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光照四方     
《天风》2016,(9):49-49
福建省厦门市基督教竹树堂于2016年6月23日,在教会的小广场上开展"和谐邻里"社会服务活动,为教会周边社区的居民及本堂弟兄姊妹安排了"医疗义诊"、"义务理发"、"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此外,竹树教会还特地为前来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准备了精美儿童蛋杯及马克杯作为小礼物,将基督的爱洒向社区,将神无私的大爱传递给众人。  相似文献   

2.
郑慧 《天风》2005,(3):38-40
近十年来,"敬拜赞美"开始在中国一些教会盛行,最初是在青年聚会或教会一些节庆的联欢活动上出现,而后有些教会在主日崇拜也采用。在教会传统中,崇拜基本上是庄重、肃穆的气氛,而"敬拜赞美"的热闹、喜庆可以说是对崇拜的冲击,这不是今日中国教会崇拜礼仪的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本文无意探讨个人喜好的赞美方式,而是要思考在教堂这个特定的神圣空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7,(5):121-126
澳大利亚通常被视作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达范围之外,本文在综述分析澳大利亚学者相关研究及其历史遗产社会解读的基础上,结合中文历史文献分析,提出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网络中出现了一条从中国到澳大利亚北海岸的海参之链,由从中国到望加锡的传统航线和从望加锡到澳大利亚北海岸的南向延伸线两段航线组成,在澳大利亚与中国都产生了交流的影响。因此,历史上澳大利亚就曾是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向延伸地区,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与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4.
《天风》2007,(20)
澳大利亚国家教会委员会秘书长约翰·汉德森为团长的澳大利亚宗教领袖代表团一行8人,于2007年9月10日下午,访问基督教全国两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季剑虹长老、中国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2,(9):2-2
<正>高峰会长一行访问澳大利亚联合教会本刊讯(硕静琴供稿):应澳大利亚联合教会邀请,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高峰牧师等一行6人,于2012年7月14日至23日,访问澳大利亚的教会、社会服务机构、神学院校和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6.
<正>丁光训主教曾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相应地,我们可以说,中国神学就是中国教会在思考,是中国教会在自己处境中的思考。有人说,中国的教会缺乏教会性,要办好中国教会,就需要加强其教会性,让教会成为教会。历史地说,中国教会是一个差传的教会,曾经宗派林立,基督的身体被撕裂。现实地说,中国教会是一个后宗派的教会,或者更合适地说是一个联合中的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5,(12)
<正>个人行善看起来力量很小,但许多小小水滴,便能汇聚成浩瀚的江海。目前,"社会服务"对于教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会中每个人都认识到了社会服务的重要性,更不意味着教会的社会服务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直到如今,仍然有人认为社会服务对教会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事,甚至是一个额外的负担。其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社会服务是教会在世上作光作盐、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督教发起三自爱国运动至今60年整,不仅使中国基督教从"教会在中国"转变成"中国的教会",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社会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60周年庆祝大会,大会对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60周年做了总结:研究了历史--历史实践证明,坚持三自原则,走爱国爱教的道路,是办好中国教会的必由之路;分析了现状--如今人们对待宗教所持有的开放态度前所未有,社会的深刻变化显然给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角色定位与展现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更指明了未来--继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建设一个和谐的、健康发展的教会,这是新时期三自爱国运动的重要使命.大会号召全国教会同工同道,应当为建设和谐的、健康发展的教会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0,(3):29-29
<正>据沿海部分教会反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办法盗取教会财物或钱款,请各地教会引起注意。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几个或一个不法分子利用双面胶黏在小铁片上并用线相连,以无底的手提包作掩护,光天化日下在教会奉献箱上作  相似文献   

10.
游斌 《天风》2022,(3):29-31
本文将以"互寓"为枢纽,提出一个中国化的基督教思想纲要,尤其是在教会论方面探索以中国传统的"天下"范畴解释教会,即为"天下教会论"."互寓"思想根源于教父们的perichoresis,即在三一上帝的内在生命里,三一上帝彼此互寓,每一位都在爱的自我虚空中成就其他两位,成为一个上帝 1.  相似文献   

