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永兵 《天风》2007,(22):45
他是一名很平凡的神学毕业生。从圣经学校毕业后.他被市级教会组织安排在山村一所很不起眼的教会作传道工作。他对信徒很亲切.信徒对他也很爱护。几年的侍奉过去了,教会里的信徒他几乎都认识.而且能够叫出他们的名字.还知道他们住在哪个村庄哪个小组。在众多信徒中,有一位很特殊的信徒.是一名五保户老人。他(神学生)和他(五保户老人)之间的一些故事.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卢庆喜 《天风》2004,(6):18-19
作为传道人,我们要积极参加神学思想研讨,这对我们的传道视野的开阔,引导信徒爱国爱教、积极参加三个文明建设都大有裨益的。现在的教会(特别是农村教会),已经到了非建设或调整神学思想不可的地步了。尤其是传道人,你以什么思想去带领信徒,带领出来的信徒也就像你一样。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正如加拉太书6章7节所说:"……人  相似文献   

3.
王荣伟 《天风》2002,(8):38-39
在基层教会侍奉的传道人,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信徒来自生活中的信仰问题,他们的神学思想直接影响到他们所带领的信徒的神学思想,如何以正确的神学思想引导信徒,这是至关重要的。教会的具体事工,讲道、查经、祷告、探访都是神学思想释放的媒介,神学思想建设要成为各项事工的正确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纳粹行将就木前夕被盖世太保秘密处决的潘霍华是没有殉道者时代的殉道者。神学家潘霍华对于今天的教会来说,不仅仅是一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神学遗产仍然对于现今的神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生平与他的思想是一致的——他所活出来的正是与他所领受、所坚持的信仰与神学是完全一致的。本文以潘霍华的《追随基督》中的神学要点作为研究的内容,概略性阐述了潘霍华写作该书的历史背景与写作目的。文中分析了潘霍华驳斥当时在德国基督教中广为流行的"廉价的恩典",提倡"重价的恩典"的神学理念,理清其背后重要的神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基础——基督论的教会论。展开分析潘霍华在《追随基督》中有关"基督作为教会团契存在"、"基督界定基督徒与基督徒团契的生活"、"十架神学"、"基督徒的生活",以及"重价的恩典",这几方面重要的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李卫东 《天风》2018,(5):31-33
(四)在神学思想层面,神学思想建设与教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十多年来,神学思想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教会发展需求仍有很大的距离。一是呈现出上热下凉现象。即市基督教两会重视,基层团体和教会不重视,神学思想建设与信教群众存在脱节现象,不少信徒认为神学思想建设是教会高层的事,和他们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李希贡 《天风》2001,(10):18-19
中国教会的信徒80%在农村,开展农村教会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工作,对搞好中国教会的整体工作尤为重要。因为农村教会的同工和信徒文化层次较低,所以开展农村教会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工作难度更大,起步更缓慢,进展更艰难。 我们河南获加县亢村镇教会拥有一堂三点十个自然村的信徒,历来重视培养人才,特别注重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和深造。现在教会有两个神学生,12个南京神学院的函授生,都是高中以上的文化基础。还有几个县办神学班的学员,所有堂点的讲道人都受过县办短期培训班的培训。教会已经不缺乏讲道人,不过思想素质并不高。全国两会在济南会议上作出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后,教会的知识分子就在讲道中欢呼这一决议的发表,为加强神学思想建设工作的开展鸣锣开道。近年来,我们在神学思想建设的起步工作中取得一点经验,也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和困难,现初步作以总结,供同工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丁光训与教会同工一起思考:中国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究竟何在?他明确地表示,我们要真正努力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的中国教会:能够帮助我们中国教会里的信徒爱国爱教,都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很光荣;我们的神学思想要建设、要提高,使得我们中国的基督教变成"很有人性、讲道理、讲道德,为上帝所喜欢、也很喜欢‘爱的上帝’的教会"。  相似文献   

8.
教会中有一种不正确认识:神学思想建设是神学院的事,与教会无关。事实上,教会中牧师和传道人的每一篇讲章,甚至于每一个祷告,以至于为信徒提供的每一次教牧关怀都是一次神学努力,也都有意或无意地具有一定的神学导  相似文献   

9.
一、讲台供应的价值 教会讲台具有严肃性、神圣性以及权威性.这里所发布的所有信息,包括对信仰、教会、历史、社会的阐述,都具有一定的号召性,成为基督徒和慕道友行事为人的准则.因此作神出口的人必须自己先被洁净、被圣化,必须实行"道成肉身",将健康的神学思想建设成果转化为讲台供应的帮助,再由讲台供应转化为信徒的社会实践和教会实践. 牧者不仅要在讲台上安慰、启发信徒,也要面对处境解决、协调信徒与现实政治、经济、社会、自然以及文化的关系,引导他们活出积极人生.  相似文献   

