望表明,以智慧、真善美为目标的哲学才是诗的典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所以,"哲学家"和"诗人"这两个角色在柏拉图那里是一种完美的融合,而不是一种分裂.  相似文献   

4.
《天风》2020,(2)
正一位古以色列的诗人坚信,耶和华的话是灯,是光,具有光照的作用。他说:"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119:105)这里的"话"是指旧约的律法。那么,耶和华的律法如何能成为人脚前的灯、路上的光?诗人清楚地意识到,耶和华的律法需要有解释者,当解释者将其解开的时候,律法就会发出亮光,就如诗人所说:"你(耶和华)的言语一解开,  相似文献   

5.
眼睛的功能和重要性 眼睛是人体的五官之一,结构十分复杂、奇妙;视觉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它所提供的信息量,超过所有其他感觉的总和;眼球是极其柔嫩宝贵的器官,易受伤害,大卫祈祷说:“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诗17:8)  相似文献   

6.
一直认为,忆明珠[1]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其诗书画文总不难令人触摸到一颗属于诗人的心灵.他的散文也如诗,从素朴的生活依恋,到终极的人生叩问,从苍茫的心灵独语,到曼妙的画边沉吟,字里行间涌动的是智者的灵慧沉静、勇者的坦然从容、仁者的宽厚爱心和诗人的洒脱激情.其散文名作<石破天惊的诗句>,就充溢着诗人的气质,以充实的生命元气完成了悲剧的超越,如同一首壮美的"诗"读后令人心绪辽远、遐思无限.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诗人赵朴初喜好饮茶,还经常以茶入诗,深得饮茶真趣。在赵朴初的茶诗中,其中一首五绝《吃茶》(题为笔者所加)诗人尤为喜爱,曾多次写成条幅赠人或贺会: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在这首诗中,赵朴初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  相似文献   

8.
工夫在诗外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逝世的前一年写下了一首诗,向他心爱的小儿子传授他的写作“秘诀”,其中的两句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总结了他一生写作的经验教训,得出了决定诗歌创作成败的是“诗外工夫”的结论。因此,他要求儿子不要一味追求词藻的华富和技巧的奇绝,而要重视“诗外工夫”,着力从生活中觅求诗的真情、真境、真意。“工夫在诗外”,是陆游对自己创作经验最切要、最深刻的概括和总结。诗人一  相似文献   

9.
主耶稣教我们祷告:“求祢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玛6:12-15) 宽恕并不等于忘记,也不是自我牺牲的一种形式。 每一个人都受过精神创伤。伤害在每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关键是怎样对待伤害,怎样治愈伤害。 如果有人问:“有没有治愈伤害的良药?”那么,我们将告诉他,有,而且只有两个字:宽恕! 亚巴郎对上主说:“上主哦,我的同胞已经伤我七次,请问我还能宽恕他几次?” 上主说:“你还要宽恕他一千次。” 伯多禄前来向耶稣说:  相似文献   

10.
倪光道 《天风》2004,(5):8-9
经文:诗 139:1-4 这是大卫的诗。诗人以他亲身的经历见证神的无所不知,谈了三点深刻的体会:(1)“神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2)“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3)“我舌头上的话,你没有一句不知道的”。换言之,神的无所不知有三个具体表现:远知人的意念,深知人的行为,全知人的言语。这三个“知”,既是对神的正确认识,又是对自己的清楚认识。只有不断地认识神和认识自己,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合神心意,蒙神喜悦,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对绘画、诗和戏剧进行了考察,认为它们不能提供真知,诗更是激起了城邦公民的情感和欲望,破坏了由理性建构起的城邦的正义和秩序。苏格拉底将诗人与将军、法律制定者相比,认为:诗模仿心灵的低级部分,诗人是城邦正义的破坏者,扰乱心灵理性部分的罪魁祸首,并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本文通过对《理想国》"诗论"的分析,确定古希腊政治哲学、伦理学"知"的背景,与中国政治哲学、伦理学"诗"的背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厘清早期中西政治文化和伦理文化的不同建基。  相似文献   

12.
倪光道 《天风》2006,(20):8-10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诗42:5)。经文:诗42:5、11;43:5诗篇42篇、43篇,都是流亡异乡者的祷告,称为“求告诗”。我们虽然不像诗人那样流亡异乡,但我们的心路历程与诗人的经历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我们今天读这两首诗,会有感触,  相似文献   

13.
炭火与仇敌     
陈志华 《天风》2011,(12):15-15
《箴言》中富有哲理的经文总能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智慧的言语,娓娓道来,如同细雨润物无声;责备的呼声,高亢有力,如同警钟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14.
1996年12月12日夜,以“报告文学之父”著称中国文坛的大诗人、大作家徐迟在医院跳楼自杀身亡。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已发生了几十起文人自杀事件。1991年9月北大诗人戈责在圆明园附近投水自杀;1993年3月北京大学诗人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此后不久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和诗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不利于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将其逐出"理想国"。但实际上,柏拉图并非反对所有的诗,他攻击的只是诗人在盲目追求爱欲下对真理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的摹仿。柏拉图的文艺对话表明,诗人和哲人因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一种主要是摹仿诗,另一种则是旨在揭示真理的"哲人诗"。因此,《理想国》中的"诗哲之争"可以解读为"摹仿诗"和"哲人诗"之争,其本质是诗歌内部的争论,而非诗歌与哲学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陆游是一位非常热衷诗歌创作的爱国诗人,他曾自称在"六十年间万首诗"。在诗人数以万计的诗作中,我们发现诗人的很多咏物诗多以梅花为意象,在诗中,他或抒发喜爱惆怅之情,或表达个人爱国之志,或说明客观事理,称得上是句句系梅,处处写己。  相似文献   

17.
欧阳骏鹏 《学海》2006,(6):73-75
诗语体现了语言的使命是在作品中揭示和保存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理念,它是以自己的生命而存在的。诗语传达诗人真正的生命感觉,欣赏者领会诗语的内涵并注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人们的归乡意识和家园情结在诗语中永久地凝留。  相似文献   

18.
因诗得名在数千年的诗歌史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因其名篇佳句而获得美妙的雅称。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著名,人称“郑鹧鸪”;诗人赵嘏以“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而得到“赵倚楼”的雅号;宋代的宋祁因有写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被人称为“红杏尚书”,词人张先的“张三中”、“张三影”的雅号,也因其名句而来。  相似文献   

19.
人言可畏吗?     
吉学军 《天风》1997,(7):32-32
常言道:人言可畏,流言销骨。 对于基督徒来说,人言可畏亦不可畏。面对人家攻击论断,乍听起来,实在不悦,令人沮丧。但心平气和地想一想,人家若说得对,感谢还来不及,还敢气恼?如果纯粹是流言蜚语,恶意中伤,那有什么可怕呢?一笑了之。因为别人攻击论断我,不会减少我什么,我就是我;别人吹捧夸奖我,也不会增加我什么,我还是我。最后审判权在天父手中,我又何怕之有?何忧之有?  相似文献   

20.
以善胜恶     
董惠珠 《天风》2003,(8):23-23
经文:太5:38-39 罗12:17 在基督徒的一生中,属灵的争战时常发生,若是以善胜恶,就是胜利;若是以恶胜恶,就是失败。以善胜恶可以截止罪恶,而以恶胜恶,则是增长罪恶。 创世记中该隐是有罪的,要胜过该隐的要比该隐更恶;拉麦是凶狠的,要杀害拉麦的就要比拉麦更凶狠。 基督徒若不以善胜恶,就是站在神仇敌的阵线上,是帮助了神的仇敌,在属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