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风》2017,(12)
<正>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一般而言,"文化"这个术语代表了一个相当复杂多样的概念或现实,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复杂性。文化的复杂性也可以表现为同一文化内的数个(甚至更多)次文化的共存,或者同一国家或民族内多个文化的共存。当我们讨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我们同样需要认真面对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要摆脱目前面临的危机,成为把握全部社会性事物及其复杂性的普遍性理论,也必须将理论自身当作对象,这就是说,具有普遍性要求的社会学理论必须是差别的理论、自我参照的理论.因而,社会学必须与其他的、交叉学科的富有成果的理论相联系,并为此选择出一个自我参照的、"自我塑成的"系统的理论.运用这一理论,不确定的复杂性被转化为能够确定的、在科学意义上有价值的复杂性,从而简化复杂性.《社会诸系统》正是本着这样一种思路做出的在一个被设想为没有中心的世界和一个被设想为没有中心的社会中发展出一个多中心的(因而也是多语境)理论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论模糊语法     
一九六五年美国查德(L、A、ZADEH)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模糊集合》(fuzzy sets),提出了研究事物的模糊性问题,并把模糊集合这个概念作为刻划模糊事物的基本数学模型。一个以研究模糊数学为中心的模糊语言学、模糊逻辑学等的模糊科学蓬勃兴起。这是认识论上的一次大突破,科学方法论上的一次大革命。模糊性既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查德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不精确性的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的类别隶属判据。”这就是说,客观事物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脑中,便产生了思维的模糊性,作为人类思维信息载体的语言必然会产生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是各种特殊性差异点的一种客观反映。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因此语言的模糊性寓于语法模糊性的大系统之中。 (一) 先谈谈模糊词法。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概念的模糊性概念的模糊性就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不同于事件的随机性。随机性也是一种不确定性——事件出现机会的不确定性。而模糊性则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通常表现为一个概念没有确定的边界。概念的模糊性更迥别于概念的混乱,模糊性具有客观性,即在一定的语言历史阶段,模糊性是无法消除的。而混乱性则表现为对概念内涵的不正确理解和在应用中的混乱。概念的模糊性也不等于相对性。它包括相对性,但比相对性涉及的范围更宽。如渺茫、彼岸等概念的模糊性,显然不是相对性。  相似文献   

5.
"自然"是郭象哲学中极为重要而又内涵复杂的一个概念。它在不同的话语场合中具有不同的含义,需要区分语境进行解析。透过含义的多样性,也可发现郭象有一根本理解,即"自然"作为事物活动的普遍形式,意味着事物的活动既非由于他者作用,亦非出于自我故意,而是自发地由其本然在发展。这反映了郭象对万物生成及其存在发展的基本看法,由此可对其他重要概念,诸如"自生""独化""玄冥"等作出更充分的理解。郭象经常在"天""人"语境中阐述"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一些通常属于"人为"的情况却被归为"自然"。问题在于,"自然"的尺度本来是模糊的,郭象利用了这一模糊性,拔高"自然"的尺度以涵括更多的人事。由此来看"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更充分地发现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作为体现道家传统核心价值的观念,"自然"经老子提出之后,一直受到后来解释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然"字所包含的存在和价值两方面的意义出发,认为"自然"应该从存在和价值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在存在的意义上,"自然"肯定事物自己如此的状态,并要求从事物内部寻找事物如此存在的根据,由此发展出以无为中心的本原理论,并导致对造物者的否定。在价值的意义上,"自然"倾向于肯定每一个事物的意义,要求从事物自身出发来肯定其如此存在的合理性,由此发展出以无名为中心的政治哲学,主张事物的自我命名。本文引入了然、所以然、同然、然不然等,以更好地展开"自然"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詹筱茹 《学海》2004,(5):207-208
所谓"风化"古已有之.虽然"有伤风化",但只要"无伤大雅",那又何妨?到了今天,"风化"渐渐乏人提及.最近,辽宁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西方文化史名著<欧洲风化史>(侯焕闳等译),阐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风流世纪"(17和18世纪)和"资产阶级时代"(19世纪)几个不同时期关于风化观念、风化行为以及两性关系等内容.德国著名学者爱德华·傅克斯(1870-1940年)在这三卷本巨著中,"为观察人类文明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从中我们可以寻绎出人类文明脚步的清晰印迹."  相似文献   

8.
一、灵魂在生前存在的论证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提出的关于灵魂在生前存在的第一个论证可称为"相反相生论证",概述如下:(1)一切具体事物,凡有相反的一面,则一定是从这相反的一面产生。这就是事物间的"相反相生",如大小、强弱、快慢、好坏等事物间均是相反相生。(2)除了具体事物间是相反相生的,它们之间的变化状态也如此,如分解和组合、冷却和  相似文献   

9.
正"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是在我国长期流传的一句俗语,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而,人类思维方面固有的局限性和习惯性,使得我们对许多事情和问题,常常停留在表面化和一般化的理解上,而忽视了它们更深层的含义、更重大的价值。我们看问题通常受两方面因素的干扰和误导:一是流于直线化和平面化,人云亦云,浅尝辄止;二是受名人及媒体的影响,随大众、跟潮流,常常把自己的思维自觉或不自觉地禁锢在这些圈子里。其实,世间的许多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决定了许多问题只有在不断观  相似文献   

