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以1917年"新文学运动"为开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通常被看作是在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文学。在这个过程中,宗教文化受到特别重视,它为新文学的兴起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因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迹。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与宗教文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重要作家,如,巴金、老舍、曹禺、周作人、许地山、丰子惜……他们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选择了切合自身的宗教文化,将他们所理解的宗教文化的内在精神融入作品中,呈现在作品的结构、语言、意境上。  相似文献   

2.
正要将支持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与整个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潮结合起来,通过弘扬、学习、理解、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我们民族的文化自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宗教中国化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2016年4月,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宗教工作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为达成此目标,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弘扬中  相似文献   

3.
宗教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宗教所处的地域不同,其社会作用和文化影响也不尽相同。目前在欧美影响较大的是基督宗教,在中东和亚洲一些国家影响较大的是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佛、道、伊、天、基五大宗教各有千秋,和谐相处,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宗教文化。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这一论断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实践性、指导性,因而立即在我国宗教界引起广泛响应。笔者认为,融入我国优秀文化,是天主教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认识不同宗教的本质与差异的前提下,相对于西方的制度性宗教,杨庆堃创造性地提出了"弥漫性"宗教的社会学概念,使中国宗教研究得以在社会学的话语体系中获得空间。本文从宗教之间彼此诠释的重要性入手,探讨杨庆堃为中国宗教研究树立的典范: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相互诠释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在跨文化(宗教)的诠释中来深化对中国宗教的解说与理解。  相似文献   

5.
牟钟鉴在《福建宗教》2004年第四期撰写文章,认为中国宗教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跨文化的眼光和比较宗教学的视野来回顾和观察中国宗教文化的历程,中国宗教文化有着与西方宗教文化很不相同的轨迹和特点,它的传统在许多方面都是可贵的。中国宗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的历史特点便是它的多样性与和谐性,即和而不同,多元一体。在中国五大宗教中,有四种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从国外传入的,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交融。继续保持宗教的多样性与宗教间的和谐性,而不使一教做大垄断,也不出现宗教对抗…  相似文献   

6.
正宗教中国化的最终标准,就是看是否融入中国文化。宗教中国化既要求宗教有融入中国文化的愿望,又要求宗教有融入中国文化的行为,更要求宗教有融入中国文化的结果。所以,在"宗教中国化"定义中,必须有"融入中国文化"的要求。"宗教中国化"的定义不可能做到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精确,但是要在理论上把它说清楚,在实践上把中央提出的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求落到实处,对它的定义就必须尽可能精确。由于"宗教中国化"不是一种内涵的数学公式,而是因每个人对其理解的不同而不同的概念,所以,观点相异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各宗教的历史本来就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产生与开展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等宗教传入中国以后,大都经历了相当漫长与艰难的中国化过程。根据当前中国宗教界的状况,中国几大宗教都已经事实地、不同程度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而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形式。习总书记特别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这个概念是很有深意的,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宗教的一种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宗教发展的一种期  相似文献   

