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日,禅师问他的弟子们:一棵树什么最重要?弟子们有的说是枝,有的说是叶,有的说是花,还有的说是果。他们还各自说了一通各自重要的理由。而禅师却说":无论是枝叶,还是花果,都是看得见的表像,表像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那一棵树什么最重要呢?"弟子们问。"根最重要。一棵树没有了根,就会死亡。"禅师说",但根却长在我们看  相似文献   

2.
少年时曾读过报端的一篇短文,至今记忆犹新。文中讲到释迦牟尼曾问弟子们,一滴水怎样才能永不干涸?弟子中有的说应放在瓶中,有的说应藏在钵内,……但大家又都知道,这些都不是好办法。于是他们一起聆听释迦的教诲:将这滴水投进大海,它将永不干涸。数十年后,竟由我来主编一份佛教文化的期刊,于是我常常回想起少年时代藏在心中的这一段启示。我深深地感到,《佛教文化》虽然办出了  相似文献   

3.
学无止境     
从前,一位哲学家带着一帮弟子来到郊外,在一块草地上席地而谈.哲学家问:“我们现在坐的草地,到处杂草丛生,那么,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呢?“弟子们都不以为然,心想这位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竟问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打湿的人生     
正有一段时间,弟子感到活得很痛苦,甚是烦恼。师父把弟子带到一片空旷地带,问:"你抬头看看,看到了什么?""天空。"弟子答。"天空够大吧,"师父说,"但我可以用一只手掌遮住整个天空。"弟子无法相信。只见师父用一只手掌盖住了弟子的双眼,问:"你现在看见天空了吗?"继而,师父把话题一转,说:"生活中,一些小痛苦,小烦恼,小挫折,也像这只手掌,看上去虽然很小,  相似文献   

5.
快乐的兰花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由于一时疏忽,弟子们偏偏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迭:眼前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依然是那样平静安详。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就是这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  相似文献   

6.
药草喻     
《法华经》是佛教很有名的经典,这部经里有很多的譬喻,可以说是十分智慧,而且非常不可思议。“药草喻”正是经典中的一则譬喻。释迦牟尼佛的身边有很多弟子,当然这些弟子们的聪明才智各有不同,有些人的根性,只适合听闻人天乘的佛法;有的人属于声闻缘觉的根性;比较喜欢听远离尘嚣、看破红尘的出世法;也有人像大菩萨,根性好,智慧高,发大悲心,普度众生。集合了这么多不同根性的弟子在身边,佛陀在讲经说法,实行教化的时候,究竟是如何施教呢?  相似文献   

7.
说的是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个个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师傅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名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  相似文献   

8.
刘隽 《哲学动态》2008,(3):74-77
一直以来,休谟"是一应当"问题都是伦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休谟问题的提出与休谟的道德哲学是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休谟本人在<人性论>中提出的"是一应当"问题与伦理学家们所阐释的休谟问题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9.
日本以培养围棋人才而著称的木谷道场创办人木谷实,常让弟子们轮番对弈,然后汇报战绩。有一次,两个弟子下了两盘棋,各胜一局。弟子甲汇报说:“我今天一胜一负。”弟子乙也说:“我同样是一胜一负。”木谷实问清具体情况后,严肃地对弟子乙说:“你不是一胜一负,而是一负一胜。”弟子乙说:“反正都是每人赢一盘,‘一胜一负’和‘一负一胜’有什么区别?”木谷实严厉地指出:“大有区别!如果是单淘汰的赛制,你负了一局后,就不可能有再胜一局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有位哲学家带弟子们出行。途中,他问弟子:"有一种东西,跑得比光速还快,瞬间能穿越银河系,到达遥远的地方……这是什么?"弟子们争着回答:"是思想!"哲学家微笑着点点头,继续说:"那么,有另外一种东西,跑得比乌龟慢,当春花怒放时,它还停留在冬天;当头发雪白时,它仍然是个小孩子的模样,那又是  相似文献   