10.
贾谊本源、本体论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多元性,秩序性,"源"、"体"、"用"贯通性。多元性是指事物的本源与本体是由"道"、"德"、"六理"、"六美"等多个要素构成的;秩序性是指"道"、"德"、"六理"、"六美"之间先后顺序、内外层次的逻辑结构,在这个逻辑结构中,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事物就不能产生也不能存在;"源"、"体"、"用"贯通性是指"道"、"德"、"六理"、"六美"在生成事物之时便内在于事物之中而成事物的本体,与此同时,此本体外化为具体事物之"用"。贾谊本源、本体论的这些特点,深受先秦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一现代性:概念的界定"现代性"是当下学术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有着各种不同界定,有些界定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因此,有必要先对本文所涉及的"现代性"概念作一个简要的界定,以便讨论顺利展开。根据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的考察,现代性是从"现代"一词发展而来的,"兼作名词和形容词的‘modemus'(现代)是中世纪根据‘modo'(意思是‘最近、刚才')一词创造出来的,……指的是‘我们时代的、新的、当前的'"[1],从而与过去相对立。自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现代"开始与"中世纪"分离开来,对古代的、中世纪的和现代的这三个历史时段的区分,使人们将现代生活与传统生  相似文献   

12.
刘宗昌 《天风》2008,(2):15-15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快"的时代。它让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就是这样。比如,"快餐"、"速溶食品"、"高速上网"、"高速列车"等等,我们如今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快"并不是不好,其实"快"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的享受。在这样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有谁还愿意生活在蜗牛的国度里?我们愿意"快",我们不  相似文献   

13.
赵汀阳 《哲学研究》2012,(8):72-80,129
一、存在论换位自然的存在必然是如此这般的,一切别无选择就不会产生思想问题。自由意味着可以选择的多种可能性,因此,自由就是不自然。如果说事物是自然而然的(to be as it is),那么,自由所为之事就是使存在不自然(to be as it is not)。万物的存在性质是"平凡"(这是张盾的深刻见识[参见张盾,第352页]),而万事的存在性质却是奇迹,即使是人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购物或者上网,在存在论上都是奇迹(相比之下,谋杀并非奇迹,而是平凡的,尽管谋杀的原因可能是不平凡的)。人类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经验,把这些经验归纳为"十个结合".最近,他在<求是>杂志2008年第1期上发表了<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文章,对这"十个结合"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发.他指出,"党的十七大把这'十个结合'定性为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序变和质量互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质态的过渡是在量变达到关节点、并通过序变的关节区转化为质变的过程中完成的;量变、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三个层次,只有这三个变化层次协同作用,质态过渡才能完成,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在质量互变规律中排除事物的“序”(即结构形式)和“序变”(即结构形式变化)的作用,只讲量变达到关节点引起质变,对于量变达到关节点不引起质变,或者在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  相似文献   

16.
智慧语丝     
1.当一个人喜爱梭鱼跳跃的水声时,他是个诗人;当他知道了这不过是强者追赶弱者的声音时,他是个思想家。2.有一个聪明的人,就有一千个糊涂虫;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有一千句蠢话。——契诃夫我们都是人,人的可悲是人都自私,人的可喜是人都是人。"自私"使我们总是先从自己的角度想事情,"人都是人"让我们能用自己的心想别人的心。——刘墉  相似文献   

17.
何晏、王弼是魏晋义理易学的领军人物。由于两人的贵"无"论哲学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对六十四卦"时义"形成原因的解释存在差异:王弼将事物变化动因归于自然之性,"时义"反映的是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故用社会人事解易。何晏思想比较芜杂,在汉易与王弼新说之间徘徊,留下了"自言不解《易》九事"的时代困惑。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筮法》篇中坎(劳)为火、离(罗)为水,这和通行的认识刚好相反。《说卦传》存在坎卦属阳、离卦属阴但坎卦取象水、离卦取象火的矛盾,而《筮法》坎(劳)为火、离(罗)为水则可以规避这一矛盾。章太炎从文字学角度对"离"可象火、"坎"可象水的论证有缺陷,事实上,"劳"与火的关联更密切。八经卦在与风雷、水火等形象的搭配上,以卦中唯一的阳爻或阴爻象征事物的本体,以余下的二阴爻或二阳爻象征事物所处的境遇,《筮法》坎(劳)为火、离(罗)为水更契合这一规律。《筮法》的思维可能比《说卦传》早出。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5,(9)
<正>"颜值"作为网络词语,近年来比较流行。"颜"当指容颜、外貌,"值"则是指数。"颜值"又名为"靓丽指数",是一个人的容颜或英俊或靓丽与否的一个指数。眼下比较流行的说法有"颜值高"、"颜值飙升",更有"颜值爆表"之说,可见,这"爆表"说明的是"颜值"高得不行,与旧时所描写的"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有得一拼。这似乎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在今日社会评价体系中,"颜值"俨然成为排在权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会推动一些事情的发展,也会淘汰一些事情,我们佛教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用新的方法弘扬自身文化,体现佛教的社会功能。"在人们看来,他太能折腾,太非主流,爱大笑,还常流泪,走在聚光灯下,流连红尘里,完全不同于以往心目中清净修为、偏安尘世一隅的僧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