10.
王嘉玮 《天风》2003,(3):46-49
圣经常常被基督徒视作教会及信徒的生命之源,是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是我们灵性起步的根基。这就使我们要熟悉圣经、尊重圣经。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在三个“唯独”中,提出了“唯独圣经”的口号,号召信徒们要回到根源中去。由此,路德的神学著作都是以圣经的权威及教会传统遗传的权威为先决条件的,这种试图解释圣经的解经学形式的神学值得我们借鉴。“与经院主义的神学著作相比,路德的神学著作显得更新、更有特色,这种特色贯穿路德的神学研究方法。作为解经学家和讲道人,路德不断地与圣经对话,这是没有先例的。他在神学领域里取得的每一进展,都以圣经作为基础和指导。”(1)路德从不怀疑圣经权威的可信性,“他的目的是让圣经和教义里那些朦  相似文献   

11.
<正>一母校举行"金陵协和神学院65周年院庆暨教堂落成感恩庆典",同时举办"神学教育与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实乃喜事盛事大事,史工圣工大工。王神荫主教在《赞美诗(新编)史话》一书中,对神学家赵紫宸博士创作《团契歌》的背景介绍说,当年赵先生在北京燕京大学任职,受燕京大学青年学生信徒和北京市教会信徒邀请,"借香山召开夏令会、秋令会,以研究基督教的道理,培养造就灵性。香山有座卧佛寺,大门  相似文献   

12.
丁光训与教会同工一起思考;中国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究竟何在? 他明确地表示,我们要真正努力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的中国教会; 能够帮助我们中国教会里的信徒爱国爱教,  相似文献   

13.
翁溯利 《天风》2016,(8):14-15
正教牧人员传给世人的应为真理之"道",授予信徒的当是侍主之"业"。现今有很多教会尤其是基层教会,存在"信徒多,工人少"的牧养窘境;笔者认为现今教会可以借鉴使徒教会的牧养理念,抓好四件事:第一件事:教风的控管使徒时代的教会在犹大地全面发展时,信徒越发增添(参徒5:12-16),教会免不了会有某些不良风气,此时教会的掌  相似文献   

14.
灵修神学是一门着重"内在"的神学和有"个性"的神学,"内在"反映其教会性,"个性"反映其在处境中的独特思考。教会性和独特性应该是神学必须具备的要素,也是基督教中国化思考中必须具备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中世纪三位灵修神学家的思想,他们都强调"爱",可称为"爱"的灵修神学传统。我们将从他们的思想中探讨一下神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正>奥古斯丁曾说,离开了教会,人就无法相信。奥古斯丁这样说的目的,是强调基督徒与教会之间紧密的联属关系。在他看来,信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是在教会中发生的,与教会密切相关。离开了教会的教导和牧养,人就无法真正相信。为了强调教会与信徒割不断的生命关系,加尔文坚称教会是信徒的"母亲"。"母亲"的类比,不仅说明教会对信徒的重要性,也暗示基督的教会  相似文献   

16.
"神学是教会在思考",而教会当怎样去思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以思想史上的教父神学为例,尝试从"地理意识"的进路进行神学思考。本文通过结合地理区域的思想特征来认识教会自身的身份与处境,以期对中国处境中的的神学探索有所启发,建立一种合乎圣经教训又适用于实践的中国基督教神学。  相似文献   

17.
神学是教会在思考。有人会说基层教会用不着神学思想建设,只管讲道就是了,这是上层或神学院校的事,是极不正确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各人都有各人的神学思想,从你的解经观可窥见你的神学思想,即不同的神学思想,反映出不同的解经观,假若出于错误的神学思想,必然导致错误的解经观,这样既贻害信徒  相似文献   

18.
葛琦 《天风》2002,(10):22
目前中国教会正在提倡神学思想建设,使神学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神学思想是指导信徒,指导教会工作的理论工具,没有神学理论的领导,我们很难再上一个台阶。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不同之处在于城市人口分布比较集中,文化是多元的,职业是多方位的。湖北教会在以往十年内,集中力量投入在农村牧养事  相似文献   

19.
贾红亭 《天风》2010,(8):30-31
<正>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古称"天中",现有教堂两处:一处是坐落在繁华闹市区的伯特利堂,一处是投资近千万元正在建设的天中堂。驿城区教会有牧师1人、长老2人、神学毕业生5人,传道员3名,义工400人,信徒3000余人。  相似文献   

20.
正根据汪维藩老师的理解,中国神学的建设需要通过这样几个途径达成。首先是继承基督教新教以圣经为本的传统。中国教会是一个高举圣经的教会,信徒尊重圣经权威,热爱神的话语,这就决定了中国教会的神学探索所应侧重的,是基于圣经的神学而非基于哲学的神学。其次是重视信徒在新时期的信仰实践与灵性实践,并加以提炼,以形成源于实践的神学而非书斋神学。再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