11.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一次出门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仔细。但一天夜里大雨倾盆,偏偏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室外。第二天早上,弟子们望着眼前倾倒的花架,后悔不已。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  相似文献   

12.
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到整个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趣味(taste)问题一直是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休谟的《论趣味的标准》(Of the Standard of Taste,1757)一文入手,分析休谟的美学思想与传统的经验主义美学之间的渊源和异同,以及休谟如何借助趣味标准这一理论对  相似文献   

13.
休谟哲学的解释者,通常都认为休谟是归纳推理的彻底怀疑论者。此外,休谟还被说成是提出所谓归纳法难题的第一位哲学家。然而,直到最近为止,休谟在这方面的论证,却还没有得到周密研究。由于这一论证成了注意的焦点,一场关于休谟在这一论证中想要建立的论点究竟是什么的争论仍在进行。本文的主要意图是对这种解释上的争端,完全按照原著尽可能明确地作出断定。我也希望从休谟《人性论》第一卷讨论怀疑论长文的来龙去脉中,找  相似文献   

14.
休谟式动机理论已经被当成道德心理学和行动哲学中的一个教条。然而,这种理论教条在很大程度上却导致了人们对于休谟哲学理论的误解。为了澄清这些误解,重新审视休谟式动机理论的本质显得十分必要,而这种审视的关键就在于厘清作为休谟式动机理论组成成分的欲求和信念的本质。通过揭示欲求和信念都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心灵倾向,真正的休谟式动机理论不仅可以清除很多因为把欲求看作一种单纯的现象学观点带来的困难,而且可以改变人们对休谟动机理论仅仅作为一种工具主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一种当代的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哲学思潮中,较之于学者们普遍重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传统,相对受到忽视的休谟的情感主义传统反倒更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德性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思想源泉,在与儒家德性论会通的语境之下尤其如此.当代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印证了休谟的移情观念,而这一移情观念又可以用来对道义论进行一种情感主义的辩护,即一种建基于移情观念的当代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16.
据说,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酷爱兰花。在一次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之前,他吩咐弟子们一定要看护好寺院里栽种的数十盆兰花。禅师走后,弟子们非常殷勤地侍弄着兰花。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忘了将兰花搬回室内。结果,花架倾倒,花盆破碎,一棵棵兰花被风雨摧折得憔悴不堪。看着眼前一片狼藉,弟子们叫苦不迭。  相似文献   

17.
“种”佛法     
老和尚要“圆寂”了,弟子们围拢在师父周围,为他“助念”诵经。 一位年长的弟子,想请师父做最后的“开示”,他俯下身,在师父耳边轻声地说:“师父,您功德圆满,将往生极乐,弟子请您开示,如何觅得佛法真谛。” 老和尚平静地看着眼前的弟子,眉宇之间一派慈祥。他略一沉吟,便缓缓说道:“庙的后面有一片空地,你们开上一片,播些种子,看看能不能把佛法种出来。”  相似文献   

18.
正第二节戒法的发展一、五百结集佛在世时,随缘为诸弟子制戒,并且为了督促弟子持戒,又制定了半月说戒的制度,使弟子们能够经常忆念戒法,安住于净戒中。为了使戒法得到传持,佛陀还规定五腊比丘,应当诵戒、诵羯磨通利,否则将结罪。随着佛陀制戒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在著名的道书《性命圭旨》中有一句“青龙潜于西方,白虎隐于东方”的话,而传统道家的理论则是白虎在西青龙在东──这是道家文化的基本常识,《性命圭旨》连这常识都不具备,究竟是含有深意还是印刷错误,便成了桩有趣悬案。 《性命圭旨》的成书年代与写书作者也是悬案,普遍认为是明代书,在清末变得大大有名,至于书的作者,有的版本标明是尹真人高弟子,这位尹真人究竟是谁,他的高弟子究竟是谁,便不得而知了。有的版本说尹真人又被称为尹蓬头,不过多了一个外号而已,至于那位高弟子,有的版本说是黄元吉。 史书上的黄元吉生平可简约…  相似文献   

20.
种一株心兰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四方。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迭,眼前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