11.
正为在"三自"原则下办好主的教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是教会管理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历史上,基督教曾于唐代、元代、明末清初及鸦片战争后的近现代先后四入中国,从"大秦景教""也里可温"到天主教各修会再到新教各差会的到来,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一个基本特征——处境化。时至今日,基督教处境化已成为全体信徒的共识,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由之  相似文献   

12.
<正>基督的教会是一:基督在中国的教会是一。无论表面上看起来有多么充分的理由,任何造成教会分裂的行为都不过是人出自私心的借口以及人的罪性和软弱的记号,不符合上帝的心意,是对基督身体的撕裂。主耶稣基督在离开世界前,曾特地为教会的合一祈求,这个祈求显明了父上帝和基督对教会的心意。主耶稣这样祷告说:"我  相似文献   

13.
周新芳 《天风》2010,(11):25-28
<正>中国教会在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稳步的、有目共睹的好成绩,我们为之感恩!但是,"三自任务未了",因为离"治好、养好、传好"还有一定的差距。我来自农村,目睹农村教会的实际情况,觉得当前农村教会存在很大的挑战。中国现在的农村人口有9.4亿,占总人口的70%,农村教会无论堂点数量上还是信徒人数上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无论从固本角度还是从发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9)
正七、任重道远,基督教中国化仍有漫长的道路1998年,在丁光训(1915-2012)主教的倡导下,"济南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1,正是为了针对神学思想上的问题。丁光训主教曾说:"就教会而论,三自不过主张教会的中国化,主张它发展中国特点,正像英国的教会有英国的特点,美国的教会有美国的特点一样。"~2中国基督教的特点就是在坚持基本信仰、继承大公  相似文献   

1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国天主教的先辈们走出了一条在教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福传之路,这就是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五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不仅不违背信仰,而且也是中国天主教唯一正确的选择。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指的是:在政治上、  相似文献   

16.
"普遍-地方教会之关系"一直是当代教会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普遍教会和地方教会何者在理论上具有优先性,天主教和东正教两种传统对此有着极为不同的解答。前者认为普遍教会具有优先性,后者则把教会论基点置于地方教会之上。在当下这个多元主义价值观成为普遍共识的时代,对"普遍-地方教会之关系"这个问题的解答直接地关涉到地方教会在处理本地教会事务上具有何等程度的自主性。要想对此做出合理的评判和解答,首先就需要我们厘清天主教和东正教在"普遍-地方教会之关系"问题上的看法。本文将首先阐释天主教神学家约瑟夫·拉辛格以及他所领导的罗马教廷信理部的观点;其次将目光转向东正教传统,考察约翰·希肖拉斯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并比较其与拉辛格之间的观点差异;最后评述天主教会处理此问题时在实践层面上的困境,以及缓解"普遍-地方教会之关系"难题的举措和希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梳理了中国基督教从第一次代表会议到第十次代表会议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在教会论方面的成长和深化。吴耀宗先生提出的"三大见证、十项任务"在教会论层面为中国教会绘就了美好蓝图。丁光训主教带领中国教会进入一个新时代,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教会基本实现了"三大见证和十项任务",而且在某些方面,尤其是教会论和神学思想建设,又向前推进一大步。2018年11月,《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所表达的教会论比较清晰和全面,是中国基督教建设历程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了团契教会论在普世教会运动中的神学地位、以及对它的基本定义和神学理解。团契教会论既是一种新的教会论的理论尝试,又是一个教会在探索自身本性和使命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更是一个推动教会向前发展的远象。本文的目的在于指出团契教会论也能给联合中的中国后宗派教会带来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团契教会论不仅可以建立对教会的本性和共同信仰生活的一种共识性理解,也能为中国教会担当社会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黄幸平 《天风》2016,(4):12-13
正制度上墙,是建立制度;制度在手,是学习制度;制度入心,是贯彻制度。政府讲"依法治国",教会讲"依规办教"。教会活动、教会人员、教会财物等都要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依法管理。与此同时,教会内部需要做好制度配套,就是在国家宗教管理法律法规的大框架内,结合教会具体实际,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40年代,全国兴起一场规模大、影响广的乡村建设运动,金陵神学院是其中的参与者。金陵神学院设置专门的乡村工作机构——乡村教会科,培养乡村教会教牧人才、训练义工,加强乡村教会实验、调查研究和推广工作,以"文字下乡"为辅助,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教会建设及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乡村社会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