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了我的成长历程、我选择学习心理咨询师的原因以及将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在我二十六年的成长经历中,喜、怒、哀、惧皆有,各种经历造就了如今的我。参加工作并组建家庭之后,要面对诸多工作问题和家庭问题,深切地感受到了解心理、了解自己的心理和了解他人心理的重要性,于是我希望成为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中的一员,尽我所能地完善自己并帮助他人。  相似文献   

2.
人与我     
正细细想,先秦诸子的论述,其中都有个如何对待人与我的问题。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大约是说,我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要帮助他人实现其人生目标。我不能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借口,而损坏他人实现其人生目标。儒家的这个思想,在人与我的关系问题上,我觉得,是"先己后人"。与之相反的是墨家。我个人觉得,墨家是"先人后己"。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  相似文献   

3.
从个人成长角度来看,我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一些重要他人的综合影响,使我具有稳定的人格,良好的心态,以及较强的内省能力和通情达理能力。从职业行为的角度分析,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坚持学习各种咨询理论,并接受个人体验,追求自我人格的成长,为成为一名称职的心理咨询师全身心投入,希望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这两方面的分析使得我对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咨询师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4.
"助人自助"是我大学第一堂心理咨询课老师对我们讲的,我个人比较赞同。"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心理辅导期望通过其帮助,使来询者增强其独立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以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而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自助是前提必须要有强大的理论作为基础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生活社会经历和经验。本文是一篇自我分析报告,从我的出生幼年童年青少年、求学阶段和工作阶段三个时期介绍了成长过程每个阶段的心理现象及这些心理现象对我以后发展产生的影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有些波折,但我相信做什么事不要浅尝辄止,持之以恒和不断总结才是成功之道,而我更是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谦和、踏实、好学才能不断进步和完善自我。努力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我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杨黎明 《天风》2005,(4):42-43
我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青年时代,我想成为一名 光宗耀祖的"作家"。祷告了几天后,就一头钻进了文 学的深造和创作的学习中去。我为"福楼拜尔"的描写 着迷;为"海明威"的深沉叫绝。有时也吹吹圣经上的 尘灰。 随着习作的发表,随着论文的采用,我成为领导刮 目相看的红人。领导把我提到了满意的岗位上去,我成 为能调度400人企业的总调度。 我怎能不赞美我的天父,我怎能不赞美我那全能 的、满有恩典的、慈爱的、帮助我的,……真神。我查 遍了词典中所有关于赞美的好词,写了满满两张纸,高 兴时就读两遍。  相似文献   

6.
"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今天我们仍会经常使用这个词。在古代孟学诠释及一般语境使用中,"与人为善"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采善于人、知人善任;助人向善、乐道人善;仁者情怀、一体大同。今天使用"与人为善",更多的是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善意地理解、对待他人,热心帮助他人、团结他人共同进步;要尊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体现为一种人道主义的态度和友善的行为。从"与人为善"的古典诠释看其现代意义,可以说它是君子最高的美德,也是一种很高的政德修养,是群众路线和民主精神的一种古典表述。  相似文献   

7.
耻感与尊严     
耻感是我在他人面前的一种特殊情感.他人在这里成为我的一面镜子,我在他人面前反观自照.我从他人那里认识我的存在、我现在的样子.因而耻感就其实质来说是我的耻感,它指向了自是,是自我的呈现.我之所以感到羞耻,是我存在的欠缺,耻感则是对这种欠缺的自觉意识.耻感的存在表明一个人善心犹存,还有人之为人的尊严存在.耻感的存在是一个人自尊的显现,并通过怨恨、苦恼等心理活动促进一个人尊严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羞耻感是道德的根本,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内核.在伦理学意义上,知荣明耻是"成为一个人"和"尊敬他人为人"的根据和基础.耻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  相似文献   

9.
尊敬的康先生:我是一名步入社会时间不长的青年,在一家大单位的机关里工作。对工作本身,我是比较满意的,工作热情也很高。可是我发现机关人员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无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后总免不了受到他人的议论、评价。我呢,对背后议论他人的人非常反感,也不愿意介入其中。没想到的是,这样的议论已经落在了我的头上,起因就是在一次座谈会上我针对机关人员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表现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其影响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以大学生和二、四、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受助者结果类型(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vs.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对亲社会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1)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条件比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条件诱发成人更高的亲社会意愿和行为;(2)六年级儿童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的亲社会意愿更强、情绪更积极;(3)相对于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二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帮助他人获得积极结果。这些结果说明受助者结果类型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表现(包括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意愿、亲社会情绪),并且这种影响因成人和儿童有所不同:成人和年长儿童表现出亲社会损失规避现象,年幼儿童则表现出相反效应。  相似文献   

