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17年,德国传教士卫礼贤(Richard Wi-held)偶然从中国道士姚济苍处得到一部《太乙金华秘旨》(简称《金华秘旨》),粗略翻阅后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经过认真研读决定翻译成德文。之后卫礼贤将完成的译稿,寄给了他的好朋友、现代西方心理分析学开山祖师弗洛伊德的主要传人、第  相似文献   

2.
花之安是晚清时期来华的德国传教士,他将经济实践视为宗教文化传统的映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宗教经济观。他强调,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的“节用”思想有利于国家富强,而“厚古薄今”“重农抑商”的传统则不利于此。晚清政府在“节用”不足的同时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因此无法走上富强之路。在这种宗教经济观下,花之安进一步从理财、通商和实业教育三个方面为清政府提供了政策主张。由于花之安的宗教经济观及其政策主张根植于晚清的文化土壤并具有一定的现实说服力,一些知识分子、商人和西方来华人士受其影响,广泛探讨了各种经济现象,这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在华传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德国福音教会的传教活动及特点于本源传教宗旨与机构德国福音教会是德国两大教会(另一个是天主教会)之一。该教会不仅在国内活动,也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第三世界进行传教和其它社会活动。在它看来,整个世界都是它传教和活动的场所。用其章程的话说,教会的任务就是证...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初西方文化危机期间,卫礼贤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积极评价:他大量译介中国经典,在德国起到了拓荒的作用;他的灵活阐释,拓展了儒学的接受群体;他的"中国"立场,让西方封闭的话语场内多了"他者"的声音。卫礼贤复活作为道德宗师的孔子形象,彰显儒家对道德责任的坚守,令人信服地从西方视角确证了传统儒学的现代价值。他的"跨界"阐释让他得以克服专业局限,为上世纪初的中西文化对话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5,(1)
<正>1807年9月,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开启了新教在华传播的大幕。然而,初入中国,传教之艰辛,实难尽述。传教士来华,首要任务是传教,而接受信徒,施行洗礼,则是具体表现。马礼逊入华后,经过7年的努力,方有第一位信徒接受洗礼,足见福音事业开创的艰难。1814年7月16日,马礼  相似文献   

6.
“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一词的中文发明者似为德国传教士花之安 ( Ernst Faber)。 1 873年 ,他以中文著《大德国学校论略》,称西方美学课讲求的是“如何入妙之法”或“课论美形”,并谈到美之所在者有“绘事之美”、“乐奏之美”等七论 ,言美“乃指文韵和悠、令人心惬神怡之谓”。这大概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美学的最早文字。1 875年 ,他又著《教化议》一书 ,认为“丹青、音乐”二者“皆美学 ,故相属”,若将此处的“美学”一词与前书美之所在者七论并视 ,便可见此词已大体是现代意义上的使用了。在花之安发明“美学”一词前后、传教士和中国人所编的英汉字典…  相似文献   

7.
郭丽娜  陈静 《宗教学研究》2006,1(4):128-134
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材料显示,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形成是十七世纪罗马为了落实天主教远东本土化政策和力排葡萄牙远东保教权而采取的一系列努力行动的结果。虽然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传教经费来源上与法国政府具有一定的资助关系,但就其本质而言,它首先是一个在组织上直属于罗马的传教团体(Association),而非宗教修会(Congrégation),其主要目的是协助传信部建立远东土著教会,因此巴黎外方传教会入华对天主教中国本土化过程曾经产生过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历史上形成了以高等教育机构青年学生为基础、鼓励他们志愿到国外进行传教事业的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运动将这些学生的三分之一都派到了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的传教事业.受其工作理念和方式的直接影响,中华基督教学生立志传道团于1910年成立,促使许多学生接受基督教并成为神职人员,是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的主要力量之一,但在30年代以后消失于无形之中.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基督教史上产生于学生界和知识分子界,面向学生和知识分子布道,劝导他们成为教会神职人员的团体.  相似文献   

9.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西方传教士获得许可进入中国内地、西藏传教,以向中华全境传遍"上帝的福音"为宗旨的基督(新)教差会中国内地会,率先进入清代十八省中尚"未有福音传入"的内地(西部)九省。西部九省开教,成为近代基督教中国内地及西部边疆传播的时间窗,有不平等条约中的传教条款为时代背景,也是内地会的传教宗旨、戴德生的传教策略的结果。西部九省开教,为内地会日后发展成为近代最大在华基督教差会叩开了成功之门,结束了基督教自入华以来仅局限于沿海地区的布道格局,随之而来的教会势力大量涌入内地,引发了民教冲突,加剧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在川康民族地区的医疗传教活动(1939-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杰 《宗教学研究》2012,(2):183-188
教会人士认为,传教事业与医疗事业并行不悖,互为依存。基督教在华医疗传教事业于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变迁过程,并对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基督教医疗传教习惯的影响,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边疆服务活动中,将医疗卫生当作在边民中传教的重要手段,并在服务边民的事工中加以广泛应用。医疗传教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中国天主教会蒙仁慈天主的惠顾,华东地区的上海佘山修院、东北地区的沈阳神学院、北京神学院于去年先后成立开学,全国性的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和中南地区的武昌修院也于最近成立开学了。目前已有近二百名立志修道的青年修生们在各地修院接受培训,准备作中国教会新的一代神职接班人,同时,国内其他地区的修院也正在积极筹备,许多有志修道的青年教友都要求进修院争取从老一辈手中继承宗徒传教事业。眼  相似文献   