8.
张欣 《中国宗教》2021,(2):64-65
《道教中国化研究》为《当代道教研究》丛刊第2辑,由上海浦东道教文化研究所组织编撰,2020年12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丁常云道长主编,是道教中国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2016年,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9.
超越以死亡为标志的存在有限性及其所导致的整体生命意义的缺失是人类普遍深刻的内在冲动。在中西方文化中,超越性各自表现为典型的纵向—横向、外在—内在的神圣宗教与世俗历史方式。在形上意义上,人类个体存在有限性的关键时间,宗教与历史之为超越方式的要义则是以"永恒"或否定有限意义上的"无限绵延"为此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途径。历史情怀在超越性方面对宗教感的功能替代性可以为解释中国人宗教感淡薄及其历史观、家族观乃至生育观等文化现象提供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10月21-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与华侨大学共同主办,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华侨大学海外华人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华侨大学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创新团队承办,《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协办的第七届东南亚宗教研究高端论坛在福建厦门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东南亚宗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期以来东南亚宗教研究作为世界宗教研究的重要领域和东南亚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议题持续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近年来,人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衢州市始终把推进宗教中国化作为宗教工作的重要目标。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国歌、宪法和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平安创建等"五进"宗教活动场所,举办以融合宗教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全市宗教界人士报告会,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11月9-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青城山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宗教学高峰论坛"在四川大学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宗教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中国宗教与优秀文化传承研究,道教的宗派历史、文化传承与教义思想新探,佛教的中国化、现代化及经典研究,儒道释耶四教会通与传统文化关系考论,少数民族宗教文献、民间信仰与文化传承研究,区域道教的历史、仪式与传播研究等七个议题进行阐发。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和专家发言提纲33篇,来自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3.
正陶瓷艺术和宗教文化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宗教文化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表现内容,还在审美意趣上对陶瓷艺术产生直接影响。陶瓷上记载的宗教文化,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的宗教状况,以及宗教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样本。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陶瓷制作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陶瓷也是古代中国向世界所贡献的流通最广的商品之一,被称为"实用与观赏结合,技术与艺术交融的完美的统一体"。(《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前言》)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宗教学研究领域中,区域文化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0年7月在湖南长沙举行的"海峡两岸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宗教、中华本土宗教文化、湖湘地域宗教等不同方面,不仅有对传统经典的诠释,同时也讨论了一些新的课题,特别是湖南湘中地区的民间信仰"梅山教"进行了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5.
宗教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我国的宗教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我调整、扬弃,促使自己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如今,如何弘扬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使其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6.
近几十年来,持续升温的宗教文化复兴运动深刻的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高等院校中面临着严峻的反宗教渗透压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宗教历史特征,反宗教渗透工作也有不同的重点。针对西藏、新疆等地的渗透,应当重点铲除宗教极端主义思想;针对新兴宗教的发展,应当警惕其蜕变为邪教的可能;针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应该及早警惕,全力抵御"和平演变"的可能。最后,对于宗教一般性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制定出一套多学科、多层次的教育方案,深刻地说明科学世界观的无神论属性。  相似文献   

17.
王荣伟  李铭 《天风》2005,(9):53-53
2005年7月28日-30日,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国宗教杂志社成立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国宗教杂志社是国家宗教局直属事业单位,在国家宗教局的领导下,作为宗教方面宣传文化的出版专业机构,记录当代中国宗教,弘扬优秀宗教文化,为促进宗教和睦,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座谈会由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陈红星主持,国家宗教事务局局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密码存在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的精神特质之中。不管是中国本土宗教还是外来传入宗教,都在不同程度上保有和谐包容的"和"精神,也都在互相的交流中进行着其中国化进程。中国各宗教之间的友好互动,对异质文化的融合有着正向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本质上体现了文化自觉。宗教中国化既是特殊问题,又是普遍问题。费孝通提出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三个维度,在探索"宗教中国化"时非常有启发性。文化自觉既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既是一种意识更是一个进程。通过集体的自觉与行动,使我国宗教在政治认同、文化整合与社会适应三个维度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政教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教会介入公共教育而带来的争议贯穿现当代政教关系史。中西方因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不同,政教关系大不同。历史上的中国,"亚细亚生产模式"培育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型体制,形塑为国人"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敬天法祖"的"家天下"宗法制度和政治伦理格局,配以"敬鬼神而远之"、"重今生轻来世"的现实功用型人本主义理念,使得儒释道信仰成为维护皇权的教化手段;虽有多神崇拜和泛神化信仰形态的长期浸润,但屡遭"毁佛灭道"、"灭洋"、"非基"和"破除迷信"运动的冲击,从根本上堵塞了宗教发展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历史路径。这既使泱泱中华难以熔铸出"一教独大"的宗教情怀,也使中国免于陷入西方式的宗教狂热。中国秉承史上"政主教从"、"教用于政"的政府管控宗教模式,日趋多元的文化生态及政教关系诸问题正冲击国人的理念,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