11.
正有句形容人能力强的俗语"有两把刷子"脍炙人口,而林语堂为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生讲演的题目却是《我的"三把刷子"》。他自诩多一把"刷子",不是说本事高于他人,而是用自己的思考感悟、生活奔波经历,阐明为人处世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和方式。第一把是"问题刷"。人生在世,就是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社会知识几乎全是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林语堂说:"只要有问题跟着,你就不会懒  相似文献   

12.
观照一切佛教有一个修行的法门,名为"观照"。凡今日社会人士,不管士农工商、政经名流,甚至演艺人员等,如果能够懂得"观照",在生活中必有帮助。"观照"什么呢?第一、观照我与他人的关系;自问我是否有负于他人?  相似文献   

13.
与“我帮你,你帮我”的直接互惠相比,“我帮你,你帮他”的积极广义互惠,促使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帮助更多的人。与之相反,“我伤你,你伤他”的消极广义互惠,易导致受害者转变为伤害者波及无辜他人。以往研究未探寻到既能促进积极广义互惠,又能抑制消极广义互惠的因素。采用两阶段独裁者博弈任务范式,通过两项实验发现,共情是一个能够起到扩大积极广义互惠传递效应并削弱消极广义互惠传递效应双重作用的特殊变量,其机制在于自我-他人重叠,支持了自我扩张模型。这一研究为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保障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主角     
正在我的生活里,我就是主角。对于他人的生活,我们充其量只是一个暗示,一种鼓励、启发,或是真诚的关爱。这些态度可能丰富他人的生活,但这没有可能发展成为——代替他人的生命。我们当不起完全为一个人而活——即使他人给予这种权利。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绝对不做那些良知不允许的事情,是另一种勇气。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很正当。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20,(2)
正"合一"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美好灵魂的温柔相遇。只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经历许多的操练,直至我们的心在保持独立的同时,也可以基于上帝的旨意,恰如其分地去感知他人的存在、冷暖、孤独与否,触摸到彼此的柔软。原来合一,我们并不是彼此的中心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我是典型  相似文献   

16.
他人问题或主体间性问题是现象学的核心问题。为了避免重新落入"主体主义"或"唯我论"的窠臼,勒维纳斯既没有像胡塞尔那样,从认识论上用"同感"概念来构造他人,也没有像海德格尔那样,从生存论、存在论上用"共在"结构来描述他人;既没有像舍勒那样,用"中立的体验流"来说明"我—你/他"关系的起源,也没有用萨特的(本质上是黑格尔式的)"主奴辩证法"来刻画"自我—他人"的施虐—受虐关系,而是从"面对面"的伦理关系上肯定了他人的绝对"他异性"和"外在性",以及相对于我的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他人是不可还原、不可表象、不可认知、不可同化的超越和无限。我是被他人绑架为其负责的"人质",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无限地为他人负责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全面回顾我的成长经历,主要分析我怎样成为了现在的我,我的成长经历和人生体验怎样影响了我的处事态度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格特征。我与心理咨询师职业的匹配度的分析,阐明了自己将成为一名合格心理咨询师的特质和有待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自我成长经历的分析,认真地回顾了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人及重要事件,同时对自己的职业成长进行了剖析,思考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阐明了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咨询师的素质、能力和期望。  相似文献   

19.
理解和解释是在人文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所有的作用都通过理解和解释来统一。理解和解释包含人文科学的全部真理。在每一阶段,理解都展现一个世界。对他人的理解和对精神生活表现的理解是以我们自己的经历以及我们对这经历的理解为依据的,并以经历和理解的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为依据的。但是这里我们所研究的既不是逻辑结构,也不是心理分析,而是根据一种认识论的观点来进行分析。为求得历史知识,我们打算确定对他人进行理解的价值。一、生活表现这一题目就是我所称的生活表现。这些生活表现作为一种精神的表现形式,出现在感觉世界中,因而使得对精神活动的认识成为可能。所谓“生活表现”,我理解为不仅包括那些表  相似文献   

20.
收到《美与时代》"美学学人"栏目的约稿函,不由想起十五年前,该刊登了一篇介绍我的文章:《一位青年美学家的美学追寻——记青年美学家彭修银教授》.它虽只简短介绍我的生平及治学经历,但对我后来的学术生命来说,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召唤. "美学学人"栏目主要是刊发一些美学名家、美学大家的生平、治学经历和学术观点.我不是美学名家,更不是美学大家,仅作为一名美学学人,谨向在学术道路上给予我扶掖和帮助的良师益友表示感激之情.因与他们的相遇才找到了我美学研究的端绪;因与他们的相遇才让我不知不觉驶向美学的海洋、艺术的港湾、审美的岛屿;因与他们的相遇才使我乐此不疲地探索美学的精髓、艺术的神奇、审美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