12.
李楠 《宗教学研究》2015,(2):212-219
中国内地会研究历经30年的发展,涌现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著述,逐渐成为传教差会研究的一个独立领域。史料是内地会研究的一个特殊瓶颈,同时也将是内地会研究的重大突破点。国内内地会研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区域研究和个案研究传统,国外内地会研究则注重宏观研究、传教策略研究及戴德生(James H.Taylor)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3.
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eiety)是英国基督教向外传教的一个差会。1844年7月,继美国归(?)教(Re-formed Church ofAmerica) 1842年2月来厦门传教后,英国伦敦会接踵而至,派遣施约翰(施敦力J.Stronach 1844-1876年在厦门、  相似文献   

14.
花之安是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汉学家,在华居住30余载,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著书立说。《经学不厌精》是他融合中西方经典研究方法,将中国经学史的学术发展脉络加以梳理,将儒家文化置于中西双重文化的背景之下、置于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比较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全面审视和评述。花之安《十三经考证》对诸经源流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较为全面、系统、严谨地研究中国经学史的最早版本。《十三经考理》则是将儒学和基督教两种经学义理进行的比较诠释,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儒家经典学术研究范式、文献解释空间。这部著作可以称为中西方传统经学学术研究史和中西方思想交流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5.
巴慕德是中国近代医务传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训练有素的外科专家,他在中国从事医疗活动20年;作为英国浸礼会医学传教士,他先后担任共合医院院长、齐鲁大学医科科长和校长,被选为中国博医会医学教育委员会首任主席,在推动建设现代化医疗体系及中国近代医务传教的专业化和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巴慕德的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窥见20世纪初期中国医务传教事业在社会变迁中逐渐适应的过程,为研究中国近代医务传教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严锡禹 《天风》2018,(10):31-31
米怜在短短九年的传教生涯中,忠实执行马礼逊制定的政策,苦心经营南洋传教基地。南洋传教基地的建立,是马礼逊和米怜鉴于清政府严厉禁教,难以在中国内地开展传教工作,不得已选择南洋华人比较多的地方建立一个基地,以便培养华人传道,由他们进入中国内地传教。为此,1814年,米怜赴南洋考察,在取得马礼逊的同意后,决定在马六甲建立基地。基地于1815年建立,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办学校、办印刷所、办刊物和慈善。本期我们介绍米怜所办的期刊。  相似文献   

17.
应香港公教教研中心邀请,内地修女初学导师代表团一行19人于2002年7月20日至8月14日赴香港学习交流25天。代表团成员有:北京若瑟会李玉双修女、天津仁爱会王美丽修女、江西善导圣母会祁桂芳修女、重庆圣家会周琼修女、河南圣母无玷圣心方济传教会宋改香修女、吉林圣家传教修女会尹德得修女、陕西中华圣母传教女修会王改枝修女,山西七苦圣母  相似文献   

18.
严锡禹 《天风》2017,(2):27-28
正利玛窦(Matteo Ricci),意大利人,1552年10月6日出生。1583年9月10日随罗明坚来到广东肇庆,开始在中国传教,历时27年,1610年5月11日客死北京,年仅58岁。利玛窦的传教生涯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广东时期,1 583年至1595年,主要传教地为肇庆(1583-1589)和韶州(1589-1595)。这是利玛窦与中国最初接触的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20,(6)
正1872年,花之安出版了他的德文著作《儒学汇纂》,本书的目的显然是向欧洲人介绍中国儒家。但身为传教士,承担了文化学者的工作,其终极目的何在,值得我们思考。其实,只要我们把花之安的总体工作放在一起考察,就不难看出其研究儒家的目的在于解释圣经。或者更直接地说,他写作《儒家汇纂》的目的,是为写作《马可讲义》铺路。  相似文献   

20.
袁琴 《宗教学研究》2024,(1):200-208
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初期,受禁教政策的限制,大量活动于中国的边陲地区。经过雅裨理的考察,美部会开教于东南亚,主要包括暹罗、新加坡、爪哇岛及婆罗洲等地。美部会通过印发宗教书籍和册子、开办诊所施药治病、聚集民众宣讲福音以及开办教会学校等方式,传教于东南亚以及当地的华人移民,以期间接对中国施加基督教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上述传教方式均遭遇了困境,传教活动未能达到预期。鸦片战争后,美部会逐渐将传教力量转移至中国本地,其对华传教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东南亚地区是美部会乃至整个基督教团体早期对华传教的跳板和后方基地,在中国基督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美部会针对东南亚华人移民的